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训练
在音乐界,对青少年变声期需不需要进行嗓音训练这
问题,一直众说纷纭。
嗓音保健的基本条件在于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此,笔者认为科学、适度的声乐训练对变声期的青少年是必要的。
处在青少年变声期的声音训练应从几个方面进行:
、注重乐感与听觉的训练
在对变声期青少年的声乐训练中,首先要加强对其音乐
感觉与听觉的训练,因为乐感和听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声乐训练。
只有培养青少年较好的音准、节奏等乐感和对乐音的听辨能力,才有可能唱好歌。
所以,要把培养变声期学生的听觉歌唱训练放在首位,增强学生的乐感。
、讲求正确的歌唱姿势与状态
在对变声期青少年的嗓音训练中,要加强唱歌姿势和状
态的正确培养,奠定发声器官和美妙歌声协调运动的良好基础。
在训练中要做到“六不” :胸不塌、肩不抬、头不仰、喉不紧、气不憋、声不喊,逐渐养成身体直、重心稳、上胸开、双肩松、面部自然、精神饱满的唱歌姿势与放松、积极的歌唱状态。
1.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生命。
歌唱中的呼吸是有意的行为,
是控制声音的速度与强弱、高低和长短、音色及吐字等的源头。
因此,对变声期的青少年必须进行长期、强制性的歌唱呼吸意识训练,直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才能获得运用自如的呼吸,降低声带、各个共鸣腔体带来的负担,将声音支点移到小腹与横膈膜处,使声带与各共鸣腔体处在相对轻松的状态。
训练歌唱呼吸的步骤是:首先,口鼻同时吸入气,两肋
稍张开,腹部微收,上腹部和腰部向外膨胀,膈肌位置下降,胸腔上、下径增大,身体每个部分都放松,将气吸到肺的底部,完成整个吸气过程。
歌唱时呼出的气是有控制的,吸入的气不要随意呼出,横膈膜要始终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和状态,呼出的气要做到匀、慢、稳,要像一条线吹在一个点上,集中有力。
这个方法不仅锻炼了膈肌支撑气息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有支持、有控制的呼气,感受横膈膜与腹肌的力的对抗。
2.打嘟训练
用胸腹式呼吸方法,闭合并放松双唇,用气息推动它,
使气息自然地流出,发出“嘟”的声音。
这种方法可检查气息能否稳定持久、收放均匀,还可起到放松嘴部和口咽腔的肌肉,并有稳定喉头的作用。
3.母音训练
为了把发声和呼吸完美的相结合起来, 般使用“ u ” i ”
母音进行交换练习,维护和稳定喉头,用气息体验声音的高 位置。
练唱母音时,状态要积极,声音必须清晰、准确、统
,最好选择从上到下音之间跨度不大的发声练习曲。
跳音
练习唱的短而灵活有力,富有弹性,用腹部和横膈膜控制呼
质。
4. 自然声区的训练
自然声区是钢琴上的小字一组部分,这部分的音高正适
合变声期的青少年练习。
练习曲旋律应平稳,不超出五度的 初始跨度,在训练时要求学生打开喉咙轻声柔唱,不要强调 音量,注意培养学生建立声音“竖”与“通”的观念,并要 求每个音都要有气息的支撑,有一定的位置。
自然声区是为
扩展音域奠定了基础的,最好不要超过 d2或e2。
另外,选 择歌曲也很重要,原则上先选舒缓的、音区跨度比练习曲的 最高音不超过小二度的歌曲。
要注意控制变声期对声音的训 练时间,每次的时间一般不要多于半个小时,训练期间要适 当地进行休息,缓解声带的紧张和疲劳。
三、注重声音的高位置与共鸣的训练 正确和优美的歌声是基
于共鸣之上的,变声期的青少年
吸流动,要体会到“对抗”的感觉,声音有颗粒感, 做到声
断而气不断。
所以,训练时要深呼吸, 位置要高, 音量要小, 要柔和。
有气息,共鸣的声音就会变得柔和而明亮, 提高音
应学会用共鸣唱法,这样才能使嗓音得到保护性的训练。
共鸣的最佳选择是指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位置。
头腔共鸣越多,声位就会越高,声音效果就越好。
不要求变声期的学生音量大,要懂得用轻声高位置的方法去唱歌。
要实现这一目的,练声时要多采用弱声练习;在发声练习的选择
上,多采用哼鸣练习;在音阶练习的选择上,多采用“u”母音练习。
四、正确分析变声期心理变化,保护学生自信心变声期是青春
期人体声音变化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声
带的改变,大多学生常会不能适应;或因为咽喉部不舒服,控制不好急剧变化的声带、音色变暗等现象产生惧怕心理,从而失去了唱歌的信心,更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歌唱的心理障碍。
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
氛,理解和尊重学生,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认可,
激发他们歌唱练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
表达言语所无法抒发的情感是唱歌的目的。
变声期的学
生通常都处在初中阶段,他们心灵纯洁,思维敏捷,记忆及效仿能力强,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很快地接受新生事物,情感开始向深和细的方向发展,可以更好地感受快乐、悲哀等情感。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欣赏、朗诵各类美的音乐或其它艺术作品,使其在这个特殊阶段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在歌唱表演中准确地感受和抒发作品的思想感情。
(责任编辑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