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永庆简介

王永庆简介

王永庆【个人简介】中文名:王永庆出生地:台湾新店出生日期:1917年1月18日逝世日期:2008年10月15日职业:商人毕业院校:直潭国小主要成就: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配偶:郭月兰杨娇李宝珠【经营理念】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庆其人其事20多年,搜集了近40年来王永庆的演讲稿和报纸、杂志、电视等相关报导,写出了一本书,名为《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

这本书归纳出王永庆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和起码原则。

有书评这样写到,“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却是他数十年从不断挫败中累积出来的宝贵心得,可谓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第一堂课:刨根问底,也就是面对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则绝不罢休。

第二堂课: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问结果;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课:瘦鹅理论,这是王永庆时常提及的人生奋斗理念,说的是学习瘦鹅忍饥挨饿,用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境,并以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第四堂课:基层做起,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还必须在选定目标后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课: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只有从实实在在的经验才能培养出令人信服的实力。

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机会就愈大。

第六堂课:切身感,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让员工产生切身感,他们的潜能才可发挥到十成。

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七堂课:价廉物美,只有建立在价廉物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在这一点上,王永庆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

第八堂课: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懂得维护客户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还有文章指出,王永庆从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理论,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件法宝。

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

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业人员存在紧迫感。

“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始终对此深信不已,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求。

据说,台塑集团的主管人员最怕“午餐汇报”。

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单位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

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对出现的问题做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顺利“过堂”。

王永庆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

由于坚持事无巨细的工作方针,再加上习惯于刨根问底,庞大的台塑集团完全在王永庆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了如指掌。

当然,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作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

据报道,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即金钱奖励;另一类是精神的。

有关台塑的金钱奖励以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为有名。

王永庆私下发给管理人员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即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

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员工分享”的做法。

台塑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庆的“奖励管理”制度造成了“1+1=3”的效果。

王永庆曾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表示,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

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对自己也是严之又严。

”【个人语录】1. 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能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追求,才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奥妙而有所收获。

2. 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3. 一根火柴不过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房子。

4. 要挖洞,就要挖大洞;要借钱,就要借大钱,不要到处借小钱。

5. 我个人认为,我们输给人家的地方是生活以及工作的观念和态度。

【创业简历】1917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新店直潭。

(据安溪县情资料库记载)王永庆祖籍系福建省长坑人。

150多年前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王永庆的高祖母许雪娘携子王天来与媳妇林谨渡台,择居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以种茶维生。

王天来传王添泉,以教书为业。

王添泉传王长庚(王永庆之父)。

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

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

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

美东时间2008年10月15日9点38分在新泽西一家医院因心肺衰竭而过世。

享年92岁。

【传奇故事】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

王永庆家族的祖辈,是清道光年间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今天台北县新店直潭的王家在台湾第一代祖先是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

其祖父是王天来四子王添泉。

王永庆的父亲是王添泉的次子王长庚。

王家在台早期主要以种茶为生,到了王长庚这一辈,开始了半农半商的生活。

王永庆15岁时离开家乡,到嘉义闯天下。

这一去,竟改变了王家日后的生活,16岁开办米站.靠用心和勤奋努力站稳了脚跟,并在1954年3月,38岁的王永庆创立台湾塑胶公司(前身称福懋塑料工业公司,1957年改为现名),生产塑胶原料PVC。

50年后的台塑集团已经是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下辖台湾塑胶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1.5万亿新台币,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庞大“王国”。

王家逐渐成业当地的有钱人家。

王永庆创建台塑公司后,事业越做越做大,逐渐发展成为台湾最具知名度的大企业,王家也成为台湾最有名望的大家族之一。

王永庆一生先后娶有三房妻室,大太太郭月兰未有生育;二太太廖娇生有两男三女,分别是王文洋、王文祥、王贵云、王雪龄与王雪红。

三太太李宝珠则生有4女,分别是王瑞华、王瑞瑜、王瑞惠与王瑞容。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

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

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

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

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

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

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

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要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

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

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

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

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

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