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资料第八讲清代的旅游张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统一政权。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点,清朝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阶段维持着传统的旅游形式,后一阶段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出国旅行以各种形式广泛展开,出现了新的旅游交通工具,西式新旅馆也开始出现。
一、康乾帝王的巡游继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之后,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掀起了中国古代后期的帝王巡游的高潮。
康熙与乾隆各六次巡游江南。
除了“观风问俗”、“留意河防”、“体恤民情”、昭示“满汉一体”,“显扬圣威”,也有游览江山的情怀在其中。
康熙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四十六年(1707)的二十余年间曾六次巡游江南。
第一次,登泰山观日出,抵达金山望长江,到苏州游园林。
在归程中,临燕子矶,祭明孝陵并题“治隆唐宋”,再抵曲阜瞻仰孔庙;第二次,过济南、扬州、苏州、杭州,在灵隐寺题词“云林禅寺”。
过钱塘江,登临会稽山祭大禹,篆书“地平天成”的刻石。
在绍兴兰亭书写《兰亭集序》全文并刻碑留念;第三次,游西湖并题写了西湖十景,在苏堤的跨虹桥边把“曲院荷风”旧名改为“曲院风荷”;第四次到第六次,多次游览了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等风景名城,并留下许多有趣的传说。
康熙游太湖时,品茶“吓煞人香”并改为“碧螺春”。
乾隆巡游江南的路线与康熙基本相同,并在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的名山胜水中留下众多故事。
他多次游览无锡寄畅园,先后赋诗二十多首,回到北京按寄畅园样式仿造于清漪园(颐和园前身),名惠山园(现称谐趣园)。
在苏州游览狮子林,在园中临池而筑的小亭写下“真趣”的额题。
二、文人旅游者与旅游诗文画作(一)文人旅游者与旅游诗文李渔,清代最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
自称“二十年来,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可谓是一位旅游家,著有《闲情偶寄》传世。
叶燮,因性格耿直而被罢官,从此浪迹江湖,遍游海内名山,到76岁老年时,还以未能一游名胜会稽五泄山为憾,特地前往,归来后就染病而死。
孔尚任是孔子后裔,多次游览扬州、南京一带胜迹,在游历中积累素材创作了《桃花扇》。
许多文人在旅游中创作了各具特色的旅游诗文。
如: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
他一生喜爱旅游,写下了许多游记。
《游黄山记》九篇是其代表作,其中的第三篇着力描写了黄山的“云铺海”,文笔十分生动。
袁枚是清中叶享有盛誉的文学家,因晚年筑室随园,世称随园先生。
中年后他辞官定居江南,游山玩水,赋诗作文达43年之久。
他吟诗道:“自觉山人胆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
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
”有《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龙山记》、《游黄山记》、《游桂林诸山记》等一系列游记散文。
魏源一生酷爱山水,自称“夙抱山水情,每与烟霞约”(《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
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对旅游的热衷可说是世人罕匹,到了沉湎不能自拔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溺”。
他说“溺仙溺佛溺山水,与溺酒色无殊轨。
嗜好不专溺不深,安能万事不易此”(《游山后吟》)他的旅游活动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游历时间长,正如其自况“少年好远游,曾踞祝融之峰最上头”,“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
(《游山吟》)他一生中若得空闲,便四处旅游,自少小游南岳后,便“半生放浪山水里,日逐烟霞穷不已。
世人狂我弃利名,我亦怪世遗云水。
”(《游山后吟》)第二,游历地域广,“轮迹几遍域中”,东到远悬东海的定海普陀山,西到甘肃酒泉嘉峪关,西南到四川蜀中,东北到山海关,南到香港、澳门。
第三,魏源游历并非单纯的游山玩水,往往带着考察的目的在内,他说“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游山吟》),他通过游历,对晚清的河患、海防以及种种社会问题都做了细致而深刻的考察,通过著述或在幕府中发挥他的经世才干。
第四,魏源喜游,亦喜吟诗作文,每到一处,辄有题咏,抒发性灵。
他留下来的800多首诗中,山水诗就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郭嵩焘赞其“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古微堂诗集序》)。
清代是楹联的盛期,中国现今旅游景点中的楹联大多题刻于这一时期。
其中,有许多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
如:江峰青在扬州的二十四桥题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刘凤诰在济南的大明湖题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黄道让在长沙的岳麓山顶的云麓宫题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清代旅游楹联中最著名者,当属孙髯在昆明大观楼的题联,此联写景、咏史、抒情,洋洋洒洒竟达180字,被人称作“天下第一长联”。
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
(二)文人旅游者与山水画作石涛,俗姓朱若极,是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法名原(元)济,号苦瓜和尚,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是清代山水画家中富有独创性的一位。
他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
他饱览名山大川,创作大量山水画作。
他曾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代表作有《搜尽奇峰打草图》、《山水清音图》等。
弘仁,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
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
早年出家为僧,云游大半个中国,创作出《黄山天都峰图轴》、《黄山松石图》等山水佳作。
梅清平生最喜欢游历,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
曾说:“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三、清代的旅游理论清代旅游理论的发展。
唐甄著有《潜书·善游》,阐释了旅游是自然人性本质。
他认为旅游是人之情理,人在生活中需要旅游增长见识,更需要放松自己回归自然。
他指出:陟高山而远望,游长川而安流,望之苍然,临之漪如,斯亦天下之美观,人情之所乐,君子所不废者也。
……古之帝王贤哲,未闻以游为败德而绝其履迹也。
……鸟守故巢,亦翔於丛林;鱼潜在渊,亦洄于荡泽。
鱼鸟有情,何况于人。
人无贵贱,孰能闭户操作,暮春清秋不一睹山川景物乎!好游者,人之恒情也……山川之色,更益美观;流览之怀,更为悦豫;岂非天下之至乐哉!以此道君,不必谏止也。
魏源在《游山吟》中论述了“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的旅游命题: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
人生天地间,息息宜通天地仑。
特立山之介, 空洞山之聪,浮蓄山之奥,流驶山之通。
泉能使山静,石能使山雄,云能使山活,树能使山葱。
谁超泉石云树外,悟入介奥通明中?游山浅,见山肤泽;游山深,见山魂魄。
与山为一始知山,寤寐形神合为一。
……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人欲窥。
好奇好险信幽癖,此中况趣谁知之。
旅游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议论。
许多士大夫认为,旅游业中的豪华消费,加剧了社会的奢靡之风,也有地方官下令禁止旅游,想以此来提倡节俭之风。
结果致使“三春游屐寥寥,舆夫舟子肩挑之辈,无以谋生,物议哗然”,最后不得不弛禁。
另一方面,也有文人认为应该提倡旅游,促进消费,以安排就业。
如顾公燮分析道,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要治理好地方“第一要务在安顿穷人”。
他说“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他还指出,游客必定是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才会出游,“盖反出游者,必其力足以游者也,游者一人,而赖游以活者无数”。
如果禁止旅游,许多依赖旅游为生的百姓“必至失业,且流为游棍,为乞丐,为盗贼,害无底止也”。
这里顾公燮已较为清楚地指出旅游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四、清代旅游景观沈阳故宫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后金入关前的盛京皇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行宫),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
至乾隆时期又有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6万平方米。
1926年以后,其建筑群陆续辟作博物馆(现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与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满、蒙、藏特色,与北京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关外三陵关外三陵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又称东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又称北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的永陵。
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式化特点强烈,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
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
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清东陵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内,占地78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修建。
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米的谷口,俗称龙门口。
清代在此陆续建成15座陵园,埋葬160余人,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
清东陵不仅反映了从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演变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清西陵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