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肥特性辣椒属无限生长型作物,边现蕾,边开花,边结果。
辣椒属于喜温蔬菜,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果实膨大期需高于25℃,成长植株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既耐高温也较耐低温。
辣椒生长期长,但根系不发达,根量少,入土浅。
辣椒是需肥量较多的蔬菜,每生产1000公斤约需氮(N)3.5-5.4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0.8-1.3公斤、氧化钾(K2O)5.5-7.2公斤。
从生育初期到果实采收期,辣椒在各个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从出苗到现蕾,植株根少、叶小,需要的养分也少,约占吸收总量的5%;从现蕾到初花植株生长加快,植株迅速扩大,对养分的吸收量增多,约占吸收总量的11%;从初花至盛花结果是辣椒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时期,对养分的吸收量约占吸收总量的34%,是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盛花至成熟期,植株的营养生长较弱,养分吸收量约占吸收总量的50%,这时对磷、钾的需要量最多;在成熟果采收后为了及时促进枝叶生长发育,这时又需要大量的氮肥。
二、施肥技术1、基肥大田亩产5000千克辣椒,亩施农家肥5000-8000公斤,过磷酸钙25-50公斤、硫酸钾25-35公斤,或45%复合肥(15-15-15)30-40公斤,整地前撒施60%,定植时沟施40%,以保证辣椒较长时间对肥料的需要。
2、育苗肥在100平方米苗床上,施入150-200公斤农家肥,过磷酸钙1-2公斤,翻耕3-4遍,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
3、追肥幼苗移栽后,结合浇水追施腐熟人粪尿。
蹲苗结束后,门椒以上茎叶长出3-5节,果实达2-3厘米时,及时冲施高氮复合肥10-15公斤。
半月后,追施第二次量同前。
雨季过后,及时追肥,每亩追施高氮复合肥10-15公斤,促多结椒。
4、叶面追肥开花结果期,叶面喷0.5%尿素加0.5%磷酸二氢钾,可以提高结果数量,改善果实品质。
(绿薇)辣椒的病毒病辣椒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辣(甜)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世界分布广泛。
在美国、印度、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辣(甜)椒病毒病的发生常给辣(甜)椒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1932年我国广东报道该病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报道了病毒病的毒源种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辣(甜)椒病毒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发病率高、蔓延快,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的高达60%以上,甚至绝产。
成为辣(甜)椒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辣椒病毒病发病症状辣椒病毒病发生后造成辣椒“三落”(落花、落叶、落果),田间症状十分复杂。
常见的发病症状有4种类型1、花叶型: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退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
2、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
3、坏死型:包括顶枯、斑驳环死和条纹状坏死。
顶枯指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型,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
4、畸形型:叶片畸形或丛簇型开始时植株心叶叶脉退绿,逐渐形成深浅不均的斑驳、叶面皱缩、以后病叶增厚,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坏死斑,叶缘向上卷曲。
幼叶狭窄、严重时呈线状,后期植株上部节间短缩呈丛簇状。
重病果果面有绿色不均的花斑和疣状突起。
辣椒病毒病防治方法1、栽培防病。
在辣椒定植后,开花结果初期,采取每隔4行种植1行玉米的间作方式。
因为玉米植株高大,可起到诱蚜的作用,另外在辣椒盛果期正值炎热夏季,高大的玉米植株还可使辣椒免受烈日的暴晒。
2、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早熟、有辣味的品种较晚熟、无辣味的品种抗病,如常种品种津椒3号、甜杂1号2号、农大40、中椒2号3号等。
3、种子消毒。
种子用清水浸泡3-4小时,放入10%磷酸钠中浸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或用0.1%高锰酸钾浸泡30分钟,再用水冲洗,或干热处理,80度处理24小时,70度处理72小时。
4、加强田间管理。
适期早播,不要连作,多施磷、钾肥,勿偏施氮肥。
清洁田园,减少菌源,将前茬作物带出田间,集中处理,挖坑深埋。
5、减少污染机会。
病毒病多由于蚜虫传播农事操作传播,可采用诱杀蚜虫法防治。
辣椒得了黄萎病,怎么办?辣椒黄萎病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初发病时,近地面的叶片首先下垂,叶缘或叶尖逐渐变黄,发干或变褐,脉问的叶肉组织变黄,茎基部导管变褐,且沿主茎向上扩展达到数个侧枝,最后致全株萎蔫、叶片枯死脱落。
该病扩展较慢,一般多造成病株矮化、节问缩短、生长停滞,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辣椒黄萎病防治方法:(1)选育抗病品种,生产上单用从辣椒上分离到的辣椒菌株测定品种抗病性,有时不能全面反映其抗病性,应该同时选用从各种植物如棉花、茄子等上分离的对辣椒致病力不同的菌株,才能准确地测定出其对辣椒黄萎病的抗病性。
(2)甜椒黄萎病是典型土传病害,应与禾本科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
