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词五首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
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
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方式,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古代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词五首》就是从“斜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和古人做的一次心灵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与作品。
(重点)2.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内容,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重点)3.掌握吟诵鉴赏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难点)一、文本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接下来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我们就用这两只眼睛,一起来欣赏温庭筠的《望江南》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二、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温庭筠.(yún)霹雳..(pīlì)斜晖.(huī)脉脉.(mò)白洲(pín)塞.下(sàì)衡.阳(héng)千嶂.里(zhàng)燕.然(yān)人不寐.(mèi)貂裘..(diāo qiú)擎.苍(qíng)千骑.(jì)舴艋..(zéměng)鬓.(bìn)挑.灯(tiǎo)麾.下炙.(huīzhì)独倚.(yǐ)了.却(liǎo)羌.管(qiāng)的.卢(dí)2词语解释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千骑.卷平冈(一人一马称一骑)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也拟.泛轻舟(打算)五十弦翻.塞外声(奏)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3走近作者(1)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太原祁人。
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被称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长于乐府,其诗词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他还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词风艳丽华美,多写闺情。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
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
这时她已经53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4相关知识(1)花间派。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zuò)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词派”。
(2)一句话高度概括中国文学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词:兴起于五代,鼎盛于宋代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
词有题目和词牌。
词的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调的名称。
(4)词的分类:按流派分。
豪放派: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故能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凡抒情、状物、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是与“豪放派”对举之宋词流派。
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
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
按字数分。
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三、互动探究(一)赏析《望江南》1整体感知(1)解题《望江南》:望江南,词牌名,又名“梦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点拨明确】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2深层赏析(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点拨明确】“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点拨明确】“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点拨明确】“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点拨明确】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点拨明确】“白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点拨明确】通过截取“倚楼凝江”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刻画了一个盼望夫归的妇女形象,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3写作技巧(1)本词的特点之一是用语精炼传神,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点拨明确】开头两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只八个字即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过尽千帆”一句则借船只之多来表现其凝望之久与盼归之切,而“皆不是”的陡转,更反映出她的失望之深,在这里作者并未多费笔墨就使人领会到思妇的心情。
“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余晖含情脉脉,东流的江水悠悠不断,思妇从早到晚一整天的企盼终以失望告终。
而她的视线也从“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
白洲是她当初与爱人分手的地方,如今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这首词不到30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愁肠寸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斜晖脉脉水悠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点拨明确】白描、直叙的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含蓄、细腻的感情。
(3)“斜晖脉脉水悠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女子什么样的感情?【点拨明确】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是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
4板书设计(二)赏析《武陵春》1整体感知(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点拨明确】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2深层探究(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点拨明确】“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两首词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点拨明确】结构上紧承上文,具体写“日晚倦梳头”的缘由,手法由含而不露到坦陈胸臆。
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把南渡后的全部辛酸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
欲语无说,泪在语先,将满腹辛酸表现得异常细腻深刻而鲜明生动。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点拨明确】“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
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又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点拨明确】可以联想到: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目的是:为了排解国恨家仇。
(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点拨明确】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质朴、率真。
(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点拨明确】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3板书设计四、拓展提升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请你积累相关诗句并说说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点拨示例】(1)“悔教夫婿觅封侯”“凤城寒尽怕春宵”——后悔、怨恨;(2)“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思念、想念;(3)“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关切、牵挂;(4)“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寂寞、冷清。
一、文本导入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愿望。
这位北宋的词人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继续去感受这位伟大词作家的豁达胸襟。
二、互动探究(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1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词写于他在密州作太守,政治上不得意时。
(2)题解《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现在山东诸城。
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被贬为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苏轼次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点拨明确】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托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