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第一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学时分配:1学时学习重点: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基本概念:1.食源性疾病:WHO的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设施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基本要求:一、食源性疾病(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病原物三大类。
(三)食源性疾病的范畴1.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2)食源性病毒性感染;(3)食源性寄生虫性感染;(4)化学性食物中毒;(5)真菌性食物中毒;(6)动物性食物中毒;(7)植物性食物中毒;(8)放射病。
2.范畴:食源性疾病包括最常见的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四)食物中毒1.食物中毒的概念(1)定义:见基本概念。
(2)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1)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摄取某种食物有关;(2)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2.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表现为原因分布、食品种类分布、季节性和地区性分布方面(即时间分布、空间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的特点。
(五)引起食源性病毒爆发的原因1.病源物质对食物的污染2.影响病源物质增殖的因素3.影响病源物质残存的因素(六)食源性疾病的预防1.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各个环节防止污染。
2.严格健康查体和上岗制度,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
.进行广泛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人畜(禽)共患传染病三、肠道传染病(一)甲型病毒性肝炎(二)细菌性痢疾(三)伤寒与副伤寒(四)霍乱与副霍乱四、食物过敏五、食物中毒(一)食物中毒的概念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中毒食品(三)食物中毒发病特点(四)食物中毒的分类(五)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学时分配:1学时学习重点:沙门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措施基本要求:一、沙门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常见沙门菌为B组中的鼠伤寒沙门菌,C组中的猪霍乱沙门菌,D组中的肠炎沙门菌。
(二)流行病学特点1.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
2.食物中沙门菌来源于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屠宰后的污染。
3.多发于夏、秋季节,即5~10月。
(三)发病机制活菌感染型中毒,或肠毒素型中毒。
(四)临床表现前驱症状有寒战、头晕、头痛、食欲不振。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高热。
诊断和治疗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临床表现、实验室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鉴定,可对中毒作出诊断。
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六)预防措施1.防止食品被沙门菌污染。
2.低温储存食品,控制沙门菌繁殖。
3.在食用前彻底加热以杀灭病原菌。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可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
(二)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中毒多发生于7~9月,以沿海地区多见。
(三)发病机制活菌感染型中毒和细菌毒素型中毒。
(四)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而腹泻,可出现息肉水样血水便。
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
(五)诊断和治疗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细菌学检验可确定诊断。
以对症治疗为主。
(六)预防措施防止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加热杀灭病原体。
三、李斯特菌食物中毒(一)病原是革兰氏阳性短杆菌,无芽孢。
(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性。
2.中毒食品种类:乳及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
3.食品中的来源:牛乳中的李菌来源于任何动物粪便。
(三)发病机制活菌侵入肠道,在肠道中繁殖,进入血液循环。
细菌被吞食后,溶血素0在细胞内释放,引起机体反应。
(四)临床表现侵袭型和腹泻型。
(五)诊断与治疗流行病学特点、特有中毒表现、细菌学检验。
对症和支持治疗,用抗生素首选:氨苄西林。
(六)预防措施奶源巴氏消毒,防止消毒后再污染。
冰箱定期清洗和消毒。
食用前,食品需彻底加热。
四、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大肠埃希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多数君主有周身鞭毛,存在于任何动物的肠道,属正常菌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特点为:(1)多见于夏秋季节。
(2)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后污染水源和土壤。
(三)发病机制与致病性埃希菌的类型有关。
(四)临床表现1.急性胃肠炎型。
2.急性菌痢型。
3.出血性肠炎型(五)诊断与治疗细菌学检验、肠毒素测定、血清学鉴定、基因探针。
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首选药物为氯霉素、多黏霉素和庆大霉素。
(六)预防措施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五、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引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主要是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不耐热,可产生具有抗原性的肠毒素。
(二)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熟肉和内脏的熟制品,此外,剩饭、凉拌菜、水产品也可引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属于腐败菌,一般不致病,常与其它腐败菌共同污染生食品,使之发生感官上的改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被变形杆菌污染的熟制品通常无感官性状的变化,极易被忽视而引起中毒。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最常发生于7~9月份。
