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生活与哲学关键词:哲学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特点: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意识含义: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小结: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作用:能动作用表现: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实现途径:实践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错误根源: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绝对化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具体要求: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出以公心求真务实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运动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和物质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小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特殊状态:静止含义:两种情形: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尚未变成他物与运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含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隐藏在事物内部)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确定不移、必定如此)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科学体系本质上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探索规律的过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区别: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是“一”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小结: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联系: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小结:认识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方法论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借助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才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两者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小结: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坚持实事求是含义:直译:“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小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意译: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世界实事求是(核心)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本质要求:解放思想行为要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有规律的、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唯物辩证法(第三、四课)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最根本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
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含义:特点:横向联系: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空间方面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纵向联系: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时间方面的联系)事物的发展,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小结:联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对事物的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多样性: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联系的内容是无限多样的联系的特点各不相同小结: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研究事物的联系就是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含义: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者关系: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无限的链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反之亦然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时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意义: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含义:两者关系:整体与部分有严格的界限两者不能混淆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两者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离不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间的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小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小结: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性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含义: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量变:含义:事物数量的变化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地位: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特点:显著的变化地位: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小结: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基本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小结: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旧事物:区分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小结: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小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位置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核心: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矛盾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基本属性:斗争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表现:多种多样的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小结: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式:内因:含义:事物的内部矛盾作用:事物变化的源泉和根据(第一位,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含义:事物的外部矛盾作用: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第二位)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两者关系: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普遍性: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表现: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从时间上说,矛盾存在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不间断的矛盾运动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区分不同阶段的依据)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意义:是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情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含义:地位:支配地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含义:地位:从属地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两者关系:区别:各自的含义、地位、作用联系:相互联系、依赖、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含义:地位:支配地位,作用: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含义:地位:被支配地位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作用:不起主导作用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关系:区别:各自的含义、地位、作用联系:相互联系、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两者关系(又称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可分割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要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同时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小结:既要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的看问题,又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两者的分歧表现: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原因(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行为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含义:内容:辩证的思维方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含义:意义:要求:离不开辩证思维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课二节、第五课)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从哪里来?——实践实践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特征: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深度、广度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是自觉、能动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是社会、历史的活动人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形式: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认识含义: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途径: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两者关系:是相对而言: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前人或他人为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要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才能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验证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过程:从感性认识开始含义: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生动、丰富、具体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没有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含义: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客观事物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关系:辩证统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条件: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所获取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科学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割裂两者关系,会导致的错误经验论唯理论小结: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认识到哪里去?——实践认识世界的目的:改造世界内容:改造客观世界内容: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改造社会(人与人)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改造主观世界内容: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关系核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两者关系: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要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理论含义:分类:正确的——科学理论错误的与实践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实践是理论基础,理论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科学预见作用科学方法作用解放思想作用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认识)特点:客观性(根本属性)认识是从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发展性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小结: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小结: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结接起来的特征——实践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含义:特点: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小结:只有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小结: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发展过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小结: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行为要求: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人民群众含义:地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小结: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行为要求: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努力追求真理要求:弘扬科学精神内容:求真务实精神理性思考精神勇于探索精神大胆创新精神等小结:概括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作用: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助于培养献身真理的精神弘扬人文精神内容: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热爱祖国关爱人类等小结: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是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