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1、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阶级分层和阶层分层。

2、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阶层变化的过程。

换言之,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3、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它具有流动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

4、获致性特征:指的是靠个人后天的努力而获得的特征,比如学历或者专业技能等。

如果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是靠获致性特征取得的那么这种社会就会比较公平。

5、布劳-邓肯的地位实现(获得)模型:是社会流动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分析方式,它主要考察和比较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如个人能力、进取心、教育水平等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所产生的影响。

认为家庭背景及一些先赋性因素决定了社会经济分层;但个人的一些致获性因素如个人的系列经历与运气,对社会分层也起决定作用。

6、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是指不存在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本土私有财产者阶级,“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占据着权力结构的顶端,并且与新政治官僚和民意的知识分子组成了联盟的一种资本主义形式。

7、社会封闭:指的是某些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8、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9、个体化不平等:这一概念是由贝克提出来的,是指生活方式和消费时间可以弱化工作认同或者其他性质的身份认同。

贝克指出个体化的不平等已经取代传统社会原有的不平等,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平等结构。

10、新涂尔干主义:是格伦斯基和索伦森提出的,注重从分工和社会整合角度来探讨分层理论,试图将阶级下降到可以分析的层次上进行分析的并用涂尔干“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取代常规的阶级分析范畴的一种理论分析模式。

12、市场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吉登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市场能力指的是阶级所拥有的同样的经济机会。

吉登斯的阶级是由市场能力来进行划分的,认为市场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二是教育和技能资历的拥有状况;三是体力劳动能力。

13、玻璃天花板理论:“玻璃天花板”就是由于性别的差异,妇女的职业选择和职务晋升被一层玻璃挡着,可望而不可及。

二、基本理论和原理1、社会分层研究中几种新(马、韦伯、涂尔干)理论流派各自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①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剥削概念,采取的是社会分层的批判结构主义范式。

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达伦多夫,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理论探讨》、《走出乌托邦》、《社会人》、《现代社会冲突》、《生活的机会》等。

②新韦伯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帕金、戈德索普等。

其中,帕金提出了“社会共识”与“社会屏蔽”命题,戈德索普提出了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工具——阶级分类框图。

帕金的代表作是《持续的变动:工业社会的阶级流动研究》③近年来在国际上流行的,注重于从分工的和社会整合角度来探讨分层的理论,称为“新涂尔干主义” 。

新涂尔干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格伦斯基与索伦森,他们试图在主张阶级分析的与反对阶级分析的之间找到第三条出路。

代表作有《阶级的消亡》。

2、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和经验来源,早期功能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现代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代表是:帕森斯的声望分层理论、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观。

功能主义理论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结构,各部分机制和结构发挥着各种功能作用,从而使社会能正常运行。

因此,功能主义理论更倾向于认为,现存的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社会分层现象喝各种不平等现象,对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正面的功能效应,他们是社会系统存在和所必须的。

功能主义分层理论认为,分工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对社会整体发挥作用,将整个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分工具有整合社会机体、维护社会统一的功能,并且是凝聚社会的主要因素。

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特征是:(1)始终将分层从属于社会整体功能结构之中(2)强调分化的正功能(3)以职业作为分层的主要指标(4)对社会分层采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观察角度。

3、比较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1)阶级理论出发点不同,阶级这一命题在马克思的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及哲学的系统论述中居于核心地位,阶级被认为是解释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核心动力机制;与此相反,阶级这一概念在韦伯的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中只占有很次要的位置,尽管韦伯声称阶级是其它分层秩序的基础,但实际上,韦伯更重视的是文化的、宗教的、种族的,尤其是身分等因素的影响。

(2)政治价值观不同,与马克思的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的鲜明立场相反,韦伯是赞赏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化发展趋势的,而且他本人是反对社会主义的。

韦伯认为科层制比任何其他形式的管理更有效率,而现代资本主义有利于科层制的发展。

(3)认识论不同。

作为典型的学院派学者,韦伯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马克思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科学家,也是一个政治革命者。

这种政治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俩的阶级分析的结论和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未来命运的预言截然相反。

4、吉登斯的阶级关系结构化理论1、采用结构化的概念来分析当代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结构,结构化理论就是试图以强调“社会实践”来把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连接起来。

2、、他认为市场能力是划分阶级的标准,市场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因素: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教育和技能资格的拥有状况、体力劳动能力。

3、他认为从市场能力到阶级形成的过程,有一些介入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个过程就是阶级关系的结构化过程。

4、他认为阶级的结构化(即阶级的形成)取决于客观地位状况也取决于主观意识过程,故他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起来分析阶级结构化过程。

5、阶级的结构化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阶级关系的“中介结构化”,即这时候结构化过程主要是由流动机会的分布来控制的,流动机会的封闭程度越强越有助于一致性阶级的形成;另一个部分是阶级关系的“临近结构化”。

复习思考题1.社会流动机制的一般规则是什么?(一)先赋性规则,先赋性规则往往以传统的农业主导的社会、经济、政治构造为基础,在这种规则作用下,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实现地位流动的机会,被与生俱来的那些社会属性(如性别、出身及血统、种族等)所规定。

因此,一个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地位流动的机会结构就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即特定的社会地位只能由特定社会阶级成员获得和占有,其他阶级的成员即使有能力也没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

(二)后致性规则,后致性规则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构造,在这种规则下,个人获得其社会地位和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更多地决定于他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如此,一个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地位流动机会结构就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即一个社会中的任何一种社会地位都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不具有特定的社会阶级阶层归属,任何有能力的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该地位,反之,没有能力或不努力者,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到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去。

1、两种机制在一定社会时期内同时存在。

2、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

3、只有在社会宏观政策背景一定的情况下,上述规则的作用会比较突出。

4、中国的社会流动更多的是受政治经济制度与政策安排。

2.要使中国社会流动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什么?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要正视现实,要科学理性地研究和分析社会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二要认真从制度、体制和政策层面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完善的公共政策,拓宽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

1、消除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就业、人事等方面,畅通流动渠道;2、调整创新社会政策;3、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4、制定正确的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步伐。

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和机会配置中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特别是社会政策对资源合理配置和弱势群体有效保护中的作用。

3、试举例说明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1)垂直流动: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2)水平流动: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二、根据代际关系,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1)代际流动:同一家庭中两代人职位和社会地位的流动。

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商人,儿子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政治家(2)代内流动:个人在自身的一生中的所经历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三、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

(1)结构性流动:指的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2)自由流动: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4、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的区别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阶级分层和阶层分层。

社会分层的意义较为宽泛,并涵盖阶级、阶层;阶级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划分阶级的依据是经济因素,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领取财富的方式和数量;阶层是指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处于同一等级、层次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社会类属或社会集团。

相同点:①都是对社会纵向结构进行分析的概念。

②都是从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配置的角度出发的。

不同点:①划分标准不同:阶级以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为基础,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的高低而划分的。

②关系的性质不同:阶层和阶层间不一定彼此敌对,但阶级与阶级之间是对抗性的矛盾。

三、理论运用1.试述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分层参考提纲:我国现阶段存在着社会分层,经济发展导致产业、行业、职业构成的变化;体制改革导致所有制成份的变化;社会分化加剧、不定性状态。

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阶级分层和阶层分层.197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有了重大的调整:在经济政策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农民的承包制等等,在这种种重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