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七、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 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论断,推导出只有依 靠国家干预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结 论。同时提出实行社会保障,消除贫民窟,推行累 进税制,进行最低工资立法等。
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 预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 衡。
(5)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主要依靠劳动者及其雇主。 (6)社会保险制度在欧洲广泛推行。 (7)社会保险立法和管理由分散到集中化。
四、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福利国家”的诞生。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保险制度得以重 建并获得全面发展。
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建成“福利国 家”,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被 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20多年来的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开源——增加保险费收入; 二是节流——降低保险费支出。
具体方法如下:
1、提高缴纳保险费标准
2、增加缴费(税)项目 3、取消保障项目,降低待遇水平 4、利用年金调整机制降低养老金增长幅度 5、鼓励推迟退休,以增加收入和减少开支
6、基金筹集模式从现收现付到基金部分积累制
(5)基金筹集方式由“单纯积累”到“现收现付”制。 (6)津贴标准由与记录挂钩指数化。
(7)福利国家保险制度开始出现危机。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改革与调整
本节内容:
一、社会保险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二、社会保险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一、社会保险改革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整个西方世界经历了国际
2、各种新型保险制度出现
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全面恢复和重建了社会保 险体系。 20世纪50年代前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国 家仿照当时的苏联建立了由国家负担的全面保障的“国 家保险型”保障模式。
国际劳工组织于1952年制定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 约》,该公约被誉为国际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在扣除上述三个方面所需的生产消费资料部分以外, 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才能成为生活消费资料。还必须 从中首先扣除下列三项费用: 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和各种保 健设施等;
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提出了与“共担 风险”原则相区别的“国家负责制”理论。认为,以 雇佣工人工资的形式取得的那部分自己创造的财富非 常少,刚好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因此,无产者 根本不能从工资中拿出钱来储蓄,以备在疾病、伤残、 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的需要。 列宁提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所 有受保人应收到与其工资收入相当的补偿,保险支出 全部由雇主和国家负担。”
2、统治者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其统治地 位,需要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其统治的社会 政策。 3、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和社会政策主张为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做好了思想理论准备。 4、互助制度和私人保险,对社会保险制度的 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社会保险发展阶段划分。
社会保险自产生至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四、新福利经济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卡尔多等人提出并论证了 “假想的补偿原理”。补偿原理的实质是:
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
成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
员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
会福利就增加。
根据这一原理,政府的某些措施或立法会使一
些人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
(4)费用共担原则。
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了养老、疾病、死亡、工伤、 失业和家庭津贴7大保险项目。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指出,在进行分配以前,应该从社会总产品 中首先扣除三个部分: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 或者保险基金。
其作用机理是:
社会保障收入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缓慢,而支出增
加迅速;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缓慢,
收入增加迅速,这样,社会保障收入的一快一慢运 动就会自发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从而具有调节和
缓和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这是对社会保障政策较为完整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
展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大体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初创阶段(1951-1957) 二、调整和发展阶段(1958-1966) 三、停滞时期(1967-1977) 四、重建时期(1978-1985) 五、改革时期(1986年以后)
一、社会保险的初创时期(1951-1957)
他是德意志的灵魂,没有俾 斯麦就没有今天的德国。
1、社会保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自然经济形态:家庭以及血缘关系保障。
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家庭保 障功能减弱,产业工人遇到的生存风险加大。对 新的保障制度产生需求。同时,工业化促进生产 力发展,为新制度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社会保险概论 第二章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保险的改革与调整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新历史主义理论
德国新历史学派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主张实行社会改良政策。
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 20世纪80年代智利创立私营养老金制度。
3、二战后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
(1)社会保险制度从欧洲推向全球。
(2)从单项保险向综合保险转变。
(3)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 (4)欧美各国政府加强对社会保险制度干预,由自愿保险
向强制保险转变。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英国),20 世纪20年代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他以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作为依据,构建出社会 福利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经济政策主张。
为增进社会总福利,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 努力:
一是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要增加国民 收入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 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法》,对工 伤保险、疾病保险作了规定。1947年通过了
《社会保险法原则》增加了失业保险。对保险费
率、保险给付、保险机构、保险基金都做了明确 规定。
1949.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953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正的决定》 《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 《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学术界公认:社会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
80年代的德国。 1883年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
1889年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 随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也相继模仿建立各自的 社会保险制度。
德 国 俾 斯 麦 号 战 舰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 鲁士首相期间通过多次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 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第一时期:自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 社会保险产生阶段
以德国1883年制定《疾病社会保险法》为标志
第二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保险初步发展阶段
以美国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为标志
第三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 保险的充分发展阶段
以福利国家的出现为标志
货币体系的瓦解和能源、原料的危机后出现了通 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停滞并存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因而,无法维持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不得
不对已有制度进行改革。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迅速扩大政府 对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同程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政府开支增大,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2、资本投资下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 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
庇古这种“收入均等化”主张的基本依据是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庇古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 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小;反之,一个人收 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大。
经济政策主要有三:
1)福利措施应当不以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
认为应该由国家兴办一部分公共事业来改善
国民的生活,如建立社会保险、孤寡救济、 劳资合作及工厂监督等一系列社会政策。
这一理论主要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的,还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分析。
二、需求层次理论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精神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三、旧福利经济学理论
对社会保障最早做经济研究者,应当是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