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摘要: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三个方面: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来具体阐述绅士教育的方法,给当时人们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可贵的指导,如今,他的教育理论对我们的社会依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些方法依然值得好好借鉴,不过有些方法显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落后性,还有一些方法,依然值得好好商榷、推敲。

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相比较,两本书有一些内在的共同之处,但在儿童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本文将具体阐述。

关键字:《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敬畏正文:如摘要所述,《教育漫话》全书分为三章: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其中每一章又针对很多问题具体地、条分缕析地介绍它们的教育方法。

因此,本书被认为是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本奠基之作。

书中,作者最重视的是健康教育,因此把它放在第一章,但是全书在品德教育方面花的笔墨却是最多的,由此可知,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作者的心中并不亚于健康教育,最后一章是知识和技能教育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倡家庭教育,且非常注重文法教育。

因为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资产阶级的绅士,所以也被认为充分表达了经过与贵族的妥协而已分享了一部分政权的资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

一、健康教育作者认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心智,所以我们首先最应关注的,应该是儿童的健康教育,针对健康教育,作者提出:避免娇生惯养、脚的锻炼与冷水浴、游泳与户外运动、衣着、饮食与用餐、睡眠与卧床、排便、用药这几个方面的具体方法及其益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在这一章里,作者的观点主要是根据经验(特别是一些伟人的经验)提出的,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正因为这样,缺乏科学的论证,有些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推敲和验证。

毕竟伟人表现出的特征并不见得与作者猜测的做法有很大的联系,而且时代不同,环境、气候不同,有些东西是模仿不来的。

下面具体谈谈作者的方法:1、值得借鉴的: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出饮食要清淡,这一点现在我们依然在提倡,我想原因在于,油腻的食品容易造成肥胖、“三高”、各种心血管病等现代病;作者还提出要培养早起的习惯,而且父母叫醒孩子时,一开始声音要轻,动作要柔和,让他们渐渐醒来,然后和颜悦色地招呼他们,直到他们完全清醒,这一点,我比较赞同,原因在于,小时候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叫醒我的,而我的父亲则比较严厉,每次都是大声叫醒我,所以醒来的时候心情总不是很好,所以还是比较倾向作者的提法。

2、值得商榷的:在脚的锻炼与冷水浴这一小节中,作者提出用冷水洗脚可以预防鸡眼,但是我查了相关的资料,并没有这样的论述,鸡眼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鞋子不合脚或鞋子过紧,造成摩擦引起的,而用冷水洗脚,最多可以调节血液循环,培养耐寒性,两者并无明显的关系。

此外,在饮食与用餐这一小节中,作者提出,饮食不宜过饱,甚至提倡尽量少吃,提倡每天只吃一顿,作者是这样说的“世界上的伟人物都是吃这么一点长大的,而罗马的年轻绅士也没有因为每天只吃一顿,而感到身体没力气或精神不饱满”,但是根据我所查的资料,儿童每天所需的能量,1岁以内婴儿,每天110卡/千克,以后每3岁减去10卡,至15岁时为60卡/千克/日。

而这样的能量需求量是很难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得到满足的。

所以,儿童是否应该尽量少吃,甚至每天只吃一餐,是值得商榷的。

3、值得怀疑的:作者在排便这一节中说道“大便过频的人,很少有锐利的思想和强壮的身体”,这一点,说很少有强壮的身体,还可以接受,但是说很少有锐利的思想,就缺乏科学根据了,实在值得怀疑。

二、品德教育在品德教育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一切德性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便在于: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维持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虽然欲望倾向于另一个方向”作者的品德教育德目的,便是使人能很好地控制住欲望,用纯粹理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可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很难做到的,几乎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作者在这一章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有启示作用的,下面将具体阐述:作者在第二章论述了:对儿童管教的方法、措施、儿童的管教与惩罚、儿童的自然倾向、棍棒教育的弊端、合理与不合理要求的表现及对策、欲望服从理性等等,一个核心的主线就是:怎样培养儿童对父母的敬畏,以便更好地开展其他的教育。

作者是这样表述的“最初借助于恐惧和敬畏,来建立起对子女的权威,但是随着子女的逐渐长大,便要用爱和友谊来维系这种权威”,关于如何建立起这样的权威,使子女产生敬畏,作者首先提出极力反对呵斥和棍棒教育,因为“盛怒的呵斥常常不免混杂一些粗暴、下流的言辞,结果还会产生一个坏处——把骂人的话教给儿童”。

