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 工程材料 第五章
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的影响
除了Co、Al外均推迟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
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就或多或少地推迟珠光体转变,提高淬透性。多种元素的共同 作用比单一元素的作用大的多。 合金元素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
γ→α转变速度和碳扩散速度的影响。
Cr、Mn、Ni降低γ→α转变温度,减少奥氏
马氏体中形成固溶体
2、形成强化相--合金渗碳体或合金碳化物 3、形成非金属夹杂物 ,与O、N、S等作用形成 氧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
4、以游离状态存在 ,例如:Pb、Cu、石墨等。
A Ⅰ
0
A Ⅱ A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H e
H Li Na K Pb Cs
Be B C B B Ⅰ Ⅱ Mg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ⅧB Al Si Ca Se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Sr Y Zr Nb Mo Tc Ru Rh Pd Ag Cd In Sn Ba La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i Pd
• 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作用较强的合金元素有:V,Si, Mo,W,Cr,Ni,Mn,Co
1. 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分解的第一阶段 (两相式分解)没影响;碳化物形成元 素V、Nb、Cr、Mo、W等使马氏体分解的 第二阶段减慢,原因:需碳原子长距离 的扩散…..。碳从马氏体中析出温度升 高。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影渗碳体,大部分仍溶于奥氏体 和铁素体中。(弱)
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
• 置换Fe3C中的Fe原子 溶于奥氏体
单独形成特殊碳化物
合金渗碳体;(Cr、W、
Mo、V、Nb);硬度增,提高耐磨性,加热时难
合金元素与碳化合
特殊碳化物,结构简单、
熔点高、硬度高、稳定性高,当以细小的质点 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时,可以起到弥散强化作 用。 NbC、TiC、VC
Ni、Cr特殊,
含量少时,铁素体韧性升高; 含量多时,铁素体韧性下降
5.2.2合金元素与碳的作用
• 两大类:
1.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Ni、Si、Co、Al、Cu等,以溶于γ-Fe 和α-Fe 中存在,形成非金属夹杂物和金属间化合物, 如Al2O3、AlN、SiO2、FeSi、Ni3Al等。Si含量 大时使渗碳体分解析出石墨。 2. 碳化物形成元素(次d电子层不满) Ti、 Zr、 Nb、 V、 W、 Mo、Cr、Mn、Fe等, 一部分溶入奥氏体和铁素体中,另一部分与碳 形成碳化物。
N P As Sb Bi
O S Se Te Po
F Cl Br I At
Ne Ar Kr Xe Rn
表中字体颜色为绿色或深蓝色的元素为钢中常见合金 元素; 字体颜色为深蓝色的元素为钢中常见碳化物合 金元素。
5.2 合金元素与铁和碳的相互作用
5.2.1合金元素与铁的作用(合金元素与铁构成的相图 类型) 一.γ相稳定化元素 γ相稳定化元素使A3降低,A4升 高,在较宽的成分范围内,促使奥氏体形成,即扩大 了γ相区。 1.无限扩大奥氏体区 合金元素与γ-Fe形成无限固溶体,与α-Fe形成有 限固溶体。使A3点降低,A4点升高。Mn、 Ni、 Co。 2.有限扩大奥氏体区 合金元素与γ-Fe 和α-Fe均形成有限固溶体。 使A3点降低,A4点升高。C、N、Cu、Zn等。
• •
Si的作用比较独特。 回火温度低时,Si不扩散,马氏 体和ε-碳化物中含Si量相等。由于 Fe3C中不溶Si,所以ε-碳化物转化为 Fe3C时必须把Si扩散出来,但Si的扩 散比碳慢,因此可以显著地减慢马氏 体的分解,使得马氏体的分解温度升 高。
2. 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 残余奥氏体C-曲线的孕育期较过冷奥氏体 的显著缩短。合金元素使过冷奥氏体和残余奥 氏体的C-曲线上出现一个中温稳定区。 Cr、Mn等可使奥氏体的分解温度显著升高。 在含有W、Mo、V等元素的高合金钢,由于 500~600℃回火中碳化物的析出,使残余A中 Me% ↓ ,Ms点高于室温,随后冷却时转变为残 余A →M→马氏体,硬度升高——二次淬火或二 次硬化。
碳化物形成元素在周期表中都是 位于铁元素的左边的过渡族金属元素, 它们都有一个未填满的d电子亚层,当 形成碳化物时,碳原子首先将其价电子 填入金属原子未填满的d电子亚层,使 形成的碳化物具有金属键结合的性质, 金属原子的d电子亚层愈不满(周期表 中,在铁左边离铁愈远),则其与碳的亲 和力愈强,形成碳化物的能力愈大,愈 稳定,而且不易分解。
当钢中含Cr、W、Mo、V、Ti等超过一定量时,回火后 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不是单调的降低,而是在某 一温度范围回火后硬度反而增加,并在一定温度 (500~600℃)达到峰值。 • 二次硬化:在一定回火温度下硬度出现峰值的现象。
