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 完井储层伤害评价

7 完井储层伤害评价

数计算简便。用CI表示。
CI
p e p wf m
式中:p e:地层压力,MPa; pwf:井底流动压力,MPa; m:压力恢复曲线径向流直线斜率。
判断方法: CI >7,储层受到损害。 CI =7,储层未受到损害,或者损害后完全解除。
CI <7,油井未受到损害。
8、注意事项:
( 1 )一般评价地层伤害通用表皮系数,同时增加另外 一两种。 ( 2 )没有高压物性资料时,采用完善指数。应用其它 评价方法可能导致偏差。 ( 3 )均质油层和非均质油层的判别标准是不同的。如 表皮系数S=-2时,对于均质油层显然没有伤害,但对于非 均质油层存在伤害。 ( 4 )试井解释的表皮系数是总表皮系数。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伤害表皮系数,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将总表皮系数分 解为各种表皮系数。
式中:pe:地层压力,MPa; pwf:井底流动压力,MPa;
判断方法: DF>1,储层受到损害,DF越大,损害越严重。 DF=1,储层未受到损害,或者损害后完全解除。
DF <1,井底处于超完善状态。
6、有效半径法
定义:油气层污染堵
塞区到井眼中心的距离,
是判断油气层损害程度的 指标之一。
rwe rw e

利用压力恢复曲线求得原始地层渗透率K和地层伤 害的表皮系数S来判断油井低产的原因。 对比措施前后的图形特征,评价措施效果: (1)改善井筒附近地层伤害情况,使S值降低; (2)不但改善井筒附近的伤害,同时提高地层渗 透率K值; (3)形成与井筒连通的长裂缝,改变流动状态。
伤害程度S值的定量表达
K rs S K 1 ln r w s

S=0,未受伤害的油气层; S>0,受到伤害的油气层,S值越大,伤害越严重; S<0,经过措施改善的油气层,S值越小,改善效果 越明显。
表皮系数常用试井资料计算
表皮系数是一个综合值,它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 S=Sd+Sp+Sc+Sb+Sg+Si+…… 式中 S—总表皮系数; Sd—油气层真实损害的表皮系数; Sp—射孔表皮系数; Sc—完井不完善造成的表皮系数; Sb—堵塞表皮系数; Sg—砾石充填表皮系数; Si—紊流造成的表皮系数。
现场试井分析测定的S值,确定该油气层是否已受 到伤害,是否须进行措施改造,措施以后,再根据 新的试井资料,判断改造的效果。 两者互为补充。

四、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1)用高精度的井下压力计录取压力数据; (2)以图版法为中心的一整套资料分析方法; (3)使用先进的试井解释软件。 现代试井分析的基础是高精度的压力资料。原因是,在分 析方法中使用的双对数图版拟合法,使用了包迪特的压力 导数图版,这是分析方法中的核心部分。 解释中继续使用的常规方法:霍纳法、MDH法等单对数法。 解释不稳定试井资料的过程最后全部在计算机上通过运行 试井软件来实现。软件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解释模型图版, 并以人机对话形式进行图版拟合,求出参数。最后,软件 可以输出用于试井报告的各类成果图和数据表。整个测试 和解释都可以在现场进行,可及时提供必要的资料。
拟表皮系数Sp




试井中所求出的S值,是一个综合的参数,并非都 是由于前面提到的钻井完井过程地层伤害造成的, 通常还有下列因素会引起附加压降,形成所谓的拟 表皮: (1)由于地层部分射开引起 (2)由于射孔工艺引起 (3)井斜形成 (4)井底脱气引起 (5)气体湍流引起 S值扣除上述的拟表皮,才是反映地层伤害的表皮 影响。
一、均质地层的图形特征
均质地层:地层中各点的渗透率相同,且各向同性。 1、双对数综合图(三阶段) 2、单对数图(三阶段,第三段为具有斜率m的径向流直线
段)
二、均质地层的曲线定位分析方法
1、对试井解释结果进行鉴别分析 2、用定位分析方法进行试井设计
如果得到的曲线符合资料分析的要求,具有明确的径向 流直线段,则可按原计划施工;若不符合要求,则须改变测 试,调整测试时间,改换测试仪表或改变关井方式等。
3、产率比法 定义:在相同生产压差下,储层受到损害后的产量 与假定未受损害时的理想产量之比,用PR表示。
ln(re / rw ) PR ln(re / rw ) S
式中:re:油井供给半径,m; rw:井眼半径,m;
S:表皮系数。
判断方法: PR>1,井底处于超完善状态; PR=1,储层未受到损害,或者损害后完全解除。 PR <1,储层受到损害,PR越小,损害越严重。
均质地层伤害情况评价标准
序 号 1 2 评定指标 表皮系数 附加压降 符 号 S Δps 伤 害 >0 >0 正 常 =0 =0 改 善 <0 <0
3
4 5 6 7 8 9
伤害系数
流动效率 产率比 条件比 完井系数 堵塞比 完善指数
DF
FE PR CR PF DR CI
>0
<1 <1 <1 <1 >1 >7

