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

成都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时间:—系部:电气与电子工程系专业:供用电技术班级: 1202161姓名:刘佳福指导教师:目录1系统方案 (IV)系统总体思路 (IV)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 (IV)信号发生方案选择 (IV)驱动电路方案选择 (V)整流电路方案选择 (V)总体方案设计 (V)2理论分析与计算 (VI)发射模块分析与计算 (VI)信号发生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 (VI)驱动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 (VII)接收模块分析与计算 (VII)参数选择 (VII)3电路设计 (VII)信号发生电路 (VIII)驱动电路 (X)功率MOSFET的使用 (X)IR2110芯片的使用 (XII)接收电路 (XIV)4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XIV)测试方法与仪器 (XIV)测试数据与结果 (XV)5实物制作图片 (XVI)致谢 (XVIII)参考文献 (XIX)任务书1.任务根据2014年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F题: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结构框图2.要求(1)保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10cm、输入直流电压U1=15V时,接收端输出直流电流I2=,输出直流电压U2≥8 V,尽可能提高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η。

(45分)(2)输入直流电压U1=15V,输入直流电流不大于1A,接收端负载为2只串联LED灯(白色、1W)。

在保持LED灯不灭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45分)(3)其他自主发挥(10分)(4)设计报告(20分)3.说明(1)发射与接收线圈为空心线圈,线圈外径均20±2cm;发射与接收线圈间介质为空气。

(2)I2 = 应为连续电流。

(3)测试时,除15V直流电源外,不得使用其他电源。

(4)在要求(1)效率测试时,负载采用可变电阻器;效率2211100%U IU Iη=⨯。

(5)制作时须考虑测试需要,合理设置测试点,以方便测量相关电压、电流。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备受关注,尤其在一些特定场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统电缆线供电方式所不及的独特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设备供电的可靠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在2008年8月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Intel Developer Forum)上,西雅图实验室的约书亚·史密(Joshua R. Smith)领导的研究小组向公众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无线供电,在展示中成功地点亮了一个一米开外的60瓦灯泡,而在电源和灯泡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电线。

他们声称,在这个系统中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达到了75%。

本设计主要由电生磁和磁生电两部分主成。

第一部分发射电路由PWM集成控制电路TL494为主芯片的开关电源,以IR2110为驱动电路,控制两路输出,将电能传输给发射线圈,产生磁场;第二部分接收电路,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接收到的磁信号,转化成电能,整流滤波后,供负载LED 灯正常发光。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串联谐振、传送效率、距离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装置1系统方案系统总体思路根据任务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用空心线圈制作了直径为20cm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利用信号发生电路将输入的直流15V电转化为PWM脉冲信号,通过线圈驱动电路产生交变电流,在空间产生交变的磁场,利用磁耦合谐振式原理,在接收线圈端产生感应电势和电流,将电能无线传输到接收线圈,实现无线电能的传输。

经过几天的测试,制作出了传输效率达%,线圈之间的距离x的值最大为31cm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满足了设计要求。

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信号发生方案选择方案一:石英晶体振荡器。

此电路的振荡频率仅取决于石英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fs,而与电路中的R、C的值无关。

所以此电路能够得到频率稳定性极高的脉冲波形,它的缺点就是频率不能调节,而且频带窄,不能用于宽带滤波。

此电路非常适合秒脉冲发生器的设计,故不太适用于本实验,所以不采用此电路。

方案二:采用PWM控制器芯片TL494。

TL494是一个固定频率脉宽调制电路。

利用RC 串联谐振原理,由内部线性锯齿波振荡器产生正向锯齿波,实现脉冲宽度调制。

TL494具有控制、驱动、监控和各项保护功能,适用于设计所有的(单端或双端)开关电源典型电路。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方法,选择方案二。

驱动电路方案选择方案一:MOS管驱动电路。

实际就是对电容的充放电,对电容的充电需要一个电流,因为对电容充电瞬间可以把电容看成短路,所以瞬间电流比较大。

但本设计LC串联负载在单电源输入下工作,只能选用开关类型的全桥驱动,因此不适用于本电路。

方案二:IR2110驱动全桥电路,IR2110采用HVIC和闩锁抗干扰COM制造工业,具有独立的低端和高端输入通道,输入两个有时间间隔的脉冲后,可输出两路不同的电压,控制全桥驱动MOS管导通,LC串联负载在单电源输入情况下使用IR2110驱动全桥电路,电路稳定,性能好,同时IR2110可以很好的保护电路。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方法,选择方案二。

整流电路方案选择方案一:二极管半波整流。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承受反压大,整流效果不一定好,直流电源输入时,不能构成放电回路,不适用于本电路。

方案二:桥式整流。

四只整流二极管D1~4 和负载电阻RL组成。

四只整流二极管接成电桥形式。

桥式整流电路克服了全波整流电路要求变压器次级有中心抽头和二极管承受反压大的缺点,且成本低,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电路。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方法,选择方案二。

