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陈艳峰[摘要]经济法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应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其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轻理论体系重实际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课程考核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陈艳峰(1963- ),男,河北宁晋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
(河北邯郸056001)[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1-0136-02经济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已经成为实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受益面广且影响面较大的课程之一。
为了全面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的需要,有效地把经济法知识融入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之中,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看法,供交流与探讨。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轻理论体系重实际应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2~3年的学制、有限的学时数,都不可能使其在经济法理论上有过多的探讨和获得较深的造诣。
经济法教材通常以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开篇,涉及诸多艰深的法学原理和理论争鸣这种纯法理的研究,实际意义有限,而且学习难度太大,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轻理论研究重实际应用应该是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1.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应注重实用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对于不具备基本法理常识并且将来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经济法基本理论的学习,只需要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大众化的概念(不需要关注尚在争议中的观点)、调整对象、法律体系、原则和作用、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关系的确立条件、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等与后续学习内容相关的简要知识点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重点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线索,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为学生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
然后按照这一体系,再就具体的部门法展开学习,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并且对经济立法的现实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
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形成前后呼应、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中包含税法、会计法、审计法的内容,那么经济法中就可以删减这部分内容;金融保险专业专门要讲授金融法规,其证券法、保险法以及会计法的内容在经济法中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困难。
虽然教材无法满足每个专业的要求,但是只要依据上述经济法理论体系建立固定课程内容模块和变化课程内容模块就可以。
固定教学模块包括市场主体法部分和经济争议解决法部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几乎是不变的,涵盖整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变化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
3.案例教学内容不可或缺。
不容置疑的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对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经济法学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在以往,案例分析都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并没有把案例分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融在其中。
笔者认为,经济法的每一章都应该实实在在地增加案例一节,作为前期理论学习的总结和实践。
案例的选择,要本着“新颖、典型、综合”的原则,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来阐述经济法的理念、本质、原则以及经济法的具体制度。
案例既要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的,有助于学生熟悉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又要有案情复杂、综合性强的,供学生课后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帮助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案例都要像理论部分编写一样附案例解析,供学生参考。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就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性应该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
因此,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和多变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是每个经济法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经济法不仅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严谨的法律规范不是泛泛的一两个案例所能讲清楚的。
因此,经济法教学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是无可厚非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理论讲授,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培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可以开发经济法电子教材,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每章的板书、典型案例等内容科学地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
第二,减少板书时间。
板书教学用于逻辑推理性强的学科无可厚非,但过多的板书,会使授课速度减慢,课堂容量减少,课程进度放慢,学生在等待中容易变得焦虑不安。
如果以教材内容为主讲授,采用板书标题、重点解释、课后留题的方式,会使学生有的放矢,在轻松学习中又有压力。
同时,正确选择教材,辅以正确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是经济法课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
第三,突出教学重点。
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讲解应该是教学的主基调。
笔者认为,让学生简单了解立法时间和立法变迁就可以了,“深入探究经济立法背后深层次的经济背景”应该是课后思考题,而不应放在课堂上讲授;部门法中的立法原则与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立法原则是一致的,没有必要重复讲解。
2.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理论教学与案例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
但案例太多,则会使课程变得面目全非。
因此,案例的运用应该恰如其分、合适得体。
第一,我们要明确,案例虽然是经济法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案例教学始终是理论教学的辅助,不能喧宾夺主。
案例法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思考,领会法律原理,学会解读法律条文,并加以灵活运用,是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服务的。
过多地列举案例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最终目的,导致教学的虎头蛇尾,影响整个教学计划。
第二,案例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使用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领会所学的知识,因此所采用的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印证,这样才能达到使用案例的目的。
如果案例与知识点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太牵强附会,那么案例的使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弄巧成拙,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问,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故而在选择案例时,必须与教材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相呼应,与法律规范的内涵及构成要件相一致,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内容选编案例,避免出现案例和教材“两张皮”的现象。
第三,案例选择要难易适度,贴近生活。
案例是对知识点的解读,应该简单明了。
无论是让学生讨论的案例,还是引导学生剖析的案例,即使有案例解析答案,学生也有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案例中涉及的人和事过于复杂,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教学进度。
笔者认为,案例不怕简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所要讲授的法律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进而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案例最好选择发生在大学校园、大学生身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求知感,从而自觉地想了解案例的具体情况,弄懂相关的法理依据,明白最后的处理结果。
第四,案例教学方法要得当,时间安排要合理。
教学实践中,有关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教师直接讲解、教师启发式讲解、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学生分组研讨课堂上争辩等,都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和运用的能力。
但是,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能独立于教学计划,因此,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教学实际。
笔者认为,某一知识点的案例,应该以教师直接讲解或教师启发式讲解为主;全章结束后的综合案例,应以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为好;特别复杂的案情,适用于学生分组研讨课堂上争辩的教学方式,但不宜多占课堂时间。
至于由学生组成“律师”小组,根据教学内容查找案例并制作演示文件,从解说案情、对案情进行分析到对案情做出定案结论,在后续课程中对自己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应该更适合于课后作业。
总之,法律理论的讲解和阐释同等重要。
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才能使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才能使课堂和谐有趣。
三、课程考核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
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
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容易将学生导向成一部部背书的机器,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这种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中加以改革。
笔者认为,闭卷考试不一定是经济法课程的首选。
因为经济法涉及十几部基本法律,而且条款繁多,领域广泛,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
课程的考核采用开卷考试+平时作业+小论文(案例分析为主)的方式,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又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过程化的考核思路。
开卷考试的内容,应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注重分析能力测试,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师应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传授最新知识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专利权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规相继修改,都表明经济法正在进一步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
知识的不断更新,就要求经济法教师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始终跟踪学科前沿,及时搜集资料,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教师知识更新提供了便利条件。
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
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所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影响我们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最重要因素。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涉及法律、财会、管理等专业知识,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经济法课教师应该自觉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相关资格考试,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自己逐步成为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研究方向稳定、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