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阳市绿地系统规划

安阳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规划内容
4、历史文化古迹的绿化规划
⑴、古城区绿化规划 ①拆除违章建筑,建造城市绿地 ②建设和完善文物古迹及坑塘周边公共绿地 ③完善护城河绿化带建设 ④因地制宜的建设花园式步行街 ⑵、殷墟保护区绿化规划 ①重点保护区内采取浅根性植物绿化 ②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区,在保护文物的前 提下,进行常规绿化 ⑶、滨河绿带绿化规划 在洹河、洪河、万金渠等城区主要水系两侧辟 建具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景观绿地
绿化指标偏低 绿地分布不均
主要存在问题
种植类型简单 树种单调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城市绿化条例》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结构
三带 洹河
万金渠
洪河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绿地布局结构
三环 内环城路 中环城路 外环城路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绿地布局结构
八纵
西外环路 107国道城区段 梅东路 中州路 彰德路 东风路 中华路 东外环路
八横
在规划期内共规划生态景观绿带503公顷,根据绿化功能侧重点 不同,又分为生态景观防护绿地244公顷,生态景观公共绿地259公 顷,以上两类绿地在统计上分别归类于防护绿地及公共绿地。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规划内容
8、树种规划
树种规划原则:
1、绿化树种选择要基本符合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注意树种生长的 最适条件和极限条件。 2、以地带树种为主,重视乡土树种选用,适当选用外来适地优良树种。 3、以乔木为主,合理安排乔木、亚乔木、灌木、藤本、草坪和地被植物,乔、 灌、草比例 6:3:1。 4、速生树与慢生树合理搭配。 5、落叶:常青=6:4。 6、市花、市树的种植应占有一定比例。 6 7、注重树种多样性。 6
规划共新增防护绿地468.46公顷
铁路两侧 防护绿地 54.79公顷 每侧宽 15-40米
高压走廊 防护绿地 宽20米, 面积为71 公顷
工业区及 仓储周边 防护绿地 宽15-110米 面积116.61 公顷
市政防护 绿地每侧 宽20-40米 面积17.84 公顷
河道防护 绿地每侧 宽15-110米 面积208.22 公顷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安阳市规划设计院 安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处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导城市绿化建设的蓝图。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以后,未能及时编制 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因此,我市城市绿化建设长期处于较为 盲目的状态,从而造成绿地发展迟缓和分布不合理现象,城 市绿化综合效益较差。为了及时改变这种状况,一九九九年 五月,根据市领导“聘请高水平专家、编制高标准规划”的 指示精神,我市委托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与 安阳市规划设计院、安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共同编制了《安 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于 一九九九年五月开始编 制,至二00一年一月完成。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完成,使我市城市绿化工 作从此有规可循,同时为我市城市绿化建设步入科学化、规范 化管理轨道奠定了基础。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规划内容
5、单位绿地及居住区绿地规划
规划指标控制
一类居住区用地…绿地率>40% 二类居住区用地…绿地率>30-40% 行政办公用地…绿地率>30-40% 商业金融用地…绿地率>25-45% 文化娱乐用地…绿地率>35-50% 体育用地…绿地率>40-55% 医疗卫生用地…绿地率>45-60% 教育科研用地…绿地率>40-60% 市政设施用地…绿地率>30-45% 特殊用地…绿地率≮40% 仓储用地…绿地率>20-30% 其他用地…绿地率≮ 30%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规划内容
3、道路绿化规划
道路绿地率控制指标
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少于30% 红线宽度为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少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少于20% 园林景观道路,绿地率不少于40% 本规划新增道路绿地327.36公顷
2006年—2010年重点规划内容
新建各级公园14处,面积257公顷,新建游园、街头绿地等开敞绿地22处 面积41公顷,完成12条主干道路绿化及1座立交桥绿化,新增道路绿地112公顷; 建设69260延长米生态景观带,面积168公顷;建设各类防护绿地199公顷; 完成417公顷居住区绿地及652公顷单位附属绿地建设。
