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亳州市谯城区方言现状调查

亳州市谯城区方言现状调查

亳州方言现状调查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从方言的地理分布来看,亳州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的一部分,属于普通话中的基础方言。

亳州方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读音和方言特色词,通过调查描写这些独特的读音和方言特色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亳州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特征,了解生活在亳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了解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差异以及方言的词汇特点,对学习和推广普通话也是大有帮助的。

第一节(一)声母亳州市方音共有声母22 个,除21 个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外,尚多出一个声母-n(舌面抵上腭发音)。

其中b、p、m 、f、d、t、n、l、j、q、x、g、h十三个声母,跟普通话语音的声母相同。

当地方音z、c、s 和uo 声母字跟普通话语音z、c、s 声母字大体相同。

但是,(1)当地z、c、s 与韵相拼的字,在普通话语音中则和j、q、x 相拼。

例如:绝(亳zuo→普jue)、鹊雀(亳cuo→普que)、薛穴雪(亳suo→普xue)。

(2)当地以zh、ch、sh 为声母的字跟普通话语音zh、ch、sh 为声母的字基本相同。

但当地这3 种声母和ei 韵相拼的字,在普通话语音中有的则和z、c、s 相拼。

例如:责泽择(亳zhei →普ze)、侧测策册厕(亳che →普ce)、啬瑟色(亳shei →普se)。

(3)亳州方言r 声母的字,普通话也是r声母。

但是,亳州市方言声母与ong 相拼的字,普通话有的读零声母。

例如:壅庸佣拥永泳勇涌咏邕鳙(亳rong→普yong)。

(4)亳州市方音有一个舌面前浊音声母,这个声母普通话语音里是没有的。

例如:“你、鸟、宁、女、泥、牛”等字的声母都是舌面前浊音。

这些字在普通话中则是n 声母。

(5)亳州方音在读“蛾、爱、扼、敖、偶、暗、恩”等字的韵前头都带了一个由喉部发出的浊擦音(与清擦音h 同部位的浊音)。

这个声母普通话语音里是没有的。

(6)亳州市方音少数读零声母的字,普通话中则是n 声母字。

例如:“虐、疟、霓、拟”等字。

(7)亳州方音中读舌面前清擦音的字,在普通话有的读舌尖前清擦音,因声母改变随之韵母也起了变化。

例如:俗、肃、宿、(亳xu→普su)(二)韵母(1)当地方音中共有38 个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相比,尚多出一个—u(带有唇出擦音)。

其中—i前)、—i后)、i、u、ü、ɑ、iɑ、uɑ、uo、o、e、iou、eng、ing、iong、er 等18 个韵母发音和用法与普通话相同。

普通话语音中含on、ian 、üan 、en 、in、un、ang、iang、uang 等鼻尾韵的字,当地都把韵母发成半鼻音。

如:“安、烟、宣、们、军、运、王、杨”等字。

(2)当地uo 韵母和d、t、n、l零声母拼合的字,普通话也多为uo 韵母,但亳州话uo 韵和z、c、s 声母拼合的字,普通话语音少数字读ue 韵。

例如:“绝、雀、学、雪、穴”等当地方音中uo 韵与zh、ch、sh、r 声母拼合的字,在普通话中则分成uo 和u 两韵。

例如:“捉、绰、说”(uo 韵母)等和“初、梳、数”(U 韵母)等。

当地方音中uo 韵与g、k、h 声母相拼的字,在普通话中则读作uo 和e 两韵。

例如“锅、括、活”(UO 韵母)等和“科、课、禾、棵、颗、和”(e 韵母)等。

(3)当地方音中ei 韵和b、p、m 、f、n、零声母相拼的字,在普通话中全读ei 韵。

例如“背、培、梅、肥、内、”等。

但亳州方音中ei 韵和a、t、l这3 个声母相拼的字,普通话语音则读e 韵。

例如“德、特、忑、肋、勒”等。

亳州方音中其他声母和uei韵相拼,在普通话中两读或三读,分化较乱,无整齐规律可寻。

亳州方音中uei 韵和l 声母相拼的字,在普通话中是ei 韵。

例如:“雷、儡、类、泪垒、擂、累”等。

但亳州的uei 韵和其他各声母相拼的字,普通话也是uei 韵。

例如:“推追、颓、退、蜕、睡”等(4)亳州话的ong 韵与r 声母相拼的字,普通话分成ong、iong 两韵;与其他声母相拼的字都是ong 韵。

例如“荣、容”(亳→rong→普rong)、“永、拥”(亳rong→普yong)。

(三)声调在调类上,亳州方音分阴、阳、上、去四声,与普通话语音的调类基本相当。

但在调值上,亳州的阴平接近普通话第三声调值,阳平接近普通话第一声调值,上声接近普通话的第二声调值,去声与普通话第四声基本相同。

普通话调值图亳州话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见下表:亳州话普通话调类调值调类调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213552453第三声第一声第二声第四声214553551 第二节语汇(和普通话词汇对比)(一)称谓类老太爷:曾祖父老太太:曾祖母爷:祖父奶奶:祖母巴巴(bábá):回族对祖父的称呼姥爷:外祖父姥娘(或姥姥):外祖母大(dǎ):父亲大爷:伯父大娘:伯母大(dàr):“大娘”的简称,伯母小(dǎ):小叔娘(niǎng):回族人称姑母妗子:舅母大舅子:妻兄小舅子:妻弟大姨子:妻姐小姨子:妻妹外头人:旧时对丈夫的简称家里人:旧时对妻子的通称姊妹:部分农村对未婚女青年的通称爷们:对同族人的通称近年演化为老嬷子:对老年妇女的通称半拉橛子:尚未成年的男孩子(二)植物类(三)食物类(五)生活用品类(七)时间、节令类。

