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的现状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严重积水的现象。
本文立足于湖北省宜昌市,选取了多个典型地段进行了详细调研,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用绿化带进行涵水来消减绿化带的创新型方法。
关键词:城市内涝;现状;调查;对策研究1概述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严重积水的现象。
近20年来,我国多个大中城市频繁遭遇内涝灾害袭击。
特别是2012年入夏以来,北京、南京、武汉、南昌、长沙等地相继发生严重内涝灾害,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2年6月,宜昌也遭到了暴雨的袭击,致使20多万人受灾。
城市内涝频发,不仅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宜昌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6毫米。
雨水丰沛,多在夏季,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份。
本文选取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宜昌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社会调查,对探究内涝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减少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实地调研及原因分析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历年城市内涝问题的相关新闻报道中,统计出宜昌市城市内涝多发地段及给人民群众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受灾情况,选取了三峡大学、得胜街、广场路、果园一路以及李家湖社区等多处典型地块进行了调查研究。
2.1三峡大学调研情况及分析三峡大学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绿地及河湖面积约占39%,主干道为大学路。
该路全长约为2公里,为四车道道路,路宽16.1m,两旁绿化带宽5m,人行道宽9m。
大学路相邻两排水口间距约为40m。
排水口长为1.5m,宽42cm。
大学路共71个排水口(为双排水口),路东35个,路西36个。
大学路上排水设施完善,没有被破坏或堵塞的现象。
沿街设绿化带,宽5m,两旁的绿化面积达到大学路面积的30%。
遭遇连续暴雨时,大学路图书馆前一段约500m长的路段会出现严重积水,曾达40cm深。
主要原因如下:①地势较低造成雨水汇集。
两边的干道学海路、云深路、云海路和云林路的地势均高于大学路,这几条路与大学路连接路段均为下坡,因此雨水依靠自然下坡进行自然排水,因此未被排水系统吸纳的雨水基本都汇集到大学路图书馆这一段。
②硬化面积大。
大量的土地被硬化,雨水基本无法下渗,落在某地的雨水不能及时就地吸收。
不同地区的雨水沿着路面顺流而下,汇集到大学路某地段,超过该地的排水能力,而造成了严重的积水。
③绿地蓄水能力不足。
大学路两旁的绿化面积达到这个大学路面积的30%,植被对降水起到了一定的吸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大片绿化面积与排水系统没有很好的联系,使得在减轻积水问题上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主要起到了装饰、吸尘、减噪等作用。
排水系统年久失修,达不到排水设计的标准。
某些路段排水设施少而且损坏的较多,因此造成雨水不能顺利的排水,有雨必积水。
2.2广场路调研情况及分析广场路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呈东西走向,周围的地势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如遇下雨天气,雨水会从云集天桥自夷陵大道和云集路向广场路汇流。
该路设置圆形及方形井盖共22个,道路宽15.6m,中间设置宽6.8m的绿化带,全长252m,两旁种有行道树。
北面是夷陵广场,绿化面积很大。
周围两端的夷陵大道、东山大道与云集路均设有道路绿化带及排水口,其余地带均已硬化。
产生内涝的主要原因:①排水设施未定期清理,排水口被落叶与垃圾堵塞。
②相关部门对排水设施的关注力度不够,需加强监管力度。
2.3得胜街调研情况及分析得胜街地处宜昌市西陵区,起于环城北路,止于商业学校,连接环城北路和育才路。
周边是以居民区为主,居民区地势较得胜街街道高许多。
同时,它和环城北路的地势均南高北低。
当雨水降下时,水自西陵一路经环城北路流至得胜街街道,同时高地势的得胜街居民区上的雨水也会汇集到得胜街街道。
其周边没有绿化带,并缺少绿地开发的空间,而在居民小区有较大绿化面积,但是绿地规划不合理,其绿地高程高达40余厘米,没有起到减缓内涝的作用。
得胜街排水管网建设时间较早。
其改造前的主管道直径为400mm,支管道直径为200mm,管口过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排水需求。
得胜街过去的内涝情况比较严重,正常降雨时,积水深度常达10厘米。
主要原因如下:①排水设施陈旧,排水能力不足。
改造前的主管道口径为400mm,支管道为200mm。
②硬化面积增大,绿地面积大大减少。
硬化路面的下渗能力低,雨水大部分只能依靠排水管道排出。
自2004年小区建设完善以来,大范围的严重内涝没有再发生,而小范围的积水时常出现。
但经过近期对一些道路、排水管网的整治,投入使用的部分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2.4果园一路调研及分析果园一路呈东西走向,两端高中间低,周围的地势北高南低。
如遇暴雨天气,雨水会向中间地带汇流。
其绿化面积很少,除了两排行道树,几乎全为地面硬化面积。
路段共设置排水口20个,排水井盖分圆形和矩形两种,其中以圆形管口居多,排水能力较强。
