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作文全国卷【篇一:2012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与例文】2012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与例文(试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
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准确理解材料:(一)理解材料:第一句话:泥泞溜滑的田埂上,一个小伙子挑着一担秧苗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地走着。
没走几步后他放下担子,不知所措地站在田埂上。
——我不能前行第二句话:妈妈喊他:“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妈妈要他放下包袱,解除顾虑。
第三句话: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的小伙子轻松地把秧苗挑到了妈妈跟前。
——我解除了顾虑,完成了任务。
第四句话:妈妈帮他分析先前挑着秧苗走不了和后来轻松挑到妈妈跟前的原因:“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结论:有顾虑——不能完成任务;解除顾虑——完成了任务。
(二)分析顾虑到底是什么:1从材料中看顾虑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
仔细分析他担心两个方面:一是担心失去现有的,那就是现在还站着,衣服还是干干净净的;二是担心做下去的后果,那就是摔倒在泥水中,把干干净净的衣服弄得很脏,自己弄一身泥巴。
正因为有这些担心,所以他先前挑担子时才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不知所措。
2引申理解顾虑的含义:什么是顾虑,它就是一个人要去做或者做着一件事情、一项任务或进行一个选择时的担心,担心失去现有的“好处”,也担心做了或选择了后的结果,这个结果往往被想象得很“坏”。
(三)分析材料的含意:从材料本身看,小伙子在挑秧苗时是顾虑影响了他前行。
进一步引申可以是:当明确了做什么后,就不应当思前顾后,担心失去什么或想象那种可怕的后果,应当奋然前行,前行中有困难要克服困难,有荆棘要披荆斩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要做的和已经做的,达到目的。
二、选准角度当所给材料的含意弄清楚后,就是选择角度了。
根据这个材料的含意,我们可以选取的角度有:1明确了做什么后,不能顾虑重重,踌躇不前;2明确了做什么后,要甩掉顾虑,奋然前行;......这些角度我选择哪一个呢?比如我选择角度2明确了做什么后,要甩掉顾虑,奋然前行。
三、构思作文当角度选准后,就要构思作文了。
构思就是完成作文的立意和整体结构,包括文章的呈现方式。
我从“明确了做什么后,要甩掉顾虑,奋然前行”这个角度的作文,要写成议论文,那么就要做到观点正确、鲜明,说理透彻、辨证,不以偏概全,不偏激绝对。
我的观点是什么?要从所选的角度出发,确立观点。
比如确立:“当确定了理想或者奋斗目标之后,就要甩掉顾虑,一往向前,不怕风吹雨打,不怕激流险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有了观点,还要有论述这个观点的论据。
我用事实论据中正面和反面论据论证论点。
结构提纲:1、从“顾虑”的特征和害处引出观点。
2、项羽顾虑名声,最终自刎乌江。
3、另一些人,就是确定了要做什么后,也是前思后虑,迟疑彷徨,或者前行中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甚至放弃。
4、罗凯的故事。
5、甩掉顾虑,一往向前的人的巨大成就。
6、再次申明观点。
甩掉顾虑,一往向前顾虑,是暂时还不愿舍弃“好处”,就像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美丽的姑娘,尽管她有粉红的小脸,尽管她有美丽动人的眼睛,尽管她很养眼,可你总是回头张望会耽误了行程;就无法到达你要去的那更美的地方。
顾虑,是经历中的一次蛇咬,于是见到井绳也心慌意乱。
顾虑,是“明知道不能这样下去,却还一直停在原地”的彷徨,是“一分的犹豫,一刻的迟疑,快要到唇边想讲却又不敢......”的犹疑。
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当目标明确之后,在前行的路上只有甩掉顾虑,勇往向前,才会走到想去的彼岸。
顾虑,往往使人不能去往那更美丽的地方。
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后,项羽带领八千吴中男儿,登上了反秦的历史舞台。
之后巨鹿一战,破釜沉舟的项羽大败秦兵,然后收服章邯。
项羽这位勇猛无二的英雄,开始称霸诸侯。
可是在范增设下的“鸿门宴”中,项羽本应当决定杀了刘邦,铲除后患,可他担心他的名声:如此勇猛之将,怎能有如此不义之举。
宴席中刘邦借故如厕逃了出去。
后来刘邦真的成了他的心腹之患,最终也没有逃脱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下场。
项羽因为顾虑名声而惨败自刎的下场,可谓悲矣!顾虑,往往使人眼前漆黑一团,不见希望。
我们也曾看到另外一些人,因为他们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在他们看来,往东走是悬崖,往西走是泥潭,往北走是峭壁,往南走是深渊。
他们小心翼翼,举步不前。
他们把到哪里去还没有决定下来,已经满头银丝,双腿打颤,目不能远眺,耳不能远闻了。
顾虑,往往使人犹疑彷徨,失去良机。
有这样一个故事:罗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他在大学有一个异性同学,是他心仪的人。
在上大学时,他认为对方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女孩,向她示好,可能打扰她学习。
大学毕业若干年后,当他得知心仪的女孩还单身时,他别提多高兴了。
经过几番顾虑后,他决定请女孩看一场电影。
他在去往女孩家的路上,思前顾后了:会不会太冒昧?女孩是不是太忙?会不会被拒绝?她父母是不是高兴?顾虑中他没有推开她家的房门。
后来,他在公园里见到了心仪女孩,他又自己怀疑自己了。
