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摘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频繁接触,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地方来往继续深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配合更加密切。

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经济上的互利合作、文化上的交流互鉴都提高到新水平,友好关系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入人心。

原因何在?同时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也存在潜在的危机和问题,影响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因素又有哪些?以此探讨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影响因素对策东盟(ASEAN)的全称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

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布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最初为5个。

1984年1月,刚刚独立的文莱加入东盟,使东盟的成员国增加至6个。

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成为东盟第7个成员国,随后,老挝和缅甸于1997年7月加入东盟。

1999年4月,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成为东盟的第10个成员国。

至此,一个包括东南亚所有10个国家的大东盟最终形成。

一、有利因素东盟与中国在海陆边界相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中国与东盟建立良好关系对双方都有着重要意义。

东盟自1967年建立以来,经历了东南亚区域战略环境的转变。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有了新发展。

出现了一个有利于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稳定周边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把和睦周边作为国家的关系,尤其在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东盟成立至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从无到有,从疏到密,从对抗到合作,从冷战对手到战略伙伴,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历程。

1991年来,双方的关系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促进因素主要有:1、共同利益的需求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最终还要靠经济贸易关系的支撑。

“从长期来看,为了中国--东盟关系的持久,政治缓和是必需的,但条件仍然不足。

日渐增长的关系也必须在某些能依赖于生存的经济基础诸如互利的贸易关系上前进。

因此,当中国经过长期的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之后,出现并专注于经济发展时,东盟便全神注视着中国。

”1东盟各国明显感受到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中国在后冷战时期对东盟国家展开了各种双边与多边外交。

这包括巩固与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双边关系,恢复和建立与印尼、新加坡、文莱的外交关系,并开始与东盟展开对话活动等等。

同时尤其在经济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盟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经济的脆弱。

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赢得了东盟各国的信任。

中国让人民币不贬值的举措使得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损害,但这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彼此也更加信任。

中国也在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同时有利于改善政治态势,创造一个安定的周边环境。

2、地缘政治的优势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中国与东盟各国自古代就有文化、经贸往来。

在公元前3世纪就出现了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

而且“两千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乐于庇护所有拥戴天朝的大小邦国,结果是中国在历史上大部分岁月里成为一股维持本区域稳定的力量。

这股力量于十九世纪被西方帝国主义摧毁了。

西方帝国主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在中国消失之后,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按地位远近的原则进行调整。

”2地缘上的密切关系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展开了频繁的交流,并且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东盟的许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同时,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6国的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拉寨共马山海拔5167米的一座小冰川,干流全长4880公里,是一条著名国际河流,被称为“东方多瑙河”。

下游的湄公河是东南亚5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脉,许多重要城市、港口和商贸重镇坐落在湄公河畔。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参加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以来,双方一直高度重视这一区域合作。

3、东盟方式和各种机制的形成“东盟方式”(ASEANWAY)是东盟特有的组织和决策方式或风格,它强调“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坚持以非正式的调解与协商,解决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

著名学者阿马托夫·阿查亚认为,东盟方式是一种“地区安全文化”(regional security culture),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非正式性;二是非对抗性;三是协商一致;四是思想上的多边主义和动上的双边主义。

”3东盟方式是基于共同的东盟意识的解决问题与合作的模式,是东盟国家在战后的区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反映了这一地区国家共同的愿望,即坚持国家主权和自治权的原则,在经济上实现互助,政治上力争团结,内部协商一致,对外则“用一个声音说话”。

新加坡外长曾指出:“同欧盟不一样,东盟从未打算成为一个将要求成员国交出某些国家主权的超国家组织。

东盟没有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那样的超国家机制来制定集体的政治政策。

”4从实践来看,东盟在建构其体系的过程中,不论是从决策机构还是从执行机构的设置和运转来看都倡导着一种无核心的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每个成员国的绝对平等的地位。

东盟方式对于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以及防止出现地区霸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1968年东盟成立之初,沙巴主权归属争端的再度出现导致菲、马矛盾激化时,东盟方式发挥作用使得两国达成和解等等。

中国尊重和赞赏东盟方式,并在此前提下积极进行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

在中国与东盟关系上,东盟逐步创立了与中国对话和合作的一系列机制,促进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互相了解和信任,主要包括:(1)领导人会议“10+1”即政府首脑非正式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双方领导人在每年“10+3”领导人会议期间定期以“10+1”形式举行会议。

