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的三间小屋能力提升训练含答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能力提升训练含答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引路一、重点突破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二、考点链接(一)病句:表意不明【典型例句】这间房子的门一直没有锁。

【参考答案】这间房子的门一直没有安装锁/这间房子的门一直开着。

(解析:“锁”有两个意思:一是作名词,指没有安装锁;一是作动词,指门一直开着,没有锁上。

“锁”在这句话中表意不明。

)【主要类型】(1)指代不明:①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王老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身体瘦弱”的到底是“王老师”,还是“王老师的父亲”?可改为“王老师那身体瘦弱的父亲”。

)②王明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他”是指“王明”还是“李强”?表意不明。

)(2)存在歧义。

如:四个国家领导人在三亚开会,共同讨论如何发展亚洲经济。

(“四个”到底是修饰“国家”还是“领导人”?表意不明。

)【技法点睛】当句中出现数量词、代词或多义词时,一定要注意是否存在表意不明的情况。

(二)对比论证及其作用【典型例题】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参考答案】对比论证。

作者从两个对立的方面进行假设,通过对比,告诉我们内心应充满爱。

【技法点睛】对比论证,即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

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7。

一、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麾.下(huī)轻觑.(qù) 积攒.(zǎn)沼.泽(zhǎo)悲戚.(qī)焚.香(fén)泥泞.(nìnɡ)困厄.(è)显hè(赫)游yì(弋)灰jìn(烬)miè(蔑)视2.文学常识填空。

《精神的三间小屋》选自《毕淑敏散文》。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获得全国性的声誉。

◆基础提升◆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襟.怀(jīn) 宽宥.(yòu) 自惭形秽.(suì)B.云霓.(ní) 憎.恶(zēng) 金戈.铁马(gē)C.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D.广袤.(mào) 挟.持(jiá) 抽丝剥.茧(bō)(解析:A.“秽”应读作“huì”;C.“坍”应读作“tān”;D.“挟”应读作“xié”。

)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嘟囔弛骋形销骨立李代桃僵B.惊骇腐蚀鸠占雀巢俯拾即是C.污浊销毁不知所措喜怒哀乐D.濡养矗立悲欢离合月冷风轻(解析:A.“弛”应写作“驰”;B.“雀”应写作“鹊”;D.“轻”应写作“清”。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A.因为身材矮小,他经常感到自惭形秽....。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她是个非常认真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及时向老师请教,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解析:A.“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能说“感到自惭形秽”。

B.“间不容发”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

不能用来形容关系亲密。

D.“水落石出”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弄清不明白的学习问题,不是对事情真相的求索,不能用“水落石出”。

)二、拓展阅读《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江德斌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7.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详见本课“名师引路·考点链接(二)”】对比论证。

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8.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9.结合全文说说《朗读者》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①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②《朗读者》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③《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容易触动观众,引起情感共鸣。

刘福奎《打造心灵的韧度》三、综合性学习学习本文后,某班开展了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10.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女排精神给了我们答案。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

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

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下联:【示例】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11.在探讨“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话题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请你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示例】我觉得人应该有目标地活着。

王国维曾说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景萧索,人孤独,但是却给人一种无限广远寥廓的感觉。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面看似抑郁、愁闷、纠结,实则给人一种目标感,且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满是欢喜,因为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后,目标已经不知不觉得以实现。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