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第二十二章常见病症诊治第一节常见急症的诊治一、急症凡是突然发病、意外损害、中毒或慢性病的急性发作等等,需要立刻采取紧急处置的病症,称为急症。

1、高热高热是指多种致病原因导致人体体温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

高热常伴有心悸气促、关节疼痛、胸痛咳嗽等症状,此时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按摩可用推、擦、掐、揉等手法,常用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印堂、太阳、风池、风府等穴,或在颈胸、腋下、腹股沟、窝等处用酒精擦浴,使体温下降至正常,以防止病情恶化。

2、中暑中暑是指人在高热或高湿环境中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头昏眼花、出汗口渴、甚至昏倒抽搐等现象。

开始可见患者面色潮红,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上,皮肤湿冷,脉搏细数,逐渐出现神志模糊、呼吸急促、四肢抽搐、血压下降。

此刻应速将患者脱离高热环境,移到凉爽通风的地方平卧休息,给予淡盐凉开水或清凉饮料,及口服仁丹、十滴水等药物,同时可用按、拿、揉、推等方法治疗。

常用穴位有人中、大椎、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太冲、太阳、肩井、涌泉等穴,当出现脱水、严重病症时,应采取静脉输液等综合疗法进行抢救。

3、晕厥晕厥是指突然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

大多由脑一时供血不足引起,也有因脑组织缺氧所致。

根据病因,可分为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其他原因所致晕厥四种。

症状可见突然晕倒、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抽搐等,且有一些前驱症状,如头晕眼花、出汗恶心、四肢发麻等,应引起注意。

血压、脉搏、心率也可能出现异常,可作其他辅助检查以协助诊断。

按摩以掐、按、点、拿、揉等方法施治,常用穴位有人中、内关、十宣、涌泉、承山等穴。

病情急重者,应迅速采取抢救措施。

待其苏醒后,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以便针对治疗。

4、心绞痛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和缺氧而引起的突发症候,以阵发性的心前区压挤或疼痛为特点。

常于饱餐、疲劳过度、受寒和情绪激动变化时发作。

多见胸心后突然发作的挤压性疼痛,可放射至左上肢前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

发作时间数分钟,很少超过20分钟,如20分钟以后疼痛仍不缓解,就应该考虑其他的病症。

按摩时用按、揉、指推、按摩等方法治疗。

常用穴位有心俞、肺俞、膈俞、厥阴俞、内关、神门、足三里等穴。

手法宜轻柔,不要重滞,以免症状加重。

同时可口含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治疗。

症状不缓解者,应迅速转院进一步诊治。

5、休克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使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而产生的综合病症。

其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细弱、皮肤潮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映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用点、按、掐等手法施治,常用穴位有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涌泉等穴。

重症时应同时给予吸氧、静脉输液等对症处理,以防病情恶化而危及患者生命。

6、溺水是指因为缺乏游泳能力或丧失游泳能力而沉没水中,引起呼吸道堵塞而窒息。

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及心跳停止而死亡。

溺水者可见面部肿胀、青紫,两眼充血,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发凉,烦躁不安或神志昏迷,并伴有抽搐、腹部膨胀。

溺水者从水中救出后,应迅速清除口、鼻腔堵塞的泥沙、杂草等污物,并使其俯卧斜坡上,或腹部垫起头处低位,头偏向一侧,把舌头拉出口腔,使水流出。

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采用俯式人工呼吸较好。

心跳停止者,即施行胸外心脏按摩术,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对症处理。

7、电击伤电击伤指机体组织受到电击后而发生的电休克。

一般接触10千伏以下电压的电流者多为电击伤, 10千伏以上者多为电灼伤,其损伤程度取决于电流的性质(交流或直流)、强度、电压、接触部位的电阻和时间等。

触电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麻痹和心室纤颤,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往往在数分钟内死亡。