再后来,他在收到女孩结婚请柬时,也收到了女孩的一封短信:“其实我一直喜欢你!”迟疑,使罗凯失去了心仪的女人!刘表迟疑,使曹操三分天下之有一份;在商战中因为迟疑而被逐出市场的不胜枚举。
迟疑彷徨,踌躇不前,许多人最终丧失了良机。
我们也看到那些明确目标后,甩掉顾虑,奋然前行的人,他们面对荆棘和险滩一路欢歌,不仅成就了自己,更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居里夫人一往向前,由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变成了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牛顿一往向前,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成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贝多芬一往向前,就连耳朵失聪后还创作出令世界震撼的交响曲,被人们尊称为乐圣;郎朗一往向前,曾被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史铁生这位“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轮椅上的残疾人,一往向前,成为一名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孔祥瑞一往向前,在码头装卸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被誉为“时代蓝领”。
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当明确了目标后,只有甩掉顾虑,一往向前,【篇二:2012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分析】2012年全国卷一作文题解析虞城县高中王东旭【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
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2012年的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依然延续了2011年高考作文出题的思路,是新材料作文。
与2010年的漫画作文“小猫吃鱼”、2011年的新材料作文“最诚信的业主”相比较,今年的审题难度略微降低了。
但是作文题目的开放性、哲理性、含蓄性依然存在。
材料更加贴近考生生活,关注心态、心理、心灵。
阐述了一个人如何才能挑得起原来自己认为挑不起的重担的生活哲理。
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与2006年江西卷的话题作文“雨燕减肥”有太多的类似之处。
“雨燕减肥”采用的是寓言故事型材料,阐述的是青年一代该怎样去除累赘、放下包袱,该怎样“锻炼”自己,以迎接人生的挑战与风雨的洗礼的人生哲理。
不过,2006江西卷作文属于话题作文,故事描述对象单一,立意角度单一,审题没有障碍,只要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减肥”的象征意义,审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今年的作文材料,审题难度虽有所降低,但也不可大意。
一、审题立意今年的作文材料属于故事型材料,故事中有叙述的对象和情节,分析材料时,要求我们从形象到抽象,写作时则要求我们从抽象再到形象。
首先,我们要理清该材料中的对象:“我”、“妈妈”、“外衣”、“鞋子”以及“担子”。
那么这些众多的对象中哪些是主要对象?哪些是次要对象呢?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我们发现,唯有“我”、“妈妈”才是主要对象,因为在材料中只有他们才有主动性。
而其他的均为次要对象,是被主要对象支配的对象。
其次,在分清主次对象的基础上,要弄清主要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母女(子)关系,更重要的关系是,“我”不知道如何挑起重担,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挑起了重担,“妈妈”为师,“我”则为“生”。
接着,要析清含义,这则简单的生活故事材料中显然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审题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
“我”开始“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后来“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是因为听从了“妈妈”的话,“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
最后,要正确理解一些重要词语“担子”“外衣和鞋袜”的比喻义:“担子”可以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可以是一种伟大的事业,可以是应该担负的光荣使命或者责任等;“外衣和鞋袜”则是指多余的顾虑,心里的包袱,外在的压力等。
二、展开思维,选择角度从材料的总体出发,故事的核心人物是“我”和“妈妈”,故事的核心情节是“我”挑担子,从无法挑起担子到轻松顺利挑起担子,抵达目的地,经历了“妈妈”关键性的点拨,由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论述:1、从“我”开始不能挑起担子,到后来“脱掉鞋袜”,挑起担子的过程入手,可以把“心态与成败”“细节与成败”作为重要立意。
2、从“我”开始不能挑起担子,到后来“脱掉鞋袜”,挑起担子的结果入手,可以立意为:放下包袱,走向成功;甩掉多余的顾虑,轻松走向未来;放下就会自在;放下是最好的得到等。
3、从“妈妈”的角度入手,可以把教育对孩子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作为重要立意:只有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4、从“妈妈”的鼓励和引导入手,可以把正确的鼓励和引导的意义作为重要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