(3)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苗期或定植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4)苗床或定植田用棉隆处理土壤。
每m2用40%棉隆10~15g与15kg过筛细干土充分拌匀,撒在畦面上,后耙入土中,深约15厘米,拌后耙平浇水,覆地膜,使其发挥熏蒸作用,隔10天后播种或分苗,否则会产生药害。
(5)定植田每667m2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
(6)适时定植。
10厘米深处地温15℃以上开始定植,最好铺光解地膜,避免用过冷井水浇灌;选择晴天合理灌溉,注意提高地温,生长期间宜勤浇小水,保持地面湿润;采收后,开始追肥或喷施促丰宝、惠满丰、爱多收等,如用喷施宝每毫升对水12升,3%过磷酸钙也可。
(7)及时治疗。
发病初期浇灌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或8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600倍、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升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浇灌100毫升。
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辣椒僵果辣椒僵果也称石果、单性果或雌性果。
引起辣椒僵果原因分析:春季栽培时,僵果主要发生在花芽分化期,即播种后35天左右。
植株受干旱、病害、温度不适等因素(13℃以下或35℃以上)影响,雌蕊由于营养供应失衡而形成短柱头花,花粉不能正常生长和散发,雌蕊不能正常授粉受精,而长成单性果。
这种果实由于缺乏生长刺激素,影响对锌、硼、钾等促进果实膨大的元素的吸收,故果实不膨大,久而久之就形成僵果。
露地栽培的辣椒在7月中下旬,越冬辣椒在12份至翌年4月份均易产生僵果。
辣椒僵果防治方法:①选用冬性强的品种如羊角王、太原22号、湘研15号等。
播种前,种子要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种,杀灭病菌。
②定植越冬辣椒定植时,应使营养钵土坨与地面持平,然后覆土3~5厘米厚。
③环境调控在花芽分化期,要防止干旱。
其他时间控水促根,以防止形成不正常花器。
在花芽分化期和授粉受精期,保护地白天温度严格控制在23~30℃,夜间为15~18℃,地温为17~26℃,土壤含水量相当于最大持水量的55%。
④分苗在2~4片真叶时分苗,谨防分苗过迟损伤根系,从而影响花芽分化时的养分供应,形成瘦小花和不完全花。
分苗时用硫酸锌700~1000倍液浇根,以增加根系长度,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吸收和抗逆能力。
辣椒脐腐病近日,在山东莘县和济阳农村发现,这里辣椒脐腐果的特别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据了解,辣椒脐腐病果发病多与农民的管理有直接关系。
麦收期间,气温较高,多数菜农为降低棚温采取昼夜通风的办法,由于通风过度,加上浇水不及时,高温干旱,所以辣椒脐腐病就较重。
辣椒脐腐病发病症状与辣椒软腐病很相似,辣椒脐腐病主要为害果实,初出现暗绿色或深灰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为直径可达2-3厘米的病斑。
随着果实的发育,病部呈灰褐色或白色扁平凹陷状,病部可以扩大到半个果实。
病果常提前变红,一般不腐烂。
有时湿度过大,即使腐烂也没有臭味(见图)。
辣椒软腐病的主要表现症状,病斑为淡褐色,果肉腐烂有明显臭味,有时果实变形,好像在袋子里装满了泥水,俗称“一兜水”。
据调查,夏季辣椒容易发生脐腐病,有时还与品种有关。
一般种植果皮较薄,果顶较平的及花痕较大的品种易发生脐腐病。
另外,土壤中钙元素缺乏,或偏施氮肥、钾肥,尤其是氮钾过量时,影响根系对钙元素的吸收,容易诱发脐腐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夏季温室种植品种宜选用果皮较厚,果面光滑,花痕较少,果顶较尖的品种。
②应选用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栽培辣椒。
③进入结果期后,应均衡浇水,防治忽干忽湿,土壤含水量不要变动太大。
④遇有持续高温强光天气,可在中午采取遮阳措施。
⑤结果盛期,叶面喷施1%过磷酸钙溶液或0.1%-0.2%硝酸钙溶液,每隔5-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辣椒软腐病软腐病主要为害果实。
病果初生水浸状暗绿色斑,后变褐软腐,具恶臭味,内部果肉腐烂,果皮变白,整个果实失水后干缩,挂在枝蔓上,稍遇外力即脱落。
辣椒软腐病发病原因通过灌溉水或雨水飞溅使病菌从伤口侵入,又可通过烟青虫及风雨传播。
田间低洼易涝,钻蛀性害虫多或连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易流行。
辣椒软腐病防治方法(1)实行与非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
(2)及时清洁田园,尤其要把病果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3)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
雨季及时排水,尤其下水头不要积水;(4)保护地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
(5)及时喷洒杀虫剂防治烟青虫等蛀果害虫。
(6)杀菌农药防治。
辣椒疮痂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编辑:李亚超∙发布时间:2013-6-1 11:35:43∙浏览次数:35辣椒疮痂病主要症状辣椒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果实;叶片染病后初期出现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状的黑绿色至黄褐色斑点,有时出现轮纹,叶背面稍隆起,水泡状,正面稍有内凹;茎蔓染病后病斑呈不规则条斑或斑块;果实染病后出现圆形或长圆形墨绿色病斑,直径0.5厘米左右,边缘略隆起,表面粗糙,引起烂果。
辣椒疮痂病发生规律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
旺长期易发生,病菌从叶片上的气孔侵入,潜育期3~5天;在潮湿情况下,病斑上产生的灰白色菌脓借雨水飞溅及昆虫作近距离传播。
发病适温27~300C,高温高湿条件时病害发生严重,多发生于7~8月份,尤其在暴风雨过后,容易形成发病高峰。
高湿持续时间长,叶面结露对该病发生和流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