而对于棍棒教育,作者认为,其会产生很多不良效果:1、因为儿童做错事而采用棍棒,儿童就会停止所做的事(为了避免肉体受到惩罚),因为人类的天性倾向于避苦趋乐(避免肉体的的痛苦,趋向快乐),而体罚正好助长了这样的天性。

2、因为孩子不做某一件事而采用棍棒,会使儿童对教育者要他们做的事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如果某人常用某个杯子喝使人恶心的药水,那么一见到那个杯子,就可以令人反胃,哪怕杯子洁净无比,样子美观绝伦,质料名贵厚重,里面的东西也总不能使他感到好吃”。

对于这一点,我想我们中国的父母可以好好反思,因为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子女成才,经常会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如:钢琴、舞蹈、象棋等等,常常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结果造成孩子不但学不好父母要求的课程,反而把原来的兴趣丢了,甚至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3、奴隶式的教育,只能养成奴隶式的脾气,孩子一旦有机会,就会反抗父母,或者在父母放弃棍棒教育后,就会故伎重演。

4、用棍棒教育,你虽然去除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

因为长期的体罚,容易造成儿童胆怯、内向、沮丧。

那么,怎么教育儿童,才能让儿童产生敬畏呢?作者在“荣誉感和羞耻心”这一节中提到,儿童对于表扬和称赞是极为敏感的,假如父亲看见子女的行为好就加以赞扬,看见子女的行为不好就表现出生气和冷淡,同时母亲以及儿童周围的人都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那么,要不了多久,就会使儿童感到其中的差异。

所以,要树立父母的权威,靠的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羞耻心,而不能使用棍棒,因为“棍棒只是对溃疡作了暂时的处理,使伤口得到表面的愈合,但并未触及溃疡的病根,只有发乎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得罪人的畏惧心,才能成为真正的约束”。

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绝对反对棍棒教育,有一种过错——顽固或者反抗,应当受到棍棒的惩罚,而且,第一次责打儿童的时候,一定要完全达到目的(使其不再顽固或反抗)才可终止,否则还要逐渐加重,所以书中,作者十分赞成一位母亲打了孩子八次,直到其屈服为止的做法。

所以总结来说,作者的观点是:提倡通过荣誉感和羞耻心来培养儿童的敬畏感,反对呵斥和棍棒教育,但是儿童顽固或反抗时,应该用棍棒教育,并且要使其产生效果才能停止。

三、知识和技能教育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很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方法,有:如何诱导儿童学习、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外语学习的意见、教师的合理教学方法及技巧等等。

下面具体谈谈:1、值得借鉴的:不提倡学习希腊文,只要求学习拉丁文和法文,如果学生长大后想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古希腊学问,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学生自己能学习希腊文,如果他没有那种愿望,那么,让教师指导他学习希腊文,只会白费力气,即便在学者中间,一百个人之中,又有几个人还能记得他们从学校里学到的希腊文呢?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英语,我们现在从初中甚至小学、幼儿园开始,就学习英文,到了大学还要考英语四六级,但是学习英文的所有人中,真正能好好利用英文的人,又有几个人呢,学了那么多年,后来才发现花去了不少时间,但是学的并不好,更谈不上能利用了。

当然,我不否认。

一些人能把英文英应用的很好,而且,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懂得了一门外语也是有利无害的,但是真正能有几个人能好好利用呢,我们学习的只不过是外国人从不学习的语法,背的滚瓜烂熟,但真正站在外国人面前时,却一句话也憋不出来。

所以,对待英文,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作者对待希腊文的态度——不提倡学习,若想真正利用其来探讨学问的,可以自己学习呢?2、值得商榷的:作者在这一章中提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免他们更加疑惑,而应该立即把答案告诉他们。

这一点与西方一些教育家,提出的探索性教学,带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违背,这样的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3、值得思考的:学生走神时,教师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立即惩罚,因为这种惩罚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老师的严厉训斥或鞭挞,会使儿童感到恐惧,随即这种恐惧迅速充满他的内心,使他再也没有空间来容纳其他的印象(老师的上课内容)。

前段时间(特别是上个学期),新闻报道上,不断出现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体罚学生,造成重大的伤害甚至致死事件,如:广东某小学教师,因为学生上课吃口香糖,就把学生嘴巴撕裂事件等等,这样的惩罚不仅使儿童感到恐惧,没有空间来容纳老师上课的内容,简直造成永久的心灵阴影,所以这样的教师,真应该好好反思。

结语:看了这本书后,启示颇多,我将它介绍给我的两个亲人,其中一个刚好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她说看了这本书,让她好好反思了她原来持有的教育方法,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我想这也许就是名著的作用吧,希望更多的人来阅读一些教育名著,好好反思我们现行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