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的培养
生活史
(夏卵)
诱发两性生殖的因子
(1)外源性因素
①生育酚:维生素E直接作用于胚胎发育后期而诱 发混交雌 体的形成; ②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控制; ③食物:食物的组成、丰度和成分对混交雌体的形 成具有诱发作用;
④温度:温度高(>30℃)或低(<25℃)混交 雌体的比例增大; ⑤盐度: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中,盐度>35,无 产生混交生殖,盐度为2和30,有低水 平的混交生殖,盐度4-20,有高的混交 生殖; ⑥pH:较高的pH(>8.5)产生的混交生殖越多。
第二节 轮虫生物学
一、分类
欧美国家:袋形动物门,轮虫纲、真轮毛虫 亚纲、 单生殖巢上目、臂尾 轮虫 目、臂尾轮虫科,臂尾轮虫属。
我国分为:轮虫门,单生殖巢纲,游泳目,臂 尾 轮虫科,臂尾轮虫属。
培养种类: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L型 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S型 壶状臂尾轮虫(B. be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ni) 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 钩状狭甲轮虫( Colurella uncinata):小型。
龟甲轮虫 Keratella
水轮虫Epiphanes
疣毛轮虫 Synchaeta
旋轮虫 Philodina
晶囊轮虫 Asplanchna
三、轮虫的变异
水温变化、饵料质量和培养密度等是引起 轮虫形态和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
S型轮虫( B. rotundiformis ):100-190um,适合 较高水温下培养;有两个亚种,SS型(高盐)、 SM型(低盐)。
轮虫三级培养
三、大量培养
1、培养容器
一次性培养:≤10m3,玻璃钢槽、小型水泥池等。 半连续培养:40-50m3,大型水泥池。
2、培养用水
砂滤加300目网过滤水,刚接种用水一定要消毒(漂 白粉浓度要低:20-30ppm,曝气时间要长:2天)。
3、接种 一次性培养:先培养微藻,接种密度为0.1-0.5
有性生殖 即混交生殖,不混交雌体产生混交雌体,混交雌 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混交卵(需精卵)。 若混交雌体在年轻时不与雄体交配,不论以后有 无交配混交卵均不受精,发育为单倍体的雄体; 若混交雌体交配了,混交卵受精,精和卵结合为 双倍体的受精卵,再形成壳厚的休眠卵。
在不良环境下,如饥饿、缺氧、密度过高、种
被甲前端 被甲后端 棘刺 (对) 棘刺 (对)
被甲后 端开口
被甲形状
被甲长( µ )
园钝形
宽钝形
腹面三角形 背面正方形
椭圆形
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
萼花臂尾轮虫 B. calyciflorus
壶状臂尾轮虫 Brachionus urceus
矩形龟甲轮虫 螺形龟甲轮虫
糠虾、颤蚓、黄粉虫、沙蚕。 个体大小:
颤蚓、沙蚕、糠虾>黄粉虫>卤虫成体>桡足类> 枝角类>卤虫幼体>轮虫>牡蛎担轮幼虫和 藤壶无节幼虫Ⅰ、Ⅱ期。
四、轮虫的概况 (一)轮虫特点
生命力强,繁殖快,营养丰富,大小适宜, 易培养。
(二)简史 1960年日本伊藤发现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仔鱼饵料的
价值,并进行大量培养技术的探索;1964年日本开 始大量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1965年Hirata and Mori发现面包酵母是轮虫的合适饵 料;70年代广泛使用面包酵母;随后发现酵母轮虫 缺乏鱼类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造成仔鱼大量 死亡。因此研究轮虫的营养强化技术;
成虫(生物学最小型 )——产卵期 ———— 死亡。
个体发育(席贻龙、黄祥飞) 胚胎发育期:卵产出---幼体孵出。 生殖前期:幼体孵出---产出第一个卵。 生殖期:产卵期间(第一个---最后一个)。 生殖后期:最后一个卵产出---死亡。
4-5d
生殖量 几-10多个/次,一般为2-4个/次,周期4-5天, 雌性一生平均产卵21个。 寿命 7-10天。①与水温成反比;②环境好时,寿 命长。
1、外部结构
被甲:透明、前缘有片状棘(背面6个、腹面4个); 轮盘部:由棒状突、纤毛环(打动水流)和触毛(感觉 作用)组成; 足部:足趾、足腺;与头部均能缩进。
2、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口(漏斗状) 口腔 咀嚼器 食道(短) 胃(大,消化腺1对) 肠 泄殖腔
肛门 排泄系统:原肾管(焰细胞) 膀胱 泄殖腔
生物饵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培养和应用。
(三)应用情况
在60种海洋有鳍鱼类和18种甲壳动物幼体的培育 中应用。
(四)存在问题
探明轮虫两性繁殖的机制; 开发轮虫高密度培养系统; 选育、引进优良的轮虫品系;
如:100um小轮虫和500-1000um大轮虫;
