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财政学课件第18章 国际税收关系及其处理
财政学课件第18章 国际税收关系及其处理
跨国纳税人总税负= ① × a + ② ×d + ②×b
境内纳税人总税负= ① ×a + ② ×a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五)缓课法
缓课法指居住国政府对纳税人在国外 的所得在一定期限内暂不征税,主要适用 于国外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的股息处理。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六) 税收饶让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二)国际避税的常用方式
1.逃避居民税收管辖权 2.逃避地域税收管辖权
(1)滥用国际税收协定
(2)避免成为常设机构 3.应用转让定价或资本弱化 4.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案例1:假办事机构
西班牙一家服装公司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一 个机构,此机构负责为该服装公司搜集北欧国 家纺织服装的信息。西班牙政府与荷兰政府的 税收协定中规定,此类搜集信息、情报的机构 为非常设机构,不承担纳税义务。然而,该机 构在实际运作中执行的职能已远远超出了简单 的搜集信息,并为服装公司承担了有关借贷和 订货合同的谈判和协商,但因为该机构未在合 同和订单上代表服装公司签字,因而荷兰税务 部门无法据以对其征税。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第三节 所得及财产课税的国际协调
一、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事先预防 以统一的国际规范对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的 范围加以一定约束 1.约束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国际规范 2.约束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国际规范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事后免除 通用的消除重复征税的方式有: 免税法 扣除法 抵免法 减免法 缓课法 税收饶让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一) 免税法
免税法又称豁免法,指居住国政府在 一定条件下对本国居民(公民)来源于或 存在于国外的跨国收益、所得或一般财产 价值放弃行使居民管辖权,免予征税,即 居住国政府不再根据属人原则对本国居民 (公民)已经缴纳过外国税收的境外收入 再行课税。 分类:全额免税法、累进免税法
2.地域管辖权(属地原则)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税收管辖权的选择
1、发达国家:资本输出多,国内企业、公司和个 人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多——重视居民 管辖权 2、发展中国家: 资本输出有限,外国企业大量涌入——重视地 域管辖权, 本国公民到外国投资、生产经营的少——不选 择公民管辖权 外籍人员在本国人数多居住时间较长——辅以 居民管辖权
大连市一外资企业多年来销售收入过亿元, 可财务显示却是连年亏损,这其中到底暗藏了 什么玄机?市国税局最近完成了这起对某机电 公司的反避税调整,调增该企业应纳税收入 2.77亿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78亿元,增补 所得税近千万元。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我市 最大的一起反避税案件。 (2006年9月 大连财 经)
上海
B国收入②
B税 率b
免税法:
1、全额免税: 收入来源国征税: B国税额=②×b 居民国征税: A国税额= ①× a 跨国纳税人总税负=①× a +②×b 境内纳税人总税负= ①× a +②×a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2、累进免税 收入来源国征税: B国税额=②×b 居民国征税: A国税额= ①× c 跨国纳税人总税负=①× c +②×b 境内纳税人总税负=( ①+②)× c –速算扣除数 (c为[① + ② ] 适用税率)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三)国际避税的经济影响
国际避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表现 在以下方面: 1.损害有关国家财政利益 2.造成有关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矛盾 3.违背税收公平原则 4.扭曲国际资本流向 5.破坏国家之间的税收协调效果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反避税案例
年销售过亿却财务亏损 原是跨国公 司虚亏避税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三、国际双重征税
国际双重征税是指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 或同一经济来源被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征 税。 注意:主体(纳税)、客体、周期、税种 等的同一性要求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一)国际双重征税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1.法律性国际双重征税 (1)各国同时行使居民(公民)管辖权与 地域管辖权。 (2)来源国行使地域管辖权,居民国行使 居民(公民)管辖权或同时行使两种管辖 权。 (3)各国选择同一种税收管辖权确定原则, 但具体判断标准不一致。 2.经济性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原因(母子公 司) 上海金融学院
第一节 国际税收关系的基本问题
