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服逃避心理勇于承担责任

克服逃避心理勇于承担责任

克服逃避心理,勇于承担责任
(发表日期:2001年08月01日)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和对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William. J. Knaus 著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本文从心理和社会角度,仔细推敲推卸责任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并分析了推卸责任的表象语言和暗示语言,最后就此给出了一些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及方法。

对于培训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以及深受员工互推责任困绕的经理人,读后会大有裨益。

你是否经常听到有人在问“这是谁的错”呢?即便这种话不是每天都能听到,你也会看到许多人在抵赖狡辩,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

也许你会发现你自己也有这种习惯呢。

生活中的事情没有尽善尽美的。

每一天,你都会遇到麻烦。

有时你就会想:“为什么倒霉的又是我呢?”你犯了错误、判断失误、记错事情、受人干扰分了心,你没办法做到无所不知,因而有时会在常识方面有所欠缺。

诚然,有许多在所难免的错误可以澄清、解释并改正。

但是,人们有时还会故意捣乱,然后再编造借口或寻找漏洞以逃脱惩
罚。

如果指责无关痛痒,人们就不必为那些小小的失误或错误行为解释开脱了。

但是,指责往往会引起不快和惩罚。

为了避免这些不快与惩罚,许多人想尽办法逃避责任,比如转移批评、推卸责任、文过饰非等等。

“免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常见的逃避责任的行为的深层原因。

免罪理论的内容如下:
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借口种种
现在,让我们看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并分析其内在含义:
“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辞令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我的错。

”是一种全盘否认。

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

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

”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

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表明此人想藉装傻蒙混过关。

“这不是我干的。

”是最直接的否认。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

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

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

这类“免罪”的借口经常能够获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这种手段了。

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

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

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桑德拉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工作计划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务,她给自己的理由是她需要时间进入状态。

而当同事们问起她延误的原因时,她却对他们说自己生病了。

承担责任赢得信任
人们在逃避指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词、或者故意隐瞒关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

比如说,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会轻易承认:“我的报告交得迟是因为我不喜欢干烦人的工作。

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误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呢。

我偷懒的时候,从来是只图自己舒服的。

”相反,他们常常会说:“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

”或是其它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

编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

一旦赢得了同情,那些工作拖拉的人们就能免受惩罚并因此自鸣得意。

但是,随着编造借口逐渐习惯成自然,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你也就积习难改了。

养成为逃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等于作出了一个危险的选择。

踏上这条不归路,你就很难再有其它的选择了。

如果你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你的。

只有当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

从你出生时起,你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积极的互动。

环境对你产生影响,但是你往往更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

你能够在众多选择中作出自己的决定,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

这说明你拥有主宰自身行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如果是这样,你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作出决定,就理应承受相应的责备与赞扬。

但是有时,人们在作决定时确实会受到种种客观情况的干扰: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识、时间紧迫或者精神不够集中等等。

所幸人类具有创造力,因此你有办法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

当然,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你经常能够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驳斥对你的指责。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责任,就应该接受别人的责备。

不过,这样做往往是有风险的。

如果你辜负了同事的信任,继而若无其事地对他们撒谎,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有些人会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言不对题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辞。

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却已昭然若揭: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

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

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经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公司授权,摘选自Take Charge Now! Powerful Techniques for Breaking the Blame Habit。

作者William. J. Knaus博士,2000年登记版权。

拥有25年工作经验的行为治疗专家,曾任理智与情绪行为治疗研究所培训主任。

另著有Change Your Life Now和Do It Now!。

朱小凡译。

责备误区
所谓“责备误区”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陷入误区的人会无谓地指责他人并逃避外来的责备。

“责备误区”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些形式是对外的,比如因为自身的错误而指责他人;有些表现则是内在的,例如逃避责任,利用扩大责任范围洗脱自己。

下面列举的是一些最常见的“责备误区”以及矫正的方法:
求全责备误区:有些人无论是自律律人,都采用严格的规则、标准和要求。

只要人们稍稍违背这一套苛刻的标准,这种完美主义者就要求全责备。

如果你陷入了这个误区,首先要平心静气地分析一下,你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

最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你的标准确实过于主观了。

哗众取宠误区:有些人把所有功劳归于自己,而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别人。

这类人象政客一样,陷入了哗众取宠误区。

政客的唯一目标就是保持良好的形象。

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就会攻击他人以转移人们对自
己的注意。

自大误区:这类人通过攻击他人的缺点错误来突出自我的完美形象。

但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优越感只是一种假象而已。

实际上,别人出现的问题与你的沾沾自喜根本没有关系。

要走出这个误区,就要努力学习公正地赞扬他人,力戒贬低他人的习惯。

否认误区:当出现问题时,你会自欺欺人地声称:“这不是我干的。

这不怪我。

”使用了这种简单的逃避伎俩,你就丧失了主动改正错误的
机会。

要摆脱这一误区,就要努力去解决问题,不要在无谓的否认推
逶上浪费时间与精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