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_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_语文课程标准
六、教 材 编 写
编写原则
“10181”课标
1. 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新课标
1. 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2. 把“教材”变为“学材”的 2.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材 原则; 的编写要具有“学材”的特点和 功能,既利教,更便学;
3. “文道统一”的原则;
3. “文道统一”的原则。 4. 课文系统要贯彻量化和优化 相统一的原则; 5. 学练系统要贯彻知能转化的 原则。
3、教学内容与要求分层次实施有弹性,给教学以很 大的空间。
4、贴近中职实际,体现了中职的特点。
一、编 写 情 况
建议作如下的修改: 1、文字需通篇润色,尤其是总目标的表述、使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在逻辑上更准确、合理。 2、“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是否可适当降低。 3、对教师的要求要适当精简,能更照顾中职教师的 实际。 我们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此课程标准通过评审。
五、课 程 目 标
2.分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 较“10181”课标增加⑦ “掌握常用应用 文书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能力 将“10181”课标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归 为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重视学习过程,在过程中纠正学生对语文学习 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三、课 程 理 念
● “学得”与“习得 ● 课内与课外 ● 单渠道与多渠道
上述三条,更强调的是后者,强调语文学习更要在课外, 通过多渠道的“历练”来“习得”。
四、框 架 结 构
“10181”课标
(引言)
1. 2. 3.
新课标
一、导言
课程定位 课程理念 设计思路
一、课程目标
(一)目标分类 1. 总目标 2. 分目标
三、课 程 理 念
● 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确定不宜过多、过高,而要 集中、恰当。要以学生为本,既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 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学生 存在的语言潜能,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存在 的差异。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具有可接受性 和针对性。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不 同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想学、 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
按照专家组意见,送审“课标”又作了进一步修改。
二、编 写 原 则
传承“10181”语文课标以能力为本位的 课程目标,吸纳其对课程目标的可取的界 定。 借鉴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标,吸纳其框架 结构,吸纳其对课程定位、课程理念可取 的界定以及实施意见中可取的表述。
借鉴全国中职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提出 适合可行的编写体例。
(3)充实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此理念的提出,是因为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 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我们今天面对的 中职学生,他们大多数人明天将成为从业人员,是社会 主义事业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 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 情趣和健全高尚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1. 总目标
(1)(结 构
“10181”课标
(二)、目标内容 1. 知识 (1)—(6)
新课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
(1)—(6) 内容基本相同 (7)掌握常用应用文书 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格 式和写作要求。
四、框 架 结 构
“10181”课标
2. 能 力
五、课 程 目 标
1.总目标 ① 将“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热情”写入总目标,意在要重视并调动学 生非智力因素。 ② 继续强调学生应“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就业、交往 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 力”。 ③ 正视当今社会的各种文化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对 此,提出“能通过网络、影视、书报、杂志等各种 文化传媒来扩大阅读,学语用文,并能正确辨别和 对待各种社会语言现象”。
七、教 学 建 议
让“教法贴近学生”应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 1.抓好课前预习,重视学法指导,不上无预习课 2.紧扣课标要求,进行削枝强干,不面面俱到 3.重视提示简析,授之阅读钥匙,不瞎子摸鱼 4.聚焦文本教学,适度运用媒体,不喧宾夺主 5.设计问题探究,倡导师生互动,不包办代替 6.坚持能力本位,切实抓好训练,不只讲不练 7.留有时间空间,展示学生成果,不机械程式 8.精心编制练习,促使知能转化,不照单下发
四、框 架 结 构
