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

第十八讲班主任的心理健康
第一主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而是指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力的完好状态。

一、时代在呼唤教师的心理健康
进入21世纪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如下九个方面:
1.教师的权威性转换:由外铄的转为内生的。

2.由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发展转换。

3.由课堂落实者向课程设计者转换。

4.由再现型向研究型教师转换。

5.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色特征日益明显。

6.由维持型向创造型转换。

7.由道德偶像拓展为道德医生。

8.由专业型教师向社会型教师转换。

9.心理辅导员角色。

以上众多角色的转换使得教师在学校中的行为具有多元性、变动性及冲突性。

压力来源:竞争、学生安全、升学和检查评比等方面的工作压力。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手段来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一个学校的校风常常是校长人格的扩展;一个班级的班风,在某种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

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事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教育思想等对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需要教师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中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群体,这两个群体都有共同的心理需求:健康、快乐和发展。

从人的五个需求层次来分析: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我们还需要不受到伤害;希望成为团队的一部分并与其他成员团结一致;需要与人沟通交谈,让别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分担我们的忧愁;需要受到尊重,与众不同地展现我们的个性;愿意在现在的才智及天赋基础上做出上佳的表现;做想做的事,成为想要成为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班主任更讲究批评的艺术,讲究方式,批评得体,要把握好“度”要求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冷静、客观,掌握好态度,避免冲动;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善意,要注意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要顾忌到学生对批评的承受力,尤其对心理素质很脆弱的学生,就要更要讲究方法方式。

四、预防心身疾病需要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注学生的安全,要不断地处理一些偶发时间,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的特殊性,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等因素,都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困难,其中除工作强度大之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压力。

有学者指出:在诸多对人不理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寿与夭折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为了我们能够得到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有身心的健康,有了健康这个“1”,其后面的“0”才有意义。

为了预防心理疾病,班主任老师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习些心理卫生与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个性,健全人格。

第二主题教师心里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二、余国良教授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①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力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②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③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④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①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②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③能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根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④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