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违法行政行为的认定
2、已知事实:是已经过合法程序收集 的,经过审查认定已具有客观性和 与定案有关联的事实,即证据。
3、证明成熟性原则:当待证事实和已 知事实相连接后,在什么情况下或者 依何种标准可以推断待证事实在法律 上已经成立,称之证明成熟原则。在 英美等国,对刑事案件证明要求的最 低限度是控诉一方必须将所指控的犯 罪证明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程度。 对于什么是“排除合理怀疑”, “所谓合理怀疑,指的是陪审员对控 告的事实缺乏道德上的确信,对有罪 判决的可靠性没有把握时所存在的心 理状态。因为,控诉一方只证明一种
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 证责任,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 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 性文件。
2、必要的原告举证责任
第一、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 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第二、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 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 损失的事实,以及承担违法行为与 损害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
第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 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3、允许被告补充证据的情形
第一、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 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
第二、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过 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 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 证据的。
*
5、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 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
6、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 补充的证据,或者作出原具体行政 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向 复议机关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人 民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 依据。
二、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错误
(一)实体法角度的“合法性审查原 则”
行政诉讼法第五条:“人民法院审 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 合法进行审查。”第五十二条人民 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 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 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 政案件。
(四)主要证据不足
1.主要证据应是被告作出具体行政 行为时所依据的证据,而不是诉讼 阶段重新收集的证据
2.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 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 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者变更一审裁 判的根据。
3、人民法院审查证据的重心
(五)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
1、严格的被告举证责任
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理 论基础是行政诉讼被诉具体行政行 为违法推定原则。根据这一原则, 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 举证责任,原告对此不负举证责任。
成为定案的依据。
(二)证明对象
它是指在证明活动中需要证明的事 实,而这一事实又应当与定案有不 可分割的关系,因此,证明对象又 可称为待证事实,而用于证明的事 实即证据可称之为已知事实。可见, 证明对象实质内容是待证事实和已 知事实之间的一种因果联系。
1、待证事实:待证事实与可定案依据 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刑事诉 讼中,待证事实是被告人有罪或无 罪、罪重或罪轻的事实。在民事诉 讼中,待证事实是指当事人之间有 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的事实, 在行政诉讼中,待证事实是行政机 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
(1)据以定案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 (2)案件事实均有必要的证据予以 证明;
(3)证据之间、 证据与案件事实 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排除;
(4)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排除了 其他的可能性。
(三)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指在法律程序中的当事 人对自已的主张有提出证据证明的 义务。即当判决所要依据的案件要 件事实,经过双方的举证、质证、 辨论,仍然处以真伪不明的状态时, 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就要承担败诉 的责任。确定举证责任问题常常就 是决定谁胜谁负的问题。运用证明 责任的分配作出判决的前提
第二单元 违法行政行为的认定
一、主要证据不足
(一)证据 1、概念:可以证明客观事实真实性的依 据以及取得该依据的方法。
2、证据的特征: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 客观性:证据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
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关性:作为证据的事实是否同案件有
紧密联系。(因果关系) 合法性:非经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不能
4、人民法院有权调取证据: 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 能够提供确切线索的,可以申请人 民法院调取下列证据材料:(1)由 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 调取的证据材料;(2)涉及国家秘 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 料;(3)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 集的其他证据材料。人民法院不得 为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调取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 收集的证据。
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 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 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 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 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 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 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 规章不一致的,以及国务院部、委制定、 发布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 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可能性是不够的,而必须将事实证 明到道德上确信的程度——能够使 人信服,具有充分理由,可以作出 判断确信的程度。” 故“排除合理 怀疑”并不是排除一切可能性的怀 疑,而仅要求此种被排除的怀疑必 须能够说得出理由,经得起理性的 论证,而不是无故置疑。
英美法系国家对普通民事案件的最 低限度的证明要求是“盖然性占优 势的证明”。所谓盖然性,是指法 官从证据中得出待证事实可能如此, 但非必然如此的判断。。要求占优 势的盖然性是指,诉讼一方证明其 主张的根据与证明另一方主张的根 据相比占优势,其主张即可成立。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 “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 作出有罪判决”。行政诉讼法第61 条也规定,“原判决事实不清,证 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 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 改判”。
所谓证据“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 分”既包括对证据质的要求,也包 括对证据量的要求,其标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