第四节 双重介质地层及具有压裂裂缝地层的图 形特征

双重介质地层,即天然裂缝性地层,一般分为: 裂缝系统 缝宽>10 μm 岩块系统 缝宽=1~10 μm 基质系统 缝宽<1 μm 压裂裂缝地层,又称人工裂缝地层,地层模型与天 然裂缝完全不同。压裂裂缝是指采用高压液体注入 地层进行水力压裂时,在井底附近形成单一的、导 流能力很高的大裂缝。形成的裂缝往往只有一条, 浅层形成水平裂缝,深层常形成垂直裂缝。
第六章 完井储层伤害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试井法评价油气层伤害的 原理 第三节 用图形特征判别均质地层 的伤害情况 第四节 双重介质地层及具有压裂裂缝 地层的图形特征 第五节 用图形特征判别措施效果 第六节 油气层伤害程度的定量解释 第七节 油气层伤害深度的测井评价
第一节 概述

一、试井分析是现场评价完井质量的主要方法 二、现场评价与实验室评价的对比
=0
=1 =1 =1 =1 =1 =7
<0
>1 >1 >1 >1 >1 <7
10
有效半径
rwe
<rw
=rw
>rw
第三节 用图形特征判别均质地层的伤害 情况


两类图形: (1)由格林加登和包迪特提出的压力双对数及导 数综合图; (2)压力的单对数图(压降单对数图、压力恢复 的MDH图、霍纳图、叠加子函数图等)。

式中, S—表皮系数(由不稳定试井分析—压降或压力恢复分析 求得); q—井的产量; µ —地层流体黏度; h—地层厚度; B—原油体积系数。
qB ps S 2Kh
表皮系数S



S值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油气层本身的伤害可以引起附加压 降。另外,油气层部分打开、射孔工艺的影响、井斜、井底 附近的湍流区、溶解气的释放等都可能产生附加压降,并表 现在S值上。 1970年,提出不稳定试井分析的图版分析法,由阿格厄尔等 解释图版。以井筒储集系数C和表皮系数S为参变量,把图 版曲线划分为多族,从而在井筒附近地层伤害与不稳定压力 曲线的形状之间,找到明确的关系。此后,格林加登加以改 进,提出影响曲线形状的组合参数,把曲线并为一族,此即 目前常用的图版曲线。 表皮系数S处于形状参数的指数位置,从而更加明确地反映 油气层伤害对曲线形状的影响。即S值直接决定了不稳定试 井曲线的形状,反过来,从不稳定曲线的形状特征可以明确 并有效地确定地层伤害的情况。
2、条件比法 定义:储层受到损害时,油气井供给半径之内的 平均有效渗透率与未受损害的原始渗透率的比值,用 CR表示。
ln(re / rw ) CR ln(re / rw ) S
式中:re:油井供给半径,m; rw:井眼半径,m; S:表皮系数。
判断方法: CR>1,井底处于超完善状态; CR=1,储层未受到损害,或者损害后完全解除。 CR <1,储层受到损害,CR越小,损害越严重。


第二节 试井法评价油气层伤害的原理
一、用表皮系数S值衡量油气层伤害程度 S值 的分解
rs K 1.842 qB 简化为:S 1 ln ps S 2Kh Ks rw
式中,△ps —附加压降(在伤害区边界上r=rs,压力分布未受 到影响,而在井壁r=rw处,因井筒附近地层受到伤害,渗透 率从正常的K值下降到Ks,而压力降大于正常的压降),MPa; S—表皮系数; q—产量,m3/d; µ —地层流体黏度,mPa· s; B—原油体积系数,m3/m3; K—渗透率,10-3µ m2; h—地层厚度,m。
S值判断井底附近双重介质地层伤害的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双重介质地层中,裂缝作为与井底的连通通道,总 是使井筒附近有更好的连通性,因此以S值判断井 底附近地层伤害时,通常以-3为划分标准。 S< -3时,地层改善 S= -3时,地层未伤害 S> -3时,地层伤害

第五节 用图形特征判别措施效果


常用的油气层伤害参数



伤害系数DF 流动效率FE 堵塞比DR 井底附加压降Δp 井底有效半径rwe 完善指数CI 条件比CR 完善程度PF
二、现场评价与实验室评价的对比

实验室内研究: (1)研究造成油气层伤害的原因,包括入 流体以 及工艺过程的原因; (2)筛选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3)对已造成伤害的油气层找出补救措施。
油量,直接反映油井产能的大小,单位m3/(MPa•d)。
判断方法:
FE>1,井底处于超完善状态;
FE=1,储层未受到损害,或者损害后完全解除。 FE <1,储层受到损害,FE越小,损害越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