治疗时应立即使受伤者脱离电源,来不及切断电源时,可用绝缘体(木棒、竹竿等)将伤者与电源分开,切勿直接用手触及伤者或用导电体移动电源。

呼吸已停止者,应立即作人工呼吸;有心室纤颤或心搏停止时,应同时作胸外心脏按摩术。

对抢救要有耐心,不要过早放弃。

伤病情况允许时,可用点、按、掐等手法治疗,常用穴位有人中、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涌泉等穴。

第二节常见内、外、儿、妇、五官科病症诊治在古代,按摩已涉及内、外、儿、妇各科疾病。

按摩不同于服药和手术,它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中医理论为基础,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上,从而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系统和人体气血,来扶正祛邪,从而使人体功能恢复。

一、对内科病诊治按摩可以对感冒、头痛、失眠、咳喘、胃脘痛、胃下垂、冠心病、腹泻、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在第十五章第二节已对几种症状的诊治作了介绍,本节再补充以下几种症状的诊治。

1、咳喘(咳嗽)(1)概述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此病多见于冬春严寒季节。

咳喘是慢性气管炎及肺气肿的一种症状表现。

祖国医学认为本症与外感、内伤有关。

当人体卫外功能不固,风寒等外邪侵入人体,首先犯肺,影响肺气宣降功能,肺气上逆则咳嗽,症状为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应给受术者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内伤咳嗽多因久治未愈,久咳伤阴,肺气不足;或因脾虚生痰;或因心肝火旺、壅塞肺气;或病久伤肾,肾气不足,不能纳气,影响津液之输化,肺气之升降,纳气失摄,人体气化功能失常,上逆犯肺,可见喘促气短。

反复咳嗽,咯痰,伴有喘息,可见咳喘。

诊断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稀色白,或干咳,吐痰胶黏,色黄,舌质红等。

咳喘表现为:呼吸短促,言语乏力。

(2)治疗与手法1)外感咳嗽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①术者用手掌直推背部。

②术者以一指禅按压身柱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尺泽穴、足三里穴。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术者以一指禅点揉膻中穴,在胸部自上至下进行直推。

2)内伤咳嗽除上述手法外,加按压脾俞穴、肾俞穴,并可揉以上二穴。

痰稀色白者,可加按压内关穴,拿肩井穴。

吐痰胶黏者,可加点揉风池穴、曲池穴、合谷穴。

3)咳喘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①术者掌推背部。

②术者按压受术者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定喘穴。

③横擦肾俞穴、命门穴、八廖穴。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胸闷者,术者按压受术者膻中穴、内关穴。

呼吸困难者,按压受术者天突穴,并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

2、腹泻(1)概述受术者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多因细菌感染和胃肠功能障碍所致。

致病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由于情志失调,使脾胃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伤及脾胃阳气,导致脾肾阳虚,泄泻不止。

外因由寒、湿、暑、热以及饮食不节所致,以湿邪多见。

湿邪易伤脾阳,而造成泄泻。

饮食不节,影响脾胃的运化,造成水湿内停,而致泄泻。

从诊断表现来看,寒湿伤脾可见发病较急,大便稀薄或带黏液,腹痛肠呜。

饮食不节可见发病突然,院腹胀痛,泻后减轻。

脾肾阳虚可见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脐周作痛,以黎明时腹泻为特点。

细菌性痢疾多伴有高烧,腹痛较重。

(2)治疗及手法l)饮食不节推章门穴、梁门穴、幽门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

逆时针摩腹3~5分钟。

自上向下擦推大腿、小腿内侧。

2)脾肾阳虚①掌摩脐周及小腹部3~5分钟。

②点受术者脾俞穴、肾俞穴、阴陵泉穴。

③横擦大椎穴、命门穴,以热为度。

3)寒湿伤脾①术者以手掌搓热受术者腰骶部。

②按揉受术者上巨虚穴、下巨虚穴、风池穴、合谷穴。

二、对儿科病诊治按摩可医治多种常见小儿疾病,如小儿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小儿遗尿、夜啼、小儿麻痹症等。

