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法
• 因此,从推拿的机械动力所发生的作用, 是通过穴位和经络的传导产生的。所以在 按摩导引疗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三、敷贴疗法
• 1、云南白药:用白酒调为糊状敷在神阙, 一天一次。主治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
• 2、吴茱萸、黄连,研磨成面,用老陈醋调 为糊状敷神阙。主要治疗湿热腹泻(包括 肠炎、痢疾)
• 8、黄连 吴茱萸 木香各等分共研细末,1日 1次,贴神阙穴。(感染性腹泻)
• 9、吴茱萸、 桔梗、 麦芽、 神曲、 山楂、 鸡内金 各等分共研细末,1日1次,贴神阙 穴。(主治伤食型腹泻)
• 10、莱菔子敷贴神阙穴治疗小儿疳积(主 治伤食型腹泻)。
• 11、银杏叶100g,水煎足浴,每日2次,连 续3天(主治婴幼儿腹泻)。
• 3、推拿的主要原理
• 推拿疗法,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从整 体观念出发,按照“辨证论治,补虚泄实, 动静结合,以及动动结合”的原则运用各 种手法进行治疗,起到舒畅气机、宣通气 血,缓解痉挛, 温经散寒,清利湿热、固 肠涩便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 由于推拿一伸一缩的推运力量,能促进气 血的正常运行,达到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舒畅气机,固肠涩便等作用。
• 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 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 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 治法:健脾止泻。
• 5、脾肾阳虚泻
• 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 或面目虚浮,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 无力。
•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 治疗
• 一、针灸经验取穴: • 1、取足三里、长强穴,1日1次。 • 2、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尾骨,1日1次。 • 加减: • 1、热重加合谷、大椎; • 2、湿重加阴陵泉,用泻法,用于小儿湿热泻; • 3、呕吐加内关、上脘; • 4、腹胀痛加下脘、合谷,用泻法,用于小儿伤食泻;
六腑2分钟,逆揉神阙2分钟。
• (4)脾虚泄泻
• 治法:健脾止泻
• 配穴:补脾3分钟,补大肠2分钟,揉外劳 宫5分钟,揉二马2分钟,揉神阙2分钟。
• 如果因受惊吓引起的腹泻,大便大部分 为绿色便,常伴有睡眠不安,惊啼等加用 平肝2分钟,掐小天心1分钟,总筋、分阴 阳、精灵、威灵、掐五指的推四横纹2分钟,揉足三里2 分钟,揉天枢1分钟。
• 3、五倍子、车前子适量研面,陈醋调敷肚 脐。(主要治疗水泻)。
• 4、风油精涂摩肚脐,一天一次。(主治寒 湿伤食腹泻)
• 5、风湿膏贴敷肚脐,一天一次。。(主治 寒湿伤食腹泻)
• 6、吴茱萸、桔梗研面,陈醋调敷神阙,一 天一次。每次10~12小时。。(主要治疗 水泻)。
• 7、白术、 苍术、 吴茱萸 、干姜各等分共 研细末,1日1次,贴神阙穴。(主治脾虚 腹泻)
导,湿盛兼以淡渗,气陷兼以升举。根据临床辨 证,多数为实证,所以我们在敷贴时分为2种,伤 食型、寒湿型、湿热型(包括肠炎、痢疾)。
• 常规分型
• 1. 伤食泻
• 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 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 治法:消食化积,和中止泻。
• 2、风寒泻
•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调理脾胃为原则,根 据临床不同的证候,分辨寒热,审察虚实,采用
不同的治法。总的来说急性腹泻以标实为主,治
疗上主以祛邪。慢性腹泻以本虚为主,治疗上多
施以补法。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要标本 兼顾。
•
具体辨证治疗: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
中,滑脱兼以止涩,虚弱兼以补益,食积兼以消
• 河北医科大学硕士 生—导师
中医外治疗疗法在儿科的应用 焦平
河北省中医院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 儿腹泻
• 【概述】
• 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临床以大便次 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特点, 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学对本病历代都 有详尽的论述,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飧 泄”、“濡泄”、“洞泄”、“溏泄”、“滑泄” 等名称。《丹台玉案》曰:“泄者,如水之泄也, 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 则一,故统称为“泄泻”。
焦平 教授 主任医师
• 河北省中医院原科教 处—处长 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儿 科分会—理事 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 委员
• 河北省中医学会理事、 儿科分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内病外治疗法 学会—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癫痫病学会— 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中医类高级职 称—评委 河北医科大学教学督 导组—专家 河北中医杂志编委
• 2、随证配穴
• (1)治法:消食化积,和中止泻
• 配穴:清胃3分钟,推四横纹2分钟,逆揉 中脘2分钟。
• (2)受寒腹泻 • 治法:疏风散寒 • 配穴:揉一窝风3分钟,推上三关2分钟,
揉风池1分钟,揉外劳宫2分钟。 • (3)湿热泄泻 •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 • 配穴:清补大肠2分钟,清补脾2分钟,退
• 发病原因:
•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 乳食,脾胃虚弱为主,其主要病变在于脾 胃。所以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之说。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胃受病,则水 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 致成泄泻。
• 本病临证时,首先应分辨寒热虚实。一般 来说,暴泻者多实,久泻者多虚。腹胀痛 拒按多实,腹虚胀喜按多虚。粪便黃褐而 臭多为热,便淡黄臭味不甚多为寒。
• 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 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 白腻,脉滑有力。
•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 3、湿热泻
• 主证: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 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 质红,苔黄腻,脉数。
• 治法:清热利湿,清肠止泻。
• 4、脾虚泻
5、小儿脾虚泻,取脾俞、肾俞、足三里、章门; 6、腹胀加气海、公孙; 7、腹痛灸神阙; • 8、手足逆冷灸关元,针用补法。
• 二、推拿疗法
• 1、常用穴位及手法
• 顺运八卦3分钟,补脾3分钟,补大肠3分钟, 运土入水1分钟,利小便1分钟,推上承山1 分钟,揉长强1分钟,推上七节骨1分钟, 推揉止泻灵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