发射线圈的选择方案一:多层同心铜芯线圈。

方案二:单层同心圆铜芯平面线圈。

经过测试单层同心圆铜芯平面线圈制作的装置传输效率更高,线圈之间的距离X达到更大,且单层同心圆铜芯平面线圈制作简单,性能稳定,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方案二。

总体方案设计本系统主要由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两部分组成。

发射模块信号发生电路产生占空比可调的方波,经驱动电路提高其驱动能力后为功率电路提供激励信号,再通过发射线圈把能量发射出去。

接收电路主要有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电路以及负载组成。

系统总体框图如图所示。

2理论分析与计算利用LC串联谐振的原理,合理设置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的参数,使得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以及整个系统都具有相同的谐振频率,并在该谐振频率的电源驱动下系统可达到一种“电谐振”状态,从而实现能量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高效的传递。

本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提高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整个系统都具有相同的谐振频率,因此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各项参数均相同,串联的电容也相同,利用LC串联谐振原理,获得最大电流,从而最大效率的将磁能转化成电能,获得最大的效率。

发射模块分析与计算信号发生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信号发生电路主要是将输入的直流信号转化成PWM信号,以便后级电路产生正弦交变电压。

主要由TL494实现。

TL494是一个固定频率脉宽调制电路。

由内部线性锯齿波振荡器产生正向锯齿波,实现脉冲宽度调制。

TL494输出方式控制脚13与参考电压脚14相接,功率输出管Q1和Q2受控于或非门,即只有在锯齿波电压大于控制信号期间才会被选通。

当控制信号增大,输出脉冲的宽度将减小。

5脚CT 产生的振荡频率为T T osc C R f 1.1= (RT 为6脚输出,CT 为5脚输出)。

驱动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 驱动电路主要由两个IR2110交替控制H 桥桥式驱动电路上管升压,下管原压(保持原来的电压不变),获得相邻时间间隔的脉冲(死区时间),从而产生正弦交变电压,进而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

而最大限度的将电能转化为磁场能,即线圈中电流最大,则使LC 串联谐振,谐振频率:LC f π210= (L 为电感感值,C 为电容容值)。

接收模块分析与计算 接收端要求输入直流电流,而接收线圈与电容谐振后得到高频的交流电流,因此必须整流,得到直流电流。

又因为电流是高频的,器件做热功容易损耗电能,因此需要并入六个小电容滤波,减少损耗。

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η:%1001122⨯=I U I U η (U1为输入电压,U2为输出电压,I1为输入电流,I2为输出电流)。

参数选择 因为发射与接收线圈为空心线圈,线圈外径均20±2cm ,线圈的绕法有三种方式:缩绕、多层平绕和单层同心圆绕。

经过比较单层同心圆绕的传输效率最高,因此选用单层同心圆绕。

单层同心圆绕,测出电感值约为100H μ,由LC 串联谐振,得到电容值为3300p ,因此谐振频率约为80KHz 。

为了获得最大电流,从而传输效率达到最大值,则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中的线圈感值,串联的电容应相等。

3电路设计本系统主要由发射单元电路和接收单元电路两部分组成。

发射单元电路包含信号发生电路,驱动电路,发射线圈四部分;接收单元包含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电路以及负载组成。

下面主要对介绍信号发生电路,驱动电路,接收电路。

信号发生电路TL494是一个固定频率脉宽调制电路。

由内部线性锯齿波振荡器产生正向锯齿波,实现脉冲宽度调制。

它包含了开关电源控制所需的全部功能,广泛应用于单端正激双管式、半桥式、全桥式开关电源。

芯片TL494内置了线性锯齿波振荡器,振荡频率可以通过外部的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进行调节(见图1)。

输出电容的脉冲其实是通过电容上的正极性锯齿波电压与另外2个控制信号进行比较来实现。

功率输出管Q1和Q2受控于或非门。

当双稳触压器的时钟信号为低电平时才会被通过,即只有在锯齿波电压大于控制信号期间才会被选通。

当控制信号增大,输出脉冲的宽度将减小(见图2,3)。

控制信号由集成电路外部输入,一路送至时间死区时间比较器,一路送往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

死区时间比较器具有120mV的输入补偿电压,它限制了最小输出死区时间约等于锯齿波的周期4%,当输出端接地,最大输出占空比为96%,而输出端接参考电平时,占空比为48%。

当把死区时间控制输入端接上固定的电压,即能在输出脉冲上产生附加的死区时间。

脉冲宽度调制比较器为误差放大器调节输出脉宽提供了一个手段:当反馈电压从变化到时,输出的脉冲宽度从被死区确定的最大导通百分比时间中下降为零。

2个误差放大器具有从—到(vcc—的共模输入范围,这可能从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察觉的到。

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常处于高电平,它与脉冲宽度调智器的反相输入端进行“或”运算,正是这种电路结构,放大器只需最小的输出即可支配控制电路。

图2图3本设计的信号发生电路见图4。

图4 信号发生电路驱动电路功率MOSFET的使用功率MOSFET,它是一种单极型电压控制器件。

它具有自关断能力,且输入阻抗高、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可达1MHz,不存在二次击穿问题,安全工作区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