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字理识字的几点益处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提
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建国几十年来,小学识字教学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众多的识字
方法纷至沓来,表现了极强的创造活力。
随文识字借助课文语境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形
式,带动儿童的情景记忆;看图识字图文并茂,将识字与认识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儿
童喜闻乐见;增减部件、更换偏旁、添删笔画的方法,引领学生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地构建汉字识字体系;韵语识字、口诀识字更是朗朗上口,又能揭示字形联想字义。
这些识字方法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皆因符合汉字理法,有法可依,有理可讲。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字理。
在字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在十字教学过程中挖掘字理主要有一下几个益处:
一、挖掘字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副美丽的画,一个优美的故事,一个充满灵性的精
灵。
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些汉字看作僵硬的符号,让学生反复抄写、诵读、组词,学生
教师都必然会觉得枯燥、疲倦。
如果我们尊重汉字造字规律,把一个个汉字还原成一
个个优美的故事,那么识字教学便充满了快乐。
在讲解“衣”字旁和“示”字旁的时
候,很多学生不能分辨出,哪个是“衣”字旁,哪个是“示”字旁。
其实要想区别这
两个偏旁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对着两个字进行一下简单的变形。
学生就会发现,衣字
旁的两点是一瞥一捺演化而来的,示字旁的一点是表示的最后一点。
衣字的意思
学生们都容易理解,学生也容易推理出凡是带有衣字旁的字大多与衣服有关。
示字旁
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对“示”做一个字理分析,“示”甲骨文
像用两块石头搭起来的简单祭台形,犹如现今农村的供桌或香台子,用以供奉神主,
遂成神灵的象征。
所以示字旁的字往往和神灵祭祀有关。
二、有利于区别形近字。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别则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区别形
近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的机械读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毫无乐趣。
即使
如此辛苦,很多记字能力差的学生即使当时记住了,很快又会忘记,这种现象反复出
现就会造成学生错别字连篇。
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在挫败感中影响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张表情奇特的
面孔,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
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结构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
动听而有趣的故事。
例如:
很多学生不能区别“做”和“作”,怎么办?针对这一问
题,我从汉字的字理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两个字。
重点分析四笔反文的作用。
通过分析,
让学生明白“四笔反文”并不是与“文化、文字”有关,而是由“攴”字演化而来的,
从“攴”字的够字部件来看,可看到手形“又”,上面的竖横表示手里拿的某种劳动
工具,“攴”字的意思是手拿工具做事、劳动。
因此“反文旁”与做事、行为等有关。
因此“做”一般表示动作,是动词做。
例如:
做家务、做饭、做作业、做航模等,这
些做都与动作有关。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汉字字数众多,笔画繁杂,如果机械记忆困难重重,而且使本来井然有序的科学构建
体系无法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一年级在学习“照”这个认读字的过程中,很
多学生说,我认识这个字,这个字念zhae”师: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生:一个日本鬼子,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
流了四滴血。
学生虽然也记住了这个字,而
且记得很牢,但是这种记字的的方法不应该成为主要的记字方法,因为这
种方法是无
序的,是不科学的。
在识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部首的作用。
学生看到“四点底”就想到,凡是表意的,这个字就与火有关。
如:
照、热、煮、煎、
蒸。
看到雨字头,就想到与“霜、雪、雷、雾、雹”等气象有关。
看到三点水,就会想到“江、河、湖、泊、淀”等与水有关。
看到两点水,就会想到“冰、冻、冷、冽、凝、凋”等皆与寒冷有关。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每个字都讲字理,但对于这些做部首的象形
字,一定要通
过字理学习,认清它们的本质。
儿童了解了部首的意义,就会对该部首组构的汉字产
生敏锐的知觉,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部首知识会不断有效的同化后面学习的新知,汉
字系统的理据、结构优势就会逐渐显现,有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科学性和有序性。
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字理,学生也必然养成关注字理的习惯。
在适当积累的
基础上,学生则会形成以下几种能力:
1、比较明理的能力,针对汉字中若干音同而
义形不同的字的比较,使学生理解生字的形义。
如教“帐、账、胀”时候,“帐”是
与布、纱、或绸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有关,组词“帐篷”。
“账”是与货
币、货物
出入有关的词语,组词“账本”。
“胀”是与身体有关的字,组词“胀满”。
2、归纳推
理的能力,识字教学的安排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课本里虽然象形字的数量不多,
但它是汉字形成的基础。
指示字是符号或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形成的。
会意字和
形声字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合,因此教好象形字再教会意字、形声字就容
易多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容易探索出规律。
如先教“刀”再教“刃”;先教“女”
和“马”,再教“妈”;先教“木”再教“林、森”;先教“人”,再教“从,众”,,
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
3、迁移识字的能力,在
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字以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会意字、形声字
的学习中,用他们表义时多与基本义有关,如“爪、采、爬。
”从而掌握识字规律,
解决汉字同音多、形异多等识字难的问题。
如教:
“泡、刨、咆、咆、炮、跑”摸“、
XX、幕、墓”等只须教好基本字:
“包”莫“”。
再从偏旁上理解字义即可。
3、探究
质疑的能力,在教学中汉字既有规律可循,又千变万化,其乐无穷。
教学中关注字理
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例如,教“神、
礼、社”等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示字旁”的字多与祭祀活动有关,因
此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就会去主动实践。
他们发现确实如老师所讲“祖、祝、福、祥”
等字确实都与祭祀活动有关。
不过他们也很快发现, “视”字似乎与祭祀没有任何关
系。
于是他们会提出质疑,能够提出质疑他们激动万分,他们急切的盼望老师能够为
他们解开谜团,可是这个时候老师却笑而不答,让学生自己想想看,结果很快有学生
反映出来,这里的“示字旁”是表音的。
他们会再一次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
他们
探究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有的会问带“三点水”的字往往和会有关,像“清、江、
河”等,“法”字和水没有关系为什么却是“三点水”旁呢?“两点水”与寒冷有关,
像“冰、冻、冷”等,那么“次”也与寒冷有关吗?“法”字的“三点水”表示法律
像水面一样是公平的。
“次”的两点水则是讹传的结果。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
更加清楚了偏旁不仅有表义功能,而且由表音功能,同时感受到汉字复杂的演化过程,
学会多元的理解汉字,解读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