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吉林省梅河口五中、辽源五中、四平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四、五单元。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39年,林则徐令英美鸦片商交出鸦片后,未封锁广州海口,只要求外商具结保证不携带鸦片。
此后半年中,共有62艘外国商船在保证不携带鸦片的情况下还在正常贸易。
只有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英国商人退出广州,并下令英国商船一律不准进入广州贸易。
上述史实可以用来说明A.虎门销烟获得欧美各国广泛理解B.清政府秉持了自由贸易原则C.鸦片走私是中英冲突的主要诱因D.英国有意全面中断对华贸易2.右面漫画再现了《望厦条约》签订的场景。
该漫画A.揭露了清廷外交观念的落后B.揭示了《望厦条约》的不平等性C.指出了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反映了中国外交条约制度的确立3.下图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玉玺的印拓,上面刻有“天父天主、基督主王”等字样。
该玉玺反映了太平天国A.充满宗教神权色彩B.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C.学习西方程度较深D.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4.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脱离中国实际的、必定会失败的“超时代”闹剧。
其主要依据是,这两部文献A.严重迟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没有明确提出反封建的革命目标C.只能作为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D.提出的改革方案超越生产力水平5.1895年2月,在威海卫爆发了保护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北洋舰队弹尽粮绝。
面对求援,张之洞以南洋水军多为木制舰船,“管带不得力,炮手不精练,不过徒供一击”为由拒不奉诏。
仅派几百湘军出战,甚至截留军火,,以充湘军之用。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A.军事装备的落后B.晚清吏治的混乱C.军事策略的失当D.日军力量的强大6.1899年4月,《上刚子良相国书》中说:“伏念中国之近弱,自甲午之败始;而外洋各国之占我内地则自德之踞胶澳始;由是交涉之事日棘。
在彼则欲壑无厌,在我则动辄得咎,百端千事,应接不遑……”这说明当时A.国民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高涨B.八国联军侵华加剧民族危机C.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形势恶化D.中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7.在义和团运动发生时,外国传教士宣扬“反孝”甚或“仇孝”,这种上帝独大的“反孝”立场与当时“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伦理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态势。
这反映出当时A.义和团已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列强以期改造中国传统文化C.义和团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D.中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8.下表是20世纪初我国知识界中部分革命组织的发展简表。
这些革命组织的成立A.推动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B.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指导意义C.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启动D.表明革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9.1911年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孙中山以16票(每省一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说明A.清朝政府的统治正式被推翻B.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参政意识C.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发展趋势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10.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B.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D.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11.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这些变化表明五四运动A.加快了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B.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2.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为薄弱”,须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这一转变促进了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3.继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之后,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洪湖、湘鄂边、左右江海陆丰等地方“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中国革命A.斗争策略与时俱进B.军事路线逐渐统一C.前途目标开始明朗D.逐渐找到正确道路14.1932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要求“民众的苏维埃政府将无条件地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与他们的生产工具,交给农民、兵士、群众,并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
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主张A.根本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意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C.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D.正式拉开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序幕15.1934年初,日伪当局重新公布经过修正的《暂时保甲法》,接着又改变原东北行政区划,将东北划分为10个省,设5个军管区。
此外,在内蒙划4个省并在各省分别设立警备司令部,还在各地扩充伪警察机构。
日伪的这些举措旨在A.缓和侵华战争的紧张局势B.强化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改变对华侵略的战略方针D.破坏国共合作统一战线16.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香港领导创办中国新闻学院。
在教学中,卢豫冬等人“经常对学生们讲《论持久战》……打开学生们的眼界”,使之“认识了抗日战争的全局……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由此可知,该新闻教育机构的创办A.巩固了香港的舆论中心地位B.排斥了国民政府的政治影响C.推动了抗日战争形势的转变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17.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答应把解放区100多万军队改编为20个师,仅占国民党军队的1/7;1946年1月,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允许国民党在停战条件下可派五个军至东北;政协会议期间,中国共产党又从退让代表名额到承认“国大”旧代表做了原则性的让步。
这一系列“让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渴望和平建国的真挚诚意B.在军队建设上出现右倾错误C.错误估计了国共内战形势D.努力建立中国特色民主政治18.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解放北平入城仪式,通讯记者刘白羽写道:“这时,欢迎的人们已经站立了整整一天,他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并与行进的队伍汇合起来,高唱‘我永远跟着你前进’,昂首通过一向为帝国主义禁地的东交民巷。
”这一场景A.表明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C.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消亡D.宣示了广大军民对实现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19.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不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无产阶级通过努力争取获得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精神解放的过程。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类解放中具有A.权威性B.渐进性C.整体性D.稳定性20.下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事记。
由此可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瓦解A.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借鉴C.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D.表明同盟内部不具备联合的条件21.1871年4月10日,巴黎公社委员会决定:“市政厅伙食费规定每人每餐2法郎”,并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在公共食堂用餐。
这样就使公社的政府行政支出仅占总支出金额的1.3%。
此规定说明巴黎公社A.克服了官僚作风B.保障了人民利益C.践行了民主理政D.构建了廉洁政府22.马克思说,巴黎公社的选举,“正如个人选择权服务于任何一个为自己企业招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雇主一样”,而“企业也像个人一样,在实际业务活动中一般都懂得在适当的位置上使用适当的人,万一有错立即纠正”。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强调了巴黎公社A.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B.和平夺取政权的斗争方式C.具有鲜明的民主性原则D.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典范23.1903年,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普列汉诺夫在《火星报》上发表文章《不该这么办》,“反对在俄国提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
这一认识A.背弃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B.否定了俄国革命爆发的迫切性C.根源于俄国国内矛盾的缓和D.符合落后国家革命实践的需要24.列宁在谈到消灭农奴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社会关系时说:“从1917年10月25日(新历11月7日)到解散立宪会议(1918年1月5日)这十来个星期里,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资产阶级民主派、自由派(立宪民主党)以及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他们执政的八个月里所做的要多千百倍。
”对这一观点解读合理的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毫无作为B.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C.十月革命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D.十月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发生后,西方人以交往不能仅仅局限在贸易层面为由,要求与中国政府进行直接而全面的外交往来。
作为自1757年就成为清朝唯一对外贸易港口的广州,自然成为清政府的属意之地,两广总督衙门就是清朝的外交部。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的首先攻击点是广州,很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逼迫清政府将外交机构移到京都(北京),与清朝中央而不是地方当局打交道。
清廷担心外使入京后会直接挟制中国中央政府,故于1859年上谕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办理各国事务”。
1860年10月,北京被英法联,军占领,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其中要点便是“外国使节长期驻守北京”。
1861年,总理衙门在北京成立,完成了清朝外交机构的转移。
——摘编自郭卫东《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体制的变迁》材料二自列强在北京设立驻华使馆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对外遣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875年8月,清政府指派郭嵩焘出使英国,并于1877年1月在伦敦建立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
之后,驻外使馆在欧、美、日等国陆续创设。
一批批公使走向世界,既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日益密切,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入和变化。
公使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传播西学,鼓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改革的先锋。
当列强想在中国扩大其利益时,公使直接与驻在国的外交部门交涉,阻止或削弱其扩张的势头。
在与驻在国进行的直接谈判中,驻派各地的领事们接触和了解了外国政治体制及运行机制,熟悉和掌握了国际规范与国际惯例等。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