平均最低气温 -6.5℃ 平均降水量 581.1mm — 693.1mm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至2000年,全市拥有三处市级公园,公园绿地70.0公顷,街头绿 地17.0公顷,生产绿地41.11公顷,防护林地9.0公顷,居住区及 单位附属绿地193.0公顷。 全市绿地未形 成体系
该类道路绿化率控制在30%以上,两侧绿带宽度不小于 20米。本规划将人民大道等十三条道路规划为救灾通道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规划内容
7、生态景观绿带规划
生态景观绿带是本规划提出的一个新的绿化观念。结合安阳市的规划, 辟建和加宽道路红线、河渠蓝线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地,建设兼公共绿地、 防护绿地及景观绿地为一体的离散式带状绿地。
二、自然环境
安阳市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 年平均气温12.7—13.7℃,年均降水量581.1—693.1mm,全年日照 时数4431.8—4432.3小时。地势西高东低,土壤类别丰富。人均水资 源仅有400.9立方米,为缺水地区。
平均最高气温 32.2℃
蒸发量 1927.3mm— 1997.0mm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交通和自然条件, 在现有的绿化基础上,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 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 托,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定各项绿化指标, 高标准地规定各项绿化指标, 科学地安排各类绿地,通过规划将各种绿地 通过规划将各种绿地 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为市民建设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安 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居住区绿地短缺的补救措施 在经过居住区的道路红线外侧, 辟建“生态景观绿地”.加速带 状 公共绿地建设,利用带状绿地服 务半径大的优势,缓解居住区绿 地不足的矛盾. 拆除居住区中违章建筑及临时 建筑,见缝插绿,增加绿地面积.
一类工业用地…绿地率>25-35% 二类工业用地…绿地率>35-45% 三类工业用地…绿地率>45%
一级避灾点: 包括居住区绿地、组团绿地、单位附属 绿地及居住区就近的生态景观绿地。 该避灾点面积应在1000平方米以上, 并且距二、三类工业用地的距离需大 于500米
震灾后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
二级避灾点: 包括人民公园、洹水公园等15处 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洹河景观 带、体育场馆和文教设施。
救灾通道
2011-6-7
以古城、 殷墟、 袁林、 洹河及 后岗三 层文化 为主的 市区景 观区
以彰武小南海 水库、珍珠泉 小龙门、小泰 山、清凉山、 唐塔、羑里城 遗址、岳飞庙 及西门豹祠等 城市近郊景观 区
以太行山 风光、红 旗渠、二 帝陵、商 中宗陵、 瓦岗寨、 欧阳书院 等城市远 郊景观区
2011-6-7
加强市、镇及景区绿化,形成绿色 “斑块”,结合国道、省道、乡村 道路、河流两岸绿化形成绿色“廊 道”,完善西部丘陵地山林及中、 东部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与保护, 形成城市绿化“母体”。斑块、廊 道、母体结合构成城市外围生态保 护圈。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主干道外侧配套绿地率控制
已建主干道道路红线外侧控制绿地宽度不少于15米 新规划的主干道道路红线外侧控制绿地宽度不少于20米
道路绿地规划原则
行道树及主干道两侧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既要突出生态及防护功能,又要形成与 郊外沟通的气体交换廊道,应以选择树冠优美,冠大荫浓的乡土树种为主,引进适 地新优树种为辅 分车带绿化应突出城市景观特色,选择低矮植物及地被植物
北外环路 安钢大道 文明大道 弦歌大道 北中环路 文峰大道 文昌大道 南外环路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规划内容
1、公共绿地规划
新增区级和居住区级公园29处(234.32公顷)
新增小型游园及街头绿地 广场近百处(169.10公顷)
新增道路、河渠带状公 共绿地55.87公顷
新增市级公园6处(278.6公顷)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规划内容
10 、市域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大环境生态空间体系规划原则 加强建成区绿化网络与城郊自然景 观的连通,注重整体优化。 市域景观区规划 强化滨水区、古城等环境敏感区的 自然保护。 全力保护城市郊区等生态脆弱带的 自然景观,并利用城郊大片过渡地 带、河渠等有利条件建设自然风景 区、保护区、防护林带及绿环。
2011-6-7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四)、规划内容
6、避灾绿地规划
针对震灾及震灾引发的二次灾害,利用 广场、绿地、文教设施、体育场馆、 道路等建立城市避灾体系:
震灾发生时居民 的紧急避难场所
避灾通道 将城市主次干道及支路上与 一级、二级避灾点连成网络 形成避灾体系,避灾通道道 路绿地率不低于25%,道路 两侧绿带宽度不小于10米。 本规划将文峰大道等十三条 道路规划为避灾通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