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我国的反腐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腐败这颗毒瘤的存在关乎民心相背,国家安危。

而世界各国成功反腐经验无不是在加强力度空前的法规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外部监督体系。

因此,我们党和人民必须拿出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找出腐败滋生蔓延的根源,制定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更大民意参与反腐体系中,铲除腐败这颗毒瘤。

一、腐败滋生的原因目前,腐败大案要案有增无减,腐败发生的范围在扩大,腐败程度上有所加深,腐败手法更加复杂,形式更加隐蔽,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的症结应从两个方面分析。

1.1、党员干部自身缺乏感恩、敬畏之心,底线迷失。

在众多贪官的回忆录和悔过书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官员上任伊初誓言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及期望,用毕生的精力贡献社会和人民,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干部缺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向养育自己的人民感恩、缺乏对党纪国法的的敬畏,相反的他们要百姓无条件地敬畏干部,视党纪国法为儿戏,自甘放纵堕落的同时对人民的感恩和对党纪国法的敬畏逐渐消失殆尽。

在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下,认为拿点不是违法,至多是违规违纪,这种政治底线上的迷失,生活上的糜烂,导致经济上的腐败,道德上的败坏。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归根结底,这些干部放松了政治素养的学习,权利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1.2、法律法规约束不力、体制改革不到位致使公权力缺少刚性制约一方面,一些法规制度处于试行阶段,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约束力不大、震慑力不足、惩处力不强,政策层面上存在过于原则性和粗线条的缺点,一些“模糊”问题得不到具体化,故而还未施行就遭受执行难的瓶颈,甚至在执行过程中扭曲甚至违背了决策层的初衷。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年来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无形中扩充了公权力行使的范围,强化了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渗透力度,增加了公权力的“分量”和“含金量”,从而扩大了腐败分子的“活动空间”。

当前反腐败工作必须应对的一个最大挑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缺乏、法律法规约束不力、体制改革不到位,致使公权力缺少应有的刚性制约。

因此,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制定完善各方面的配套制度,切实解决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的问题,最大限度的预防腐败、遏制腐败,同时为实施《廉政准则》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二、落实教育预防机制教育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能够增强自身行为的内在调节和道德自律,在思想上、政治觉悟上不断加强和提高。

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促使公职人员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修养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其内在的自律意识更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是任何制度和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把“更加注重预防”切实体现到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

2.1、充实党风廉政教育的内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果为教育内容,大力开展形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是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从纠正党员干部身上突出存在的不良作风出发,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树立为民服务的价值。

三是开展党纪政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使每一个党员干部熟知有关规定,消除无视法律制度的现象。

四是针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和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开展岗位风险教育,使其做到警钟长鸣,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五是根据不同部门、行业工作实际,把对党员干部的原则要求与其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开展职业道德操守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履行宗旨、服务群众。

2.2、创新党风廉政教育的形式一是要处理好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把感性直观教育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使党员干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把灌输式教育与党员干部自我教育相结合,使党员干部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把示范教育和案例教育相结合,通过强烈的对比,使党员干部真正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观念。

二是要不断探索党风廉政教育新的形式,积极拓展教育渠道。

按照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的原则,注重用生动的形象、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深入浅出的道理,创作反映反腐倡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精神文化产品,使广大党员干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反腐败斗争取得的积极成果,积极营造反腐倡廉良好的舆论氛围。

2.3、反腐倡廉教育进入国民教育,尤其是大学校园的廉政教育。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未来的公务员主要从他们中间产生,在今后的十几年、几十年里,他们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未来党风政风息息相关。

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对预备公务员预防腐败工作的前置。

尤其是当今在复杂环境里成长起来大学生中不乏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者,因而这一领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制定官员重大事项公开制度现代政府与前现代政府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政府及其官员不再享有任何特权,相反,官员们由于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因而合理的制度甚至应当是,依据官员们所掌握的权力之大小而程度不等地取消他们的隐私权,这就包括官员的重大事项应当对公众公开,以便公众判断其是否廉洁,其所掌握的权力与本人、家庭的事业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这样的制度将可以规范官员群体的行为,逐渐消除民众对官员的负面认知,重新塑造官民关系。