(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系大量活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头痛、乏力、脐周边阵发性剧烈腹痛、腹泻水样便,常伴有粘液、恶臭。
多在24小时内恢复,一般预后良好。
(四)诊断和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细菌学检验可作出诊断。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呈自愈性,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五)预防措施防止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加热杀灭病原体。
六、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一)病原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污染食品而引起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特点为:(1)多见于夏秋季节。
(2)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很多,以奶及其制品最为常见。
发病机制肠毒素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四)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而频繁地呕吐,同时伴有上腹部剧烈的疼痛。
腹泻为水样便。
体温一般正常。
(五)诊断与治疗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毒素鉴定可作出诊断。
治疗以急救处理为原则,一般不用抗生素。
(六)预防措施防止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在低温、通风良好条件下贮藏食品,防止细菌繁殖及产生毒素。
七、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一)病原肉毒梭菌是带芽孢的厌氧菌,对热抵抗力很强。
食物中毒系由其产生的肉毒毒素引起,该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根据毒素抗原性不同,将其分为8型,我国报道的肉毒中毒多为A型引起,其次为B、E型。
肉毒毒素不耐热。
(二)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绝大多数为家庭自制的低盐浓度并经厌氧条件的加工食品或发酵食品,以及在厌氧条件下保存的肉制品。
肉毒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大部分发生在4~5月。
(三)发病机制随食物进入肠道的肉毒毒素被吸收入血后,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自主神经末稍及脑神经核,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受阻,从而导致肌肉麻痹和瘫痪。
(四)临床表现临床上以对称性颅脑神经受损的症状为特征,表现为眼睛功能降低、咽部肌肉和呼吸肌麻痹的症状,并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病死率高达30%~70%。
国内广泛采用抗肉毒毒素血清治疗本病,病死率已降至10%以下。
病人经治疗可与于~10天恢复,一般无后遗症。
(五)诊断和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肉毒毒素检验以及用小白鼠为对象的肉毒毒素确证试验,可作出诊断。
治疗要求尽早肌肉注射多价抗肉毒毒素血清,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试验阳性者需进行脱敏法注射。
如毒素型别以确定,可只用单价抗毒素血清注射。
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和有效的护理。
(六)预防措施1.对加工食品的原料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
2.对罐头食品要彻底灭菌,不能食用胖听罐头。
家庭自制罐头食品时要对原料进行蒸煮,一般加热温度为100度,10~20分钟可使各型毒素破坏。
3.对食用前不再加热的食品,应迅速冷却并在低温下贮存。
4.对可疑食品要彻底加热以破坏毒素。
.对婴儿辅助食品如水果、蔬菜、蜂蜜等应严格控制肉毒梭菌的污染。
八、志贺氏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志贺氏菌属统称为痢疾杆菌,使无芽孢、无鞭毛的短小杆菌。
志贺氏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在人体外生活力弱,在10-37℃的水中可生存20天。
在牛乳、水果、蔬菜中也可生存1-2周。
(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性:多发于7-10月份;2.中毒食品的种类:主要为凉拌菜;3.食品被污染和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餐饮从业人员患有痢疾或带菌者的污染。
(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大量活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性食物中毒导致发病,个别菌株能产生肠毒素。
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腹疼,呕吐及频繁腹泻,伴有水样便,混有血液和粘液。
体温高者可达40℃以上,也可出现痉挛。
(四)诊断和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特点,查粪便等;细菌学检验;血清凝集试验。
治疗采取对症和支持。
(五)预防措施同沙门氏菌九、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一)病原空肠弯曲菌属螺旋菌科,革兰氏阴性菌,生有单极鞭毛。
微好氧,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7-42℃。
(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性:多发生在5-10月,以夏季更多;2.中毒食品种类:主要有牛乳及肉制品;3.发生原因:被动物粪便污染,或被健康带菌者污染。
(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大量活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部分与其产生的民型肠毒素有关。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突然腹痛和腹泻,小儿较成人多见。
(四)诊断和治疗流行病学、细菌学检验、采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与健康人血清对照进行血清学试验。
抗生素治疗: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
(五)预防措施乳品巴氏灭菌条件下致死。
避免食用未熟透或灭菌不充分的食品。
十、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一)病原蜡样芽胞杆菌的繁殖体不耐热,该菌可产生引起人类中毒的肠毒素:不耐热的腹泻毒素可见于多种食品中;耐热的低分子呕吐毒素常在米饭类食品中形成。
(二)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繁多,在我国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引起中毒的食品多数感官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6~10月。
(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呕吐型中毒:呕吐的发生机制与葡萄球菌肠毒素致呕吐的机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