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高职院校运用何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和目标,并就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对职业教育培养提出了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1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1. 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关联。
现在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等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不明显,不能很好地缓解高技能型人才的紧缺。
同时现在的高职院校技能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短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职业教育教材严重落后,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岗位严重脱节等。
2. 基础待遇不高,激励措施缺失,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国企没有建立适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导致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低且在重大决策中也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通常都是进不了本科院校的人才进入高职院校,这就导致了技术人才的先天不足;在加上技术培训跟不上,致使企业在经济竞争力上大打折扣同时间接损害了员工积极上进的信心,从而导致了高技能人才流失。
2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的特征
故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厚实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出能迅速的适应具体岗位环境,胜任岗位技术要求,顺利实现就业并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潜力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目标。
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3.1跟进时代需求设置专业,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
所以,在考虑当今社会需要和现有教学条件的同时设置专业,要有适当的超前意识,即具有前瞻性。
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充分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问世,适时开设新专业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对目前已经开设的专业,要依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知识技能,对即将遭淘汰的专业要及时停办,这样既可避免出现就业分配难的问题,又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高职院校应以“因材施教、系统培养、提升能力”为宗旨,同企业密切合作,第一时间掌握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动态,制定完善
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院校专业特点编写符合本校的校本教材;采用案例、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及答辩、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考核结合起来。
同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资源和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
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应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将理论穿插在技能训练之中,最大限度的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把实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把企业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把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课堂上和书籍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的有机结合。
3.2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人才成为劳动者普遍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选择,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岗,爱岗敬业,学习成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企业应该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加强对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的表彰鼓励工作,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3.3校企合作是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之所以能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培训目标,是因为这种方式实现了市场需求技能人才培训与使用的“直通车”。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大纲、计划和培养课程,更加贴近企业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找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足,不断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避免了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同时,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使学员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使综合职业能力能得到显著提高。
校企合作不仅为院校提供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弥补了院校实习场地不足,设备不足的问题。
3.4“双师型”教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软件”建设
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但高职院校具有一定职业经历、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他们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教学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达到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所以,加快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职业院校应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应从行业企业选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实训实习指导教师。
还应建立健全师资的培养培训制
度,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另外健全激励机制也很重要。
总之,职业院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师资方面的保障。
综上所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样也是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锁定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实现新跨越、开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
2. 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