(七)隐讳类。

(八)其他类第三节词法和句法亳州市方言属北方方言区淮北方言,在词语方面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以下特色:(一)词法1、头尾词较多。

如有“屋里头”、“外头”、“南头”、“北头”、“水里头”等。

通过重读或轻读造出新词,并赋予新的词义。

如普通话说“娘(niáng)”是指母亲亳州市回族把“娘”读成(niǎng)是指姑姑;一般说“大爷”是指“祖父之兄”,亳州市方言把“大爷”的“爷”轻读指“父亲之兄”;“大姐”普通话里指第一个姐姐,亳州部分老年妇女把“大姐”轻读,则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2、“子”尾词较多。

普通话中有的儿尾、零尾的词语,如“水珠”、“豆芽”、“耳坠”“鞋帮”等,亳州方言则说“水珠子”、“豆芽子”、“耳坠子”、“鞋帮子”。

亳州市张集、柳行、牛集靠近河南省的地区受豫东方言的影响,将“子”轻读成“dei ”音,如“豆芽dei”、“面条dei”、“小褂dei”、“大嫂dei ”等有些方言词除含有普通话词的义项外,还有新的义项。

如亳州方言所说“鼻子”还另指人的鼻涕。

亳州市方言中形容词的形态变化特别丰富,如形容傻,有“傻鸟(diǎo)”、“傻啦瓜卿的”、“傻不楞登的”等。

3、如果韵母是u以及前有u的双韵母,如ui、uo、un,a以及前有a的双韵母,如ai、an、ang时,声母sh大部分会被说成f,如:说叫佛、顺叫奋、树叫负、书叫福、水叫匪、摔叫fai、双叫方、拴叫翻……4、个别的ao音变成ue音,如:钥匙叫月匙、药叫月、脚叫厥……5、浓重的儿化音,如:小孩儿,豆瓣儿,玩儿,本儿,碗儿,盘儿……(二)句法...亳州方言个别语句在语序和词序上有颠倒但意义不变。

如普通话说:“这件事我不知道”。

亳州方言则说:“这件事我知不道”。

普通话说:“你到过花戏楼没有?”亳州方言则说:“你可到过花戏楼?”等。

第四节:说“亳”1、“亳”音形说解。

“亳”字的甲骨文写法为一象形字,其上为房舍,下为高台,台下生有草木。

丁山先生所编的《商周史料考证》一书中说,甲骨文的“亳”字,“像小城之上筑有台观,所以保障人物安全的,是堡字的本字。

”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解释“亳”字说:“像人为之穴居形。

殷代早期均为穴居,上像穴上正面之阶梯及其覆盖之形。

”这个说法影响较大。

无论今人对甲骨文的“亳”字如何说解,在古文献中,“亳”字的用法都是相同的,综合起来有三:(一)古都邑或古邑名,(二)古国名,(三)汉亭名。

对前两种,人们比较熟悉,对于汉亭名,知之者较少。

“亳”为汉亭名见于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

《说文解字》解释“亳”字说:“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旁各切。

”“从高”即含高的意思。

“省,尚有其它含义,这里省说了。

乇声”,即也读乇声。

古代注音采取“切音”之法。

“切音”就是用两个字相切,即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相拼。

“旁各切”就是用旁(古音傍bang)的声母b 和各(ge)的韵母e相拼,得出相当亳(bo)的音。

当时切出来的两个字应该是“波”和“鹅”,波鹅相拼,即为亳音。

乇声(zhe)的乇,与宅声古同。

京兆,这里指西汉都城长安。

杜陵亭,汉代亭名,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

关于杜陵,《汉书·地理志·杜陵》注:“古杜伯国,汉宣帝葬此,因曰杜陵。

”这个地方,秦置杜县,后置杜陵县。

杜甫曾居于此,他自称“杜陵布衣”。

这里所说的亭,也不是凉亭。

先秦制度:十家为一邻,十邻为一里。

秦汉时又十里为一亭,亭设亭长;十亭为一乡,乡有三老。

杜陵亭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编制的名称,或者说地名。

这个地方从前也称亳,所以《说文解字》说:“亳,京兆杜陵亭也。

”“亳”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一个象形字。

什么叫象形字?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示它的含义。

据考,夏商之时,黄淮一带是一片古泽国,水草从生,再加上黄河泛滥,人们非高地而不能居。

当时,这片地方称之为“薄”,居民皆高地建屋而居。

高地建屋,远观即成“亳”形,所以商代就创造了一个象形字“亳”。

亳出薄地,这也说明了“亳”为什么音“薄”。

《辞源》解释薄社:“即亳社。

殷始都于薄,故呼其社为薄社也。

薄又作亳。

”这里就说明了亳与薄的关系。

(参见《亳州花戏楼·“亳”字小考》作者:李绍义)2、“亳”的历史含义: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

“亳”当时写作“薄”。

《汉书·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

《史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

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

现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域。

周代,此地称“焦”。

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隶属砀郡。

秦末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后,由于一时难以取北面的彭城,便占踞谯县。

西汉,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

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

建安未年,析沛国之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在军事和经济上扩充自己的力量。

曹操在谯郡等地实行屯田,大力开展“军屯”、“民屯”,促进了谯郡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

魏文帝皇初二年(22l),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为五都。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兖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临,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于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