这不仅合乎民众的利益,同时也合乎执政党的长远利益。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实施以来,就各级腐败案例及违规违纪处分来看,无一例是因违反《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收到处分或犯罪,本文无意探究这一制度的实施及领导干部的遵守情况,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报告同公开是有本质区别的。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中报告的主体是干部,接受报告的是干部的本级或上级部门,说到底,这仅是一个内部监督。

仅报告无公开,这样的报告就毫无意义,对于官员不痛不痒,而公众的质疑也会更大。

然而就在这一规定的公信力在公众心中逐渐消失殆尽之时,公众似乎又看到了乐观的信号,十七届中纪委四次全会提出贯彻落实好《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同时,将个人重大事项的范围及内容进行了扩充。

温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络在线聊天时将“官员财产申报”提升为“官员财产收入公开”,本文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扩充,也不是一个随意的表述,将是一个积极制度演进的过程。

“无公开则无知情,无知情则无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在“扩容”的官员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温总理的表述,接下来应当发展成为全面的官员个人重大事项公开制度,这也是公众的心生。

这一制度的力度在于限制了官员的公权力行使中的肆意放大,要害在于官员的部分隐私对公众公开,让公众来监督。

因此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明确个人重大事项的范围和内容,对现有《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中规定难以界定的、模糊的、抽象的内容加以明确化,具体化,对于不同级别的官员其重大事项的范围和内容也应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对于官员的收入财产必须一视同仁,并且作为个人重大事项的内容之一;第二,建立独立于行政体制之外的重大事项的受理机构,机构组成除更高级的党委选派人员外,基本上应是非官员身份,比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人士和普通民众,负责受理、审查官员的个人重大事项的申报,并赋予其一定的独立的执法权。

该机构还须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同时提供对个人重大事项的查询渠道。

第三、建立完备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官员的个人重大事项隐报、瞒报的一经查实,对其采取“零容忍”的责任追究制度。

四、创造公民批评监督政府官员的条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工作报告》这句“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重点,不在于公民对政府的批评权,而在于“创造条件”。

“创造条件”之所以必不可少,同样因为在很多时候,公民对于政府的监督与批评,仍处于“无从下手”或“不得其门而入”的状态。

因此这个“条件”,应是一种真正坦诚、公开的政府品格,就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充分保障。

4.1、完善政务公开、推行党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使中国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时代,改变了官员和公众在了解政府信息方面严重不对称的现状,极大地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防止权力走向腐败,确实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但不得不承认,政务公开还在一定的不足,同公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其一、公开机制建设不到位。

由于当前的政务公开工作没有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运转、考核、奖惩等机制,导致了政务公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由于没有组织保障机制,造成在一些地方政务公开工作如一盘散沙,系统性不强;由于没有制度管理机制,失去约束,无据可查,不能合法合规;由于没有宣传机制,造成政务公开失去依托,飘在空中,不能尽可能大而快地宣传出去。

其二、公开深度和广度不到位。

机制不到位导致政务公开形式单一、落后,不能紧跟民众对政务公开的新要求,不能符合科学化信息化要求,比如公开内容不深入,只罗列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不敢对敏感重要的环节进行公开,没有实际内容;公开信息更新速度慢,没有实现事前、事中公开;公开形式落后,还停留在公告、板报这些陈旧的方式。

针对存在的现状,必须要完善政务公开。

一是完善政务公开、运维、奖惩、考核等机制,加强对各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考核检查,根据政务公开的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范围、公开时限、责任单位,将政务公开工作列入督查事项,进行督促检查,并对照责任处罚规定,兑现奖惩。

二是结合相关工作一起考核,如将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完善责任环节,严格责任追究,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是拓深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公开的载体,对于民众的意见,哪些民意表达属于多数民意,哪些民意表达不合乎法规逻辑,哪些批评和质疑曾被认真考量,又有哪些公众建议被采纳,仍要加入未在公开之列,对于民众的关注的重大事项的决策、公共资源、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干部的选拨和任用等焦点问题依靠报刊、网站、短信、移动媒体、公益广告、广播等形式及时公开。

党委决策政府执行,至于各级党委某项决策如何拍板定夺,别说社会各界和普通党员,即如非党委成员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常常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因此也有必要推行党务公开。

令公众欣喜的是,建党八十九年之际,中共中央选择11个中央部门,设置新闻发言人,以践行党务公开的承诺,提高党务透明度的做法是我党推进党务公务的一次重大举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