探讨室外土池稳定生产轮虫的技术措施; 进一步探讨轮虫培养过程中增殖率突然 下降的原因和机制。
种群密度:(1)密度大:怀卵量少,繁殖慢;
(2)密度小:怀卵量多,繁殖快。
间疏采收:轮虫达到一定密度时(≥200个/ml),繁
殖力下降,必需稀疏密度,才能正常生长。
悬浊物:主要由细菌、粪便、残饵构成;量多时 影响收获作业,并可能把病源性细菌带入饲育池; 可用过滤网垂放于培养槽去除悬浊物。 细菌 细菌相:弧菌属( Vibrio )、不动杆菌属 ( 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占 优势时,增殖快。色素生产菌,如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和解藻朊酸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占优势时,增殖受阻碍。可添加有益 菌保持轮虫培养的稳定性。 维生素V12生产菌:对轮虫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要进行24小时驯化(20
40)
光照:间接影响。对藻类和光合细菌有利,且抑制原生 动物生长。研究认为:适宜4400~10000lx。 pH: 6-9范围内无不良影响,适宜7.5~8.1。 溶解氧:保持1.5mg/l以上,耐低氧能力强。L型轮虫缺 氧状态下,经6h有半数存活。0.9mg/L时,生殖率开始下降。
个/ml;7-10天采收;如投喂酵母, 接种密度为14-70个/ml;
群本身产生化学物质累积和生态环境(水温、盐 度、PH等)突变等,非需精卵→混交雌体→混交卵 → 休眠卵(冬卵)。
夏卵 非需精卵,壳薄而 光滑,卵形,个体小;长 56-130µ ,宽48-96 µ ,挂在 母体上,2-14个。 冬卵(休眠卵) 需精卵 受精 冬卵。 壳厚,个体大,弓形,卵 一端有较大空隙,卵黄呈 橘红色长约130µ ,宽88µ , 不挂卵。
我国60年代初,傅素宝等(1962)研究壶状臂
尾轮虫;70-80年代,解承林、郑严、王育、何 进金、何连金、张道南、陈世杰等研究褶皱臂 尾轮虫;
90年代,研究轮虫品系的选育,如大轮虫品系、
小轮虫品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低温 轮虫品系(15℃,张学武);
至今,褶皱臂尾轮虫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
轮虫的培养
轮虫的培养
第一节 生物饵料的应用概述
一、动物性生物饵料必须具备的条件
必需小型:作为鱼类的开口饵料; 形状简单,容易被破碎; 富有营养,容易消化; 不使水质恶化; 容易制备(培养); 能适应养殖幼体的摄食生态条件。
常见种类 牡蛎担轮幼虫:受精卵 担轮幼虫:大约饵用13-14小时; 藤壶无节幼虫Ⅰ、Ⅱ期:大约饵用3-4小时; 轮虫:S、L、M型,有鳍鱼类开口饵料; 卤虫:幼体和成体,商品化; 枝角类:大部分淡水种; 桡足类:海水种;
一次性培养(batch culture):水体在10m3以 内,先培养藻类→接种→投喂→达到一定密度 一次性收集,需4-7天。S型轮虫(高水温、高密 度、高给饵率)
半连续培养(semi- continuous culture ) 间收培养,水体10-40m3,藻类培养→接种→投喂 →间疏采收(虹吸法)→注入藻液。每天采收, 15-30天移池。L型轮虫(低水温、低密度、低给 饵率)
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室内 封闭性高密度培养系统;主要进行残饵、 粪便、尸体等有机物的处理 。
连续培养装置的特点
持续注水、持续收获、持续给饵。 注水量=收获量 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入,防止水质恶化。
生产量(日本)
S型轮虫:30-40亿/m3/日。
轮虫一级培养
轮虫二级培养
L型轮虫( B. plicatilis ):140-290um,适合较低 水温下培养的,广盐性种类。
四、生殖习性
单性生殖 即孤雌生殖,某些水生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雌性个体产生的卵无需受精直接发育成雌性小个 体,如轮虫、枝角类,卤虫等。
在良好环境下:冬卵
(非混交)雌性→夏卵 (无需受精,挂在足 基部)→雌性小个体。 褶皱臂尾轮虫大约4h产卵1次,21个卵/雌,持 续时间6.7d。
二、形态特点
轮虫的三大特征 轮 盘:摄食、运动; 咀嚼器:磨碎食物; 原肾管:肾的雏形,内有焰细胞。 雌雄异体、异形 雌性:常见,大小196-250×150-202um,结构完整; 雄性:少见,个体小:80-130um,结构简单,只 有轮盘、精巢和阴茎,不摄食;只在不良 环境下看见出现,游泳快,只为了交配。
(2)外源性因素
①遗传因子:与不同的品系有关; ②母体的年龄:年龄与混交雌体的比例成负相关; ③孤雌生殖的累积时代数:时代数的积累对混交雌 体的产生具有诱导作用。
影响休眠卵形成效率的因素
遗传因素、温度、食物种类和浓度、培养液的盐 度、 pH值等。
五、培养环境
温度:适宜25~35℃,低于5℃不能存活,高于40℃死亡,
呼吸:靠纤毛打动的水流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神经:脑(咽上N节)和咽下N节
各器官。
另外:眼点(红色)、背触手和侧触手(刺毛为 应激反应)。
生殖系统:
雌体:卵巢(卵黄腺) 输卵管 泄殖腔 雄体:发达的精巢和阴茎,遇到雌性就交配。 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