• 回火温度较高时析出细小、高硬度的合金碳化物,如 Mo2C,使硬度反而提高。(韧性也大大↑ ) • 二次淬火 • 500~600℃回火时析出合金碳化物→残余A中Me% ↓ → Ms、Mf ↑,随后冷却时残余A →M→硬度升高 二次淬火:在高合金钢中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转变 为马氏体,而导致硬度升高的现象。
2. 缩小γ区,但不使γ区封闭型 合金元素使A3上升,A4下降。B、Nb、Ti、 Zr、Ta等。 合金元素分为两类: 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成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Mn、 Ni、Co、C、N、Cu、Zn等; 缩小奥氏体区的元素称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Cr、 Mo、 Ti 、 Si、Al等。
图3-3
铁-铬相图(封闭γ相区)
5.4.2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的影响: • 除Co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的加入(溶入奥氏 体中)均使C曲线右移,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 定性, Vk↓从而提高了钢的淬透性; • 一些碳化物形成元素还使C曲线的形状发生改 变; • 除Co,Al外,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 Ms、Mf 点 下降,淬火后残余A量↑, 硬度↓ • 提高钢的淬透性。最常采用的是:Cr,Mn,Si, Ni,B
溶于碳钢中原有的相中;形成新类型的特殊碳化物 1.溶于基体中形成合金 F 或合金 渗碳体 。 2.与碳作用形成合金碳化物。 3.单独形成特殊碳化物 。
(1) Ti、Zr、 Nb 、 V缺碳时,才以原子态溶入固溶体。 (强)特殊的碳化物如NbC、TiC、ZrC等, (2) W、Mo、Cr含量少时,形成合金渗碳体。如: (Fe、 Cr)3C、(Fe、Mo)3C、 (Fe、W)3C 含量多时,反 之形成特殊碳化物。(中强)Cr7C3、MoC、WC、
5.3 合金元素对Fe-C相图的影响
1.对奥氏体相区的影响 Mn、Ni、Co均使S点左移、A3线下降; Cr、W、Mo、V、Ti、Si使A3线上升; 大多数元素均使ES线左移,E点左移, 意味着钢中含碳量小于2.11%时就出现共晶 莱氏体,—高速钢、奥氏体钢、莱氏体钢。
例如:W18Cr4V的铸态组织中已出现了莱氏体;
5.4 合金元素对钢相变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奥氏体的形成、过冷奥氏体的分解、淬火马氏体 回火转变三个基本相变过程都有影响。
5.4.1合金元素对加热时奥氏体形成过程的影响:
(1 )改变奥氏体形成的速度 加速奥氏体形成速度:非碳化物形成元素Co、Ni等 减慢奥氏体形成速度: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等,
图3-1
铁-镍相图(开启γ相区 ) 图3-2
铁-碳相图(扩展γ相区 )
二.α相稳定化元素 合金元素使A4降低,A3 升高,在较宽的成分范围内,促使铁素体形成, 即缩小了γ相区。
1. 封闭γ区、无限扩大α区 合金元素使A3点上升,A4点下降, 某一点时重合,γ区封闭,超过此含 量,则合金不再有γ α相变,与 α-Fe 形成无限固溶体。Cr、 W、 Mo、 V、Ti、 Si、 P、 Al、Be等。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 除Co、Al以外,溶入奥氏体中的合 金元素均使Ms点下降,碳的作用最大, 其次是Mn、Cr、Ni、Mo、W、Si。多种元 素共存时,作用更大。
5.4.3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1. 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 回火稳定性:表示钢对于回火时发生软化过程的抵抗能 力; M 分解、碳化物长大、残余A转变、F再结晶被推迟到 较高的温度才发生。 回火温度相同时,合金钢中析出的碳化物更细小,其强 度更高。 合金钢在相同的回火温度下比含碳量相同的碳钢具有更 高硬度, 回火稳定性越高的钢,在较高温度下的强度或硬度也 越高; 在达到相同强度条件下,回火稳定性高的钢,可在更 高温度下回火。---合金钢综合力学性能比碳钢好。
体与铁素体的自由能差,减少了相变驱动力,
且Cr与Mn还阻碍碳的扩散,因此推迟贝氏体
的转变。
Si强烈地阻止贝氏体转变(原因:强烈
地阻止过饱和铁素体的脱溶)。
W、Mo、V、Ti不同于Mn、Ni,使 γ→α转变温度升高,增大转变驱动 力,但降低碳的扩散速度,因此推迟 贝氏体转变,但作用较小。 含有W、Mo、V、Ti的钢贝氏体转变 的孕育期短,铁素体-珠光体转变的孕 育期长,空冷时容易得到贝氏体组织, 如12Cr1MoV钢。
2. 对共析温度和共析点位置的影响 扩大γ区的元素降低A3和A1,使S 点左移,缩小γ区元素升高A3和A1, 使S点左移。即含碳量小于0.77%时, 就析出二次渗碳体。如4Cr13钢(马氏 体不锈钢,就是过共析钢)。
图 合金元素对 S 点成分的影响
总结:
• 当含Mn、Ni较高的钢,因扩大奥氏体相区有可能将A3降至室温 以下,此时钢在室温下保持奥氏体组织,叫做奥氏体钢; 例如:Mn13(耐磨钢)、1Cr18Ni9(不锈钢);如P122图7-1; • 当含Cr较高的钢,因缩小奥氏体相区有可能在室温下只有铁素 体存在而成为铁素体钢; 例如:Cr17(铁素体型不锈钢);如P122图7-2; • 由于所有的合金元素均使S点左移,这就意味着钢中的含碳量 不足0.77%时,钢就变为过共析钢而析出Fe3CⅡ; • 例如:4Cr13(马氏体型不锈钢)就是过共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