(2)部长级会议每年7--8月举行一次外交部长会议。

经济部长、交通部长、环境部长、旅游部长等会议也会定期举行。

(3)其它对话机构:中国--东盟高官会议,主要负责有关双边关系的重大问题的磋商;中国--东盟经贸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回顾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介绍进一步扩展经贸合作的方式以及讨论双方共同关心的区域和国际问题;中国--东盟科技联合委员会,职责是回顾双方科技合作的发展历程,讨论在科技领域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区域性和国际性问题;中国--东盟合作联合委员会,主要功能是建立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制定基金使用的计划,批准和监督双方各个项目合作的实施;东盟北京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促进东盟与中国的对话,向东盟提出促进与中国合作的各种建议。

这些机制的创立一方面提高了东盟的国际声誉,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地区安全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东盟关系进入机制化、轨道化的程序,为双方关系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中国在半个世纪里,从未有过像这段时间里那样受欢迎。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发展,扩大了双方各自的市场。

”5二、不利因素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存在一些阴影,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问题:1、南海问题南海海域是我国传统疆域的最南端,海域面积80万平方公里,由大小230多个岛屿、礁、洲组成,其中多数不具备人类定居的自然条件,但因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要冲,扼守马六甲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一直声称拥有南中国海的主权而且没有引起过其他国家的争议。

自从大量勘探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后,不少国家对南海海域提出了主权要求。

目前,我国除控制着南沙群海域岛的6个礁,台湾控制着太平岛以外,其他有近40个岛礁被他国占领,其中越占27个岛礁,菲占8个岛礁,马占3个礁岛。

我国在南沙的岛屿遭到侵占,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争端正朝着对我国不利的方向发展。

6同时这些国家还在南海海域加强经济开发,夺取油气和水产资源,并大规模引入日、美等国资本,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

从长远来看,南海争议问题将是影响双边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

2、台湾问题台湾紧邻东盟,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密切联系,也使得台湾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

为深入东南亚,台湾当局,制定了“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经贸拓展工作计划”亦称“南向政策”,7试图通过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突破“外交困境’,同时,借此缓解台商投资大陆对台政治、经济形成的压力。

同时推行“弹性、务实外交”,加紧与东南亚等“无邦交国家”发展实质关系,台湾当局与东南亚双边的官方接触禁忌被打破,双方高层接触与对话的层次明显提升。

双方高级别的互访也相当频繁,虽然中国向有关国家提出了忠告,但台湾政要仍得到高规格的接待。

8由于东盟的台湾政策,使得台湾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外来因素的变数增加。

应当看到,台湾当局仍然未放弃针对部分东盟国家实施“南向政策”,而部分东盟国家也始终抱有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发展的意图,长此以往将会给我国和平统一带来新的变数。

另外,台湾问题可能成为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双边自贸区谈判中抬高要价的筹码。

由于南中国海地处战略要地及富含战略资源,加之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导致美、日等大国插手,南海主权争端日益国际化并与能源争夺交织在一起,这给我国能源安全及主权利益的实现增加了风险和难度。

3、中国威胁论历史上,一个大国的兴起往往会造成周边国家的恐慌、担忧和疑虑。

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担心中国的崛起可能冲击现行的国际秩序,特别是中国是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还没有真正融入国际主流社会,它对现行的国际秩序心存不满。

“中国威胁论”正是反应了西方国家的上述心态。

而中国周边弱小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则应该被视作所有弱小国家的正常的自然反应。

中国周边的国家普遍担心中国的崛起会伴随着大中华意识的回归,中国又像历史上那样成为东亚的中心,其他国家则成为附庸。

东盟的“中国威胁论”具体是:经济上,认为中国抢走了东盟的市场和分流了东盟的外资,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东盟国家较弱并正在成长中的工业形成冲击;在安全上,担心中国终有一天会用武力解决南沙问题,或以大欺小,实行霸权政策。

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存在的差异又会起到激发和强化这类心理的作用。

有的东盟人士甚至说“无论中国面向何处,对东盟都是威胁。

”9基于这种心理,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仍然有很多考验。

三、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对策1、政治上加强高层交流,在制度和机制上进一步完善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政治关系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10月7日,温家宝总理出席首届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并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的演讲,并强调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是中国的既定方针。

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主张,并强调这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支持东盟一体化,支持东盟在各种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中发挥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