一、国际税收关系的内涵 (一)国际税收关系的概念 跨国纳税人的存在以及各国政府不 同的税收管辖权确定原则是国际税收关系 产生的必然前提,由此引发的国家之间有 关税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和冲突都是国际 税收的表现形式,而所有表现形式体现的 实际上都是国际税收关系的本质所在—— 国家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 上海金融学院
= ① ×a + ②×( a - b) 如a > b则补征; 如a <b则限额抵免,仅允许减除不超过a的部分 跨国纳税人总税负=(① + ②)× a 境内纳税人总税负=( ① + ②)× a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三)扣除法
扣除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将本国纳税人 在非居住国已经缴纳的所得税或一般财产 税税款作为费用项目,允许在本国计算应
饶让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于本国居民享受 的非居住国给予其外国投资者的减免税优惠, 视同其税款按没有优惠而全额缴纳,不再要求 本国居民补缴在非居住国得到减免的税款。 (例子借助抵免法介绍)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反避税案例
在调查中,税务人员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上 发现,2001年—2003年企业的毛利率均 为3%,人为操纵价格的可能性很大。另 外,企业产品目前90%外销,10%内销。 内销部分是赚钱的,外销部分亏损。企业 放着赚钱的内销生意不做,却非要去做赔 钱买卖?这里面显然大有文章。
第十八章 国际税收关系及其处理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握为什 么会产生国际双重征税,掌握国际税收关 系协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方法,掌握国 家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国际避税问题: 所得及财产课税的国际税收协调处理 3、学时分配:2学时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案例1:假办事机构
这是运用“假办事机构”的办法,滥用税收 协定的例子,同时逃避了法人居民身份。 通过设立办事机构,同时避免充当常设机 构,既可获利,又逃脱了一部分税收义务。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案例2虚设避税地营业
A国某跨国公司甲,在避税地百慕大 设立了一个子公司。甲公司向B国出售一 批货物,销售收入2000万美元,销售成 本800万美元,A国所得税税率为30%。 甲公司将此笔交易获得的收入转入到百慕 大公司的账上。因百慕大没有所得税,此 项收入无须纳税。 A国应 纳公司所得税为: (2000万-800 万)×30%=360(万元)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二)国际税收关系的主要内容 1、国际税收分配关系 国家之间税收权益的划分 2、国际税收竞争关系 所得税领域的竞争,吸引资本流入 3、国际税收协调关系 双重征税、转让定价等协调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二、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税收领域内 的主权,表现为一国政府可以自主选择对 本国最有利的税收制度,它是国家主权在 税收领域上的具体体现。 1.居民(公民)管辖权(属人原则)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二)抵免法
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允许本国纳税 人已经缴纳的部分或全部外国税款在一定 条件下从其本国的应纳税额中扣除,以扣
除后的税额纳税。一般有分类或分国抵免
限额。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抵免法: 收入来源国征税: B国税额=②×b 居民国征税: A国税额= (① + ② )×a-②×b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案例3
日本某公司在中国收购花生,临时派出它的 一个海上车间在我国港口停留28天,将收购的 花生加工成花生米,将花生皮压碎后制成板又 返售给中国。按照中国税法,非居民公司在中 国居留只有超过半年才负有纳税义务,这样, 日本公司获得的花生皮制板收入就无须向中国 政府纳税。 原料,就地加工,就地出售,缩短了生产周期, 避免承担收入来源地纳税义务的典型例子。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案例2虚设避税地营业
而甲公司通过"虚设避税地营业",并 未将此笔交易表现在本公司A国的账 面上。百慕大的子公司虽有收入,也 无须缴税,若该子公司利用这笔账面 收入投资,获得收益也可免缴资本所 得税;若该子公司将此笔收入赠与给 其他公司、企业,还可不缴纳赠与税。 这就是避税地的好处。
纳税额时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扣除后的
余额作为国内税收的税基。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扣除法: 收入来源国征税: B国税额=②×b 居民国征税: A国税额=(① + ② -②×b )× a
= ① ×a + ② ×a -②×b ×a
跨国纳税人总税负
= ① ×a + ② ×a +②×b ×(1-a)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反避税案例
据大连市国税局国际税收管理处 负责人 介绍,大连某机电公司原是一家国有企业, 1997年与新加坡一家公司合资。近年来公 司实现销售收入一直在亿元以上,但是长 期亏损。因为亏损,2000年中方股份被迫 退出,该企业变成独资企业。2004年6月, 市国税局向该公司下达了转让定价调查通 知书,并正式开始对该公司进行检查。
上海金融学院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
四、国际避税
国际避税是跨国纳税人利用各个国家税收 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别或者缺陷,通过各 种公开的合法手段达到减轻或消除总体税 收负担目标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