但也有禁忌症,如传染病、恶性贫血、开放性损伤等。

在手法上,应与成人按摩有所区别。

因小儿正在发育期间,从脏腑到皮肤都是非常娇嫩,手法力度一定要适宜,不能超过小儿的忍受能力。

本节试举小儿按摩的几个例子。

1、夜啼(1)概述本症多因脾寒、心热、惊吓、乳食积滞所引起。

脾寒者,夜啼时四肢体温低,伴有腹痛,面色青白,痛时收腹。

心热者,夜啼时烦躁不安,面红,畏灯火。

惊吓者,夜啼时心神不定,惊啼不寐;乳食积滞者,厌食,呕吐乳块,大便酸臭。

(2)治疗及手法1)脾寒者,首先搓背部,摩腹,揉足三里穴,然后推三关,揉中脘穴、神阙穴,搓双足。

2)乳食积滞者,施小儿背部捏脊,然后在腰骶部做提法,摩腹,揉外劳宫,点中脘穴、足三里穴、公孙穴,清大肠,清胃经,补脾经。

3)心热者,清心经,清肝经,掐心经,术者用拇指指腹贴实掌心,进行旋推,摩腹,揉足三里穴,点心俞穴、神门穴、内关穴4)惊吓者,揉小天心,揉足三里穴,掐十宣穴、老龙穴,点揉精宁穴、威灵穴。

2、遗尿(1)概述由于小儿体质虚弱,或精神过度疲劳,造成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使膀胱功能失调,导致不自觉地排尿,有时每夜遗尿,有时数夜一次。

(2)治疗及手法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

推三关,揉外劳宫穴、丹田穴、气海穴、关元穴。

搓肾俞穴、命门穴,以搓热为度。

顺时针掌揉小腹,按压神阙穴。

掌淮大腿内侧,按揉百会穴、三阴交穴。

脾肺气虚者,加点肺俞穴、脾俞穴、中府穴、膻中穴。

心肾气虚者,加点神门穴、内关穴、心俞穴。

按摩对小儿适应范围广,效果明显,尤其对疮积、疯气、百日咳、支气管哮喘等小儿常见病,既不吃药,又不打针,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是人们比较欢迎的方法。

三、按摩对妇科病诊治通过按摩可以预防和治疗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由于妇女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等特点,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妊娠呕吐、妊娠腹痛、妊娠肿胀、产后腹痛、产后身痛、缺乳、乳痈、带下病等。

以祖国医学为基础,通过按摩可预防与治疗这些疾病。

1、月经不调(1)概述妇女月经周期和经量改变,就是月经不调。

表现为出血期延长或缩短,出血量增多或减少。

月经先期,多因肝郁化火,血热妄行,阴虚内热,迫使经血先期而下。

月经后期,多为寒凝气滞、气虚所致。

先后无定期,多因肝郁气滞、肝肾亏损所形成。

经量多或少,多因血热及心脾亏损所致。

(2)治疗及手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1)术者用单掌按揉小腹,用拇指揉按关元穴、盲俞穴,用双拇指压按气冲穴。

2)自股内上方阴廉穴、足五里穴向下,术者拿揉受术者阴包穴、血海穴至阴陵泉穴,揉按大腿内侧敏感点。

弹拨三阴交穴。

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3)术者分推受术者腰背部,按压背部膀胱经,用拇指指腹按压肝俞、脾俞、肾俞、三焦俞等穴。

45)血热者,加按揉大椎穴,点按曲池穴、神门穴,搓涌泉穴。

气虚者,加点按太溪穴,顺时针摩法,并以掌振颤关元穴。

气滞者,加点按膻中穴,推腋中线。

2、痛经(1)概述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有剧烈的疼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

气滞血瘀者,情志失调,肝气不疏,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寒湿凝滞者,久居阴湿之地,或行经期间涉水受寒,或食生冷,血行不畅而作痛。

气血虚弱者,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血海空虚,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小腹且有下坠之感。

肝肾亏损者,禀素体弱,或房事不节,损伤肝肾,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表现为经来色淡量少,经后小腹作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