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贵州省威宁县兔街镇青竹小学胡雍进 2017年10月31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师生在人格、价值、尊严上完全平等,在教学中结成互为主体的关系,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力图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还十分顽固地占领着大部分教师的头脑,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大部份教师仍然充当的是“警察”和“判官”的角色,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的落实,违背了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要求,约束着学生正常的发展。

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呢?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成绩优差评价学生。

教师要正确认识考试及考分的功用,注重能力的培养。

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考分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更不能代表将来的能力和贡献。

正如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说,他说在他所认识的科学家中,在学生时代没有几个在班里是考第一的,相反倒有许多是倒数第一的。

如果这些倒数第一的科学家,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他的老师用分数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歧视他,那他还有望成为科学家吗?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如果教师依然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那必然导致对学生心灵严重的扭曲、损毁。

教师要坚信“人皆可成尧舜”,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禀赋与才能,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造就,决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前途,要看进步。

分数有进步,可以表扬;能回答教师的提问,可以表扬;哪怕问题只答对了一小点,只要比以前有进步,照样可以表扬。

这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材激励,自会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成功的愉悦。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长处,差生也绝不例外。

差生最怕老师对他另眼相看,最怕和同学们一道参加活动,就怕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

老师要善于挖掘差生的闪光点,发现优点,多鼓励表扬差生,将他们融于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正确的认识自己,努力学习。

教师要切忌挖苦讽刺、体罚和变相体罚差生。

差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罚站,不能罚打,不能说“我看你真够了,你都成得了器的话鬼都不信”,“我看你连饭都值不得吃”,“我劝你不如退学算了,免得浪费时光,浪费资源”等等挖苦讽刺的话。

这样差生会非常伤心,与教师产生感情鸿沟,产生逆反心理,越走越远,越来越差。

相反,教师说一句关怀鼓励的话,还会起到推动差生进步的作用。

比如说:“你好,请坐下,这次没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没关系,不要灰心,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争取下次老师提问时能正确回答就是了。

老师相信你。

”教师要学会辩证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发展、成才。

只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了他个人目前所能达到的最佳的全面发展状态,那他就进步了,就成功了,教师必须要用这样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带着不同的基因来到这个世界,在不同的环境、经历中拥有不同的性格和能力,即所谓的个性。

每个人的语言、逻辑思维、空间、音乐、美术、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及自我认识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点,这就是差异。

只要使学生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只要使学生能视老师为父母,视学校为自己的家,他们就能心情愉悦地去做好每件事,就能在做好每件事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要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忘年之交,让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

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精心地呵护与引导。

即使是“后进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环境的主人和活动的主体,成为一个平凡而有用的劳动者。

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挖苦、讽刺学生,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要使学生在包括知识学习在内的各种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做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豪感,就是做人的快乐。

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不尊重学生会比父母和其他人不尊重学生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大。

教师不尊重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是特别驯良、听话,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好孩子”,要么是特别顽皮,不听话,极富反抗性和破坏性的“异端分子”。

今天被当作坏孩子的学生,明天很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弱者或越轨者。

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多一份热心,多一点赏识,他们便能增加一份自尊与自信,也能使棍棒之下不知悔改的学生流下眼泪。

也只有让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才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他们也会因自尊而自重、自信而自强。

三、要善待学生的缺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当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了“困惑”,有了认识及行为上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每个人知识、阅历的有限性,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导致行为偏差的产生,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能容错误是一种胸襟。

有的教师面对学生错误总是疾恶如仇、忍无可忍,甚至暴跳如雷,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这只能说明该教师应该加强个人师德修养。

如果教师以一种比较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犯错,他们就会懂得:面对学生的错误,讽刺、训斥、责骂等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而那种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具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成人做错事非常希望别人能给个台阶下,学生也是如此。

他们处于成长阶段,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有的学生举止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事,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就是给他们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

学生能从老师的宽容中感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人格的尊重。

“台阶”就是他们自我教育的契机,表面看来是“退一步”,其实是“进两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上没有完人,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更不可能“无过”。

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容忍学生存在缺点的胸怀,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体差异。

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学生的过错、分数的差异、能力的强弱,都能以平常心待之。

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纯洁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不可救药”的顽童,其心灵深处也闪烁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道德火花。

对那些顽童,只要一旦捕捉到“闪光点”,就应该立即予以表扬,激励他继续擦出闪耀的火花。

四、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喜欢做好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积极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探索新鲜事物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

优质的教育应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并保持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为一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尊重学生的意愿,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还会“别出心裁”提出许多“越理犯规”的建议。

这时老师应因势利导,而不能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学生。

对学生一些正当合理的良好愿望——哪怕这些愿望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教师也不应漠视,更不能贬损,而应予以充分重视与关注,因势利导,适时鼓励,以保护学生的积极进取之心,进而激发其潜能,为教育的成功提供保障。

就社会角色而言,师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这种主客体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平等,但是师生在人格,人权,社会尊严等方面是没有贵贱的、是绝对平等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要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想法。

即使是空想,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能立即予以否定,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否定,在否定中提高,在否定中前进,通过否定去进行新的肯定。

教师的作用决定了教师无疑应该让学生接受并掌握真理,但这个过程不应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并追求真理,也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技巧、方法、答案,找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灌”而是“导”,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尊严”,要与学生交朋友。

教师要勤于与学生一起交流认识,探讨问题,争鸣观点。

教师要勇于向学生无情地解剖自己,从教育的圣坛上走下来,让师生在感情上真正平等的贴近。

教师要善于变“强迫学生迷信真理”为“引导学生追求真理”。

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对学生要真诚,要以自己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建立起来了。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成长个体,任何一次过火的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

处理事务时,应谨慎对待,不能简单粗暴地呵斥和指责,也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消除学生心中的隔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把爱播撒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让学生对同学、对老师敞开心扉,勇敢地去面对,奋发向上。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尊重,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爱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烛,让我们创造无私真挚的爱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温馨、幸福的爱的暖流中茁壮成长。

总之,教师不能抛弃学生,不能挖苦讽刺学,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用爱去抚慰学生的人格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才能造就一大批健全而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劳动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