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最新)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合理利用、科学调整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要,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X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X-X年)》、《X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X-X年)》,结合《X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X-X年)》,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全县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机构设置的依据。
一、现状分析(一)区域概况X县地处X西北,县域总面积666平方公里,人口30.44万,常住人口19.4万人,辖7镇3乡1场,1个工业园区,27个居委会,104个行政村。
X年全县生产总值(GDP)113.89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3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2元。
(二)卫生资源现状1.机构。
截至X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01所,其中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所,一级综合性民营医院4所,中心卫生院2所、一般卫生院9所,村卫生室61所(覆盖率65%),门诊部6所,个体诊所10个,急救救援中心1个(挂靠X县人民医院),公共卫生机构5个,分别为疾控中心、健教所、血防站、皮防所、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
2.人员。
X年,全县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138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61人,注册护士451人,注册乡村医生298人。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分别为2.38人和2.32人。
3.床位。
全县共有编制床位数1053张,其中县人民医院460张,中医院150张,妇幼保健院8张,乡镇卫生院230张;社会医疗机构床位数205张,占总编制床位数19.47%。
全县平均每千常住人口人拥有床位5.43张。
(三)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情况1.医疗服务情况。
X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诊疗680263人次,出院人数为43779人次、门急诊636484人次,门急诊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93.56%,其中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359830人次,占全县总诊疗人次的52.90%。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为74.23%,平均住院日为6.54天。
县级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93.73%,平均住院日为8.35天。
2.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X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4.28‰,死亡率6.03‰,自然增长率8.25‰,婴儿死亡率2.69‰,孕产妇死亡率33.76/10万,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551.8/10万。
X年严重精神病障碍患者筛查登记确诊862例,发现和治疗管理结核病病人225人,X发X完成105人,完成率101.94%。
居民死亡原因前五位顺序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内分泌以及营养和代谢疾病。
(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科学。
目前,全县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5.43张、执业(助理)医师2.38人、执业护士2.32人,距X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规划主要指标(每千常住人口病床6.4张、执业(助理)医师2.64人)存在较大差距。
执业(助理)医师、专业公共卫生人员严重不足,缺乏高学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不合理。
全县医疗机构网点分布不均衡,2所二级甲等公立医院、县妇幼保健院、4所民营医院以及个体诊所大多都集中在老城区。
2所二级甲等公立医院,县人民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2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28人,医技人员多、技术力量强,年业务总量超过1.8亿元;而县中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4人,其中,副高级职称9人,无正高级职称人员,医技人员少、技术力量弱,年业务总量只有近2千万元。
其他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只具备常规技术力量,难以胜任疑难杂症的诊疗。
3.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不完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低,医疗业务逐年萎缩,转诊手续繁琐、配套措施不全,医保报销机制没有从政策层面支持引导分级诊疗,且无法办理特殊门诊,迫使患者常见病、慢性病投向县级公立医院,无形中挤占了优质医疗资源,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
4.中医药事业发展不迅速。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中医验方效方传承、本地中医药挖掘研究和推广等工作推进缓慢。
5.多元办医成效不明显。
全县民营医院规模小,均为一级综合医院,全科医生、高级职称的人才基本没有,特色科室缺失,与县级公立医院没有互补性,更没有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诊疗水平、服务能力跟不上医改的要求,业务量小、后继资金乏力、正常运营困难,现有4所民营医院难以为继。
二、设置原则与目标(一)设置原则1.公平可及原则。
面向城乡,以基层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适当控制县城医疗机构的数量,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2.整体效益原则。
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3.统筹规划原则。
在县域内设置医疗机构时,必须符合市、县两级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并按设置权限统一设置、审批、登记和管理。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在城区与农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不同等级医院之间的分布,新增医疗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城乡结合部和新城区倾斜。
4.多元办医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办医工作,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5.中西医并重原则。
遵循卫生健康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保障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二)设置目标1.夯实医疗服务体系。
夯实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医院和个体诊所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建立县域内医共体,二级医院通过医共体等多种方式帮扶、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紧密资源共享型医联体。
2.扩大医疗服务供给。
大力发展城乡医疗机构,提高人均拥有病床数,并带动人均拥有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的提高,以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推进区域医疗协同。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加强提高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
4.构建多元办医格局。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高端化、专科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5.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职责,健全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力推进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基本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三、设置方案总体要求:一是X医院规模应适宜,功能互补,建设用地、业务用房面积、床位配置等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二是合理规划县城医疗机构数量,鼓励新增资源向县城以外的乡镇发展。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举办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鼓励兴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
(一)医疗机构设置1.综合医院。
二级医院:规划期内保留县人民医院,启动县医院整体搬迁工程。
鼓励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缺乏的新城区举办1所二级综合医院。
一级医院:规划期内不新增设置政府举办的一级综合医院。
不再设置审批社会资本举办的一级综合医院。
鼓励现有民营医院创建等级,力争到X年现有民营医院有1所升级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
2.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
规划期内保留县中医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提供中医特色的老年慢病服务。
3.基层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规划期间内保留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不再新增。
规划期间,全县乡镇(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鼓励乡镇卫生院创建一级医院,大力支持鼎湖镇卫生院扩建、增人。
村卫生机构: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所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对“一村多室”的村要逐步整合,提升服务能力。
群众就医确实不便的地方或人口较多的村,确有需要设立多个村卫生计生服务室的,可在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前增加识别名称。
到X 年,村卫生计生服务室覆盖率达到100%。
4.其他社会办医疗机构。
到X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具备一定办医规模和办医质量的优质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独立设置的病理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独立医疗机构。
县政府所在地除学校、企事业单位、养老机构为学生、内部职工、托养老人等设置的医疗机构外,原则上不再新设置其他门诊部、医务室、卫生室。
乡(镇)政府所在地半径1公里范围内无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设1个门诊部。
保留依法许可的现有非政府办的个体诊所(门诊部)。
个体诊所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鼓励有资质的医师申办诊所或中医诊所。
(二)公共卫生机构设置1.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
保留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个及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
我县不再增设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机构。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保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个。
包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县皮肤病防治所。
3.卫生监督机构。
保留卫生监督机构1个。
以各乡(镇)的卫生监督协管机构为基础,建立县-乡(镇)卫生监督体系。
4.精神卫生防治机构。
暂不设精神病专科医院,在县人民医院设立精神科,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二级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1所。
5.急救救援中心。
重点建成以县“120”急救救援中心(挂靠县人民医院)为支撑,各医疗机构院前急救为基础的全县急救网络,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纳入县域内急救体系。
鼓励建设独立设置的县级急救救援中心。
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床位资源配置X年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43张,规划到X 年,每千常住人口人口床位数达到6.4张,其中,医院床位数5.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
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3.7张,力争社会资本办医床位配置标准达到每千常住人口1.5张床位数、达到全县总床位数的30%目标。
(二)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到X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含助理)医师数达到2.64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3人,医护比达到1:1.25,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人。
1.各级各类医院。
到X年,床护比达到1:0.51,医护比达到1:1.25,且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