“10181”课标 三、课时安排 四、教材编选 (一)教材编写原则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模式 五、实践性教学的形式和要求 (一)形式 (二)要求 六、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 (二)教学方法 七、教学评价 (一)内容与标准 (二)基本方法 (三)评价等等 四、课程实施 1. 教材编写 (1)编写体例 (2)编写原则 2. 教学建议 ①—⑧ 3. 评价意见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4. 保障措施 (1)教师素养 (2)教学管理与指导 (3)配套措施 新课标
七、教 学 建 议
① 承认在同一专业、同一教学班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 不同的现状和所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想学、能学并 学有所得。 ② 课内与课外,“学得”与“习得”,单渠道与多渠道 的结合。 ③ 重视价值取向的目的与要求。 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想学 (适合实际) 能学 (讲究效率) 学 有所得 ⑤ 努力改进教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 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提供、启发、鼓励、激励
三、课 程 理 念
● 注重语言积累 途径:以就业为导向,通过适量而必需的语言积累 与训练。 适量:量过多,学生厌倦或草草应付或互相抄袭或 干脆不做 ;量过少,达不到目的。 必需:从大部分学生今后上岗的需求出发,选择并 确定内容与要求。 ● 打好语文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三、课 程 理 念
此理念的提出,一是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现 在学生基础实在太差,根本不要学习,语文无法教, 教不好”的无能为力的思想;二是针对中职语文教 学目前存在的低效的现实。 ● 充分相信学生具有的语言潜能 开发语言潜能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的语言潜 能,进而唤醒学生沉睡的语言记忆,调动学生以往 的语言积累。
三、课 程 理 念
05年6月30日
05年8月 05年9月~06年2月 06年3月
通过专家组审定
上职成教网征求意见 反复磨稿、最后定稿 正式出版
一、编 写 情 况
(二)专家组审定意见 新“课标”在继承原“课标”的基础上,借鉴普教 及全国中职“课标”的养分,并有新的发展和开拓。 1、新“课标”理念先进,定位准确。 2、整体框架合理,特色鲜明。
三、课 程 理 念
(2)注重语言积累,打好语文基础
此理念的提出,一是针对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长期 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缺乏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企望 能走捷径,一蹴而就。二是因为语文课程能否为学生打 好今后从业所必备的文化基础,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 做一位合格的从业人员,关系到他们在将来的继续学习 和终身发展中是否有后劲。
● 充分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及所存在的差异 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是,虽一直处于母语的语言环境, 且在校期间化的时间和精力又不少,但效果却是“少、慢、 差、费”,而且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里 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 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学生的内心需求是,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很希望自 己能在语文学习上有所长进,但对语文学习的长期性艰巨性 认识不足,对自己学不好语文感到困惑甚至痛苦,缺乏思想 准备和精神准备,缺乏良好学习方法,非智力因素发挥不够, 很希望能有一位良师来指点迷津,并企望能走捷径、一蹴而 就。
的坡度。
六、教 材 编 写
编写体例
根据“10181”语文课标编写的“10181”教材共有 《听说分册》、《读写分册》、《应用文分册》和《作 品选读分册》四册,每学期同时使用四个分册教材存在 诸多不便。 新课标对教材的编写体例确定为:整套教材对现代 文阅读、写作、文言文阅读、口语交际和应用文五个方 面进行系统整合,体现五项兼全、循序渐进、学练有序、 有机配合、分编成册、利教便学的特点。
三、课 程 理 念
(1)开发语言潜能,关心内心需求 (2)注重语言积累,打好语文基础 (3)充实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4)拓宽学习渠道,强化语文实践
上述四个理念,第一个是基础,是前提, 是出发点。四个理念呈层递式特点:(1)(3)从深度发展,(4)由深度向广度发展。
三、课 程 理 念
(1)开发语言潜能,关注内心需求
七、教 学 建 议
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感受、思考、发问、发表、 质疑、解疑 ⑥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会 学、乐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⑦ “以能力为本位”就应强化训练,尤其是口语交际和 应用文。 ⑧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 充分运用是手段,有效运用是目的 ● 编制课件要在容量和时间上留有一定余地 ●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 ● 教师要对学生起好指导作用
八、突破与特色
(一)贴近中职的实际 1 办学实际
中职校开设的专业门类繁多,学制不一; 各专业岗位对未来从业人员在文化基础知识上的要求不尽相同, 甚至上下差距较大; 校长拥有较大的自主办学权。
2 学生实际
大部分学生今后上岗就业与一部分学生今后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 学习; 不同的学校之间、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同一所学校同一 专业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 的较大差距; 不少学生学有困难与少部分学生学有余力。
(1)听话能力 (2)说话能力 (3)读文能力 (4)写文能力
新课标
能 力
(1)口语交际能力
听话能力 说话能力
(2)阅读能力 (3)写作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2),(3)
3.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