据了解,果园一路存在内涝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①地势低,四周的雨水汇集到此处。
②硬化面积大,绿地很少。
这一片的雨水基本依靠排水管道排出,大大增加了排水管道的负担。
2011年7月30日果园一路发生内涝,雨水过膝,对居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今年尚未发生内涝。
居民表示,自从这条路翻新后一般不发生内涝,大量的排水口保证了雨水及时排出,但这里地势较低,绿化面积少,而花鸟市场排水口不多,容易产生内涝。
2.5李家湖调研情况及分析李家湖社区地处宜昌市的东大门,社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居住区面积1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8.3万平方米。
整个社区呈阶梯状分布,其中40—55栋居民楼处于整个社区最低点。
强降雨时,长江水面上升。
水平面高于防洪沟平面时,江水会倒灌入居民区,造成内涝。
社区主要绿化为行道树和带状草坪,主要分布在居民楼之间和主干路两侧,绿化覆盖面积较高,但实际绿化面积较少。
此处的排水设备多为暗沟或明渠。
由于修建时间较长,排水设备较多被堵塞或损坏。
2011年7月31日,特大暴雨突然来袭,持续近5个多小时。
导致道路被淹,李家湖社区低洼地带15栋居民楼道内积水,最深达到1.2米。
2012年5月29日,大雨突临,46号楼居民区防洪沟排水不畅,积水达1米,形成严重内涝,居住在一楼的居民面临着洪水威胁李家湖社区中内涝最严重的区域为社区的40栋-54栋居民楼。
每逢暴雨就会产生内涝,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原因如下:①此处地势最低。
该区域位于长江边低洼地段,地势高地段的雨水汇集到此处。
②缺少良好的维护措施,排水沟长期不清理严重被堵塞,降低排水能力。
李家湖社区的排水沟大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被淤泥堵塞。
防洪沟中也有不少污物,而导致排水能力大大降低。
③防洪泵损坏,未及时修理。
2011年特大暴雨袭击这一区域,由于防洪泵损坏未及时修理,因此不能及时将防洪沟中的雨水排到长江,而导致此处产生严重内涝。
3城市内涝应对策略及研究现今治理内涝的排水模式强调以排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个城市内扩修排水管道,增大排水能力,建设超大容量蓄水池,设置排水泵站,把雨水尽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市政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
然而,这些工程措施只能解决眼前或今后较短一段时期的需要,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总结反思,吸取经验教训,立足宜昌市,因地制宜。
经调查发现,地势高低导致的汇流是内涝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
在使用现行的排水系统规范的前提下,要解决好内涝就要解决好汇流问题。
在地势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能考虑在雨水汇流之前将其排走或吸收,若要将其排走就要进行大规模的管网改造。
但就中国而言,城市用地非常紧张,使得大规模的管网改造显得很困难。
综上所述解决汇流的最佳的方法就是将其就近吸收,这就需要一个吸纳雨水的场所。
据调查绿地的径流系数在0.2左右,而水泥铺装或沥青道路等硬化路面在0.9左右。
如果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有10%水可以渗透地下,剩下90%则需排水管道排走;如果落在绿地的话,80%的雨水可以渗透入地下,仅仅有20%由排水管道排出。
这意味着同样大小面积的绿地比硬化地面,渗透所产生的排水能力高8倍。
另外,绿地入渗本身就会减少径流量。
城市绿地能有效收纳雨水,正好可以充当吸收雨水的场所。
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方法——绿地消减城市内涝。
如果将城市绿地进行合理的改造,与硬地及排水官网联通,绿地不仅能吸收雨水,增强降水和洪水来临时对城市水量的吸收和储蓄,以减小排水管道的压力,起到滞洪和调蓄水量的作用,然后供地面植物吸收利用、补给地下水、促进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
另外,我们改变绿化带整体构造,由上至下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种植草类植物的活性土壤,下层为渗透渠。
通常,上层通过土壤与植物的处理作用净化雨水,同时种植的植被绿色可以很好融入到建筑周围的生态景观当中。
下层渗透渠一般填充高渗透性、高吸收性能的棱柱状颗粒,例如砖渣、砾石或熔岩颗粒等。
可储存大量雨水,并逐渐将雨水释放以补充地下水,多余的雨水通过排空管排走。
总体来说,绿化涵养雨水、消减内涝主要有如下优势:(1)不仅美化城市,还能消减城市的内涝;(2)通过绿化区向城市地下水回灌,减少了城市地面因抽取地下水引起的沉降;(3)绿化区储蓄的水可供地表植物的生长,节约了宝贵的淡水资源;(4)绿化区填埋的蓄水材料可用多孔的建筑废弃物,为城市的建筑垃圾再利用提供了新渠道。
4结语改造绿化带,使其具备排水和涵水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城市内涝。
此方法将绿化面与排水面相结合,不仅节省空间,又经济美观、便于实施,适用于各类绿化带的改造,对城市排水及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鲍庆,刘剑锋.城市内涝问题分析及建议[J]. 水工业市场. 2011(07)[2] 江大伟.我国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0)[3] 叶斌,盛代林,门小瑜.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J]. 水利经济. 2010(04)[4] 李洋.城市内涝原因及对策浅析[J]. 安徽建筑.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