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新材料作文——如何处理材料作文所给材料
高考新材料作文——如何处理材料作文所给材料
材料作文中间部分
主体部分对原材料处理一定要慎重,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确 定是否引用,尤其不要对原材料罗列的现象或进行简单地拓展 1. 首先,要防止对原材料大段的抄录,要用自己的话来转述, 应有加工和创新。 2. 其次,运用时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为原材料大多是多 义性的,具体运用可正可反,可大可小。 3. 再次,运用原材料时,要打开思路,不能就事论事,应该联 系生活实际旁征博引,不能给人一种内容单薄之感。 4. 最后,运用原材料要处理好与上下文的联系,做好衔接过渡。 时机恰当,主次分清,文章不能刚转入主体,原材料就喧宾 夺主,给人一种江郎才尽之感。
原材料处理失当,经常“走火”的三种情 形:
另起炉灶型。即写作全然不顾材料内容和提示以及命 题者的意图,抓一两个关键词就写。 简单宿构型。即爱套用原材料的情节或结构,进行扩 写、套写、仿写。内容不丰富深刻,视野狭窄,思维 狭窄。 打擦边球型。即结构上呈现套板反应:先讲故事或列 举材料,接着字扣料进行议论或抒情,成“故事+结 论”的模式。为迎阅卷老师心态,开头、结尾、文章 主要观点都是扣住材料的,但主体部分却旁逸斜出, 材料与观点不统一,文不对题,甚至出现多中心,以 致最后偏题、跑题。 这主要是学生投机取巧,为凑 800字而玩弄的一种障眼法。
2.议——分析议论材料。分析议论,挖掘材料的内涵, 强调论题或论点,弥补引出论点时因过于含蓄概括而造 成内容上的突兀、断层等方面的不足。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 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 而乌鸦性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 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 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引出观点后,便对“材料”进行了议论。从老鹰、 乌鸦两个角度分析,指出乌鸦“精神是可嘉的,却忘记 了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议”得全面、辩证而又深 刻。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一篇作文。
动物们在院子里谈论各自走错道路的经历。 老牛说:“田间的路是迂回曲折的,那些纵横交错的 阡陌,常常使我绕了许多圈子。” 老马说:“我走的路太远,而且往往是没有走过的, 走错了,不知道走了多少冤枉路。” 猎狗说:“深山里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路,前进的时候 只顾前进,忘了回头看看怎么走的。我多次迷失在山谷 里,要不是远处山峰的指引,我几乎回不来了。” 猪隔着圈门搭嘴道:“啰啰!你们的脑子太不管用了, 连个路都记不住,我还不知道走错路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我相信,”老马回答说,“但如果你走出你的 猪圈门,你也许会有新的体验了……”
以一句“物犹如此,人亦然”过渡,由物联人,孔子、卓别林以及比尔 ? 盖茨,三个例子就是三个典型——古今中外兼顾——“联”得自然而又充分。
4.辨——辨析辩证。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 这一部分不是行文的重点,文字不宜多,可以用“当 然”“固然”等词语来畅通行文。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 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 生命才能闪光。
1. 2. 3.
4.
5. 6.
不要无中生有,自己添加编造 不要全文引述,要简洁而有选择地引述 不能就材料说材料,要说开去 不宜在中间引述,要在开头引述 提倡材料中关键词在行文中多次出现 末尾宜再提一下材料,与文首呼应
反例1
…… 勇于创新,再无趣也会变成有趣。山东一所 学校高中英语老师漫画做评语走红。……
议论文升格训练
――谈材料作文原材料的处理
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但是许多学生在 写作中没有把握好开放和限制有关系,写成 了话题作文。背离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义的范围作文”的要求,率性而为,自由 作文,甚至偏题、跑题。 议论文中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引用是一个重要 环节。这个环节完成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 到文章的成败。 所给材料是导火索,引信,思考出发点
妙扣原材料,回首望月
整体例文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 发点。故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 料” 。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属 于严重的偏题,后果不堪设想。 “引、议、联、辨、结”的模式
例文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 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 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 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一句“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 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字数不多,却“辨”得有理又有节。
5.结——给文章下结论。要回扣“材料”照应开头:开 头提论点,结尾提怎么办;开头提论题,结尾作结论并 简说怎么办。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 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 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并 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 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 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材料作文开头“四步走”
1. 2. 3.
4.
捋顺引信:有选择地一两句话地摘引材料, 或简洁概括 点燃引信:有目的地分析评论材料中的现象或 角色 烧及炮仗:或推演或类比(由现象到本质、由 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联 系社会或人生实际,提炼升华 起爆:亮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大道理 类,社会人生哲理或值得倡导的精神品质), 观点表述应准确、简练
主体活用原材料,中流砥柱
材料作文结尾部分
1.
2.
3.
4.
首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或文章行文趋势来确定是 否运用,不能千人一面,形成一种“故事+结论 (引用原材料)”的模式,要有自己的创新。 其次,结尾对原材料的处理要比开头引用更巧妙, 可摘取关键语句来画龙点睛,不必为过分追求首尾 呼应的完美效果而在语言表达上不简明。 再次,文章结尾要水到渠成,不必为求扣题大段摘 抄原材料,给人一种打擦边球的感觉。 最后,引用原材料一定要有考生自己的感受体验,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不能显得凝滞、呆板。
3.联——联想议论。“联”联想社会生活(事实),联想类似的道理(道理理论)。 这是作文的主体,要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 游列国之后,最终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 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 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 柄,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了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 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逗人乐的容 貌有一定的功劳。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学生,然 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 电脑设计,最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开头示例】
一只被禁锢在猪圈门内的猪,由于从没走出过 圈门,因此它对走错路没有任何体会,以致用自己 的无知去嘲笑曾有过走错路经历的老牛、老马和猎 狗。(边引边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也是一样, 他们往往被封锁在各种各样的“牢笼”里,对外面 的世界知之甚少,于是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类比,联系现实)所以我呼吁:走出牢笼,告别 无知。(提出论点)
开头巧引原材料,先发制人
注意
对原材料应有删舍,只摘引材料中反映下文观点的部 分,不引述不能反映观点的部分。 摘引完后要分析评论,不能直接就是“这则材料告诉 我们”。要快速转入中心或话题,让阅卷老师“一眼 见到底”。 所升华出的观点即是下文将要大篇幅展开、深入论述 的中心观点 转述时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做到通俗化、个性 化,勿故弄玄虚。 整个上述几步不宜超200字。
文章结尾,强化主题,撞击“材料”,呼应开头,并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得顺当又完美。
总结:
1.开头要简单引用材料。这样能更好地防止一动笔写就出现偏 题、离题现象,同时能给阅卷老师一个信息——我的作文是围 绕材料来写的。 2.分析材料。材料一般会有多个立意,我们要围绕自己的观点 对材料进行定向分析,这样能进一步防止出现偏题、离题,也 能再给阅卷老师一个信息——我的观点是分析材料后得出的, 不是简单的套作。 3、引用、分析材料后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上面的三个步骤在第一段中完成。(第一段约150字) 4、在第二段中再次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确保观点明确、突出、 集中。注意尽量不要原文照搬第一段中引用、分析材料后要明 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话,以免给人一种第二段只是简单重复第 一段结尾的感觉。(第二段约50字) 5、在作文的结尾部分,要注意再次点一点材料和自己的观点。 这样能使文章首尾呼应,同时能再在文章的结尾给阅卷老师一 个信息——我的作文始终是围绕材料来写的。(结尾段约100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 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顺势提出 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 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 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 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 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 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 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