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之《呐喊》《彷徨》
如果你生病了,你是选择自欺欺人的继续病入膏肓,还是选择忍痛吃药打针,现在你面临这个问题可能会想这还用说吗,当然赶紧治啊。
但是,在将近100多年的中国人民却选择了前者,选择了逃避,但并非所有人都掩耳盗铃似的闭上了眼睛,鲁迅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用一双医者文心深深刺进民族疼痛的要害,在人民艰难地反抗情绪下,不断探索着治愈的良方。
古语长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此良言怎么就被顽固的礼教给掩盖了呢?
鲁迅,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这个多少年来老生常谈,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大文豪起初我是不喜欢的,一来,我不喜欢读他的文章,他并不是传统小说有开始有结束,完整故事,完整情节的小说,在我起初的观点里,有些乱七八糟,同时总用一些事物暗喻另一些事物,情感隐藏的极深,总需要读者深思,引人挖掘,对于一个懒人来说,有些累。
二来,我不喜欢他的文字,正如以前不敢去听陈奕迅略带沧桑,悲伤地调调一样,他的文字总带给人阴森,压抑的感觉,总擎着一种黑暗的色调,深深刺痛那些不愿意面对黑暗的人的内心。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并非所有的的事物都像表面一般,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当有一天你肯直面黑暗,深入探索之后,你就会发现,黑暗背后的别有洞天,以及其蕴含的强大生命力!那柄文字的利剑不比任何一把枪弱多少!
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接受包括儒,佛,道,墨,法等多样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同时,接触西方文化,经历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复杂的教育成长背景,让鲁迅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冲击中找到了差异,也寻到了民族问题的根源所在,同时针对中国的现状思索治愈的良方。
只是大凡少数掌握真理的人都是不被理解的,大凡拷问心灵的文字其作者大都是孤独的,像卡夫卡,像普鲁斯特,又像我们亲爱的鲁迅!鲁迅一再申明《野草》是属于自己的文字,那我们就从它的文章里找找属于鲁迅个人的性格背景,在《野草》中,多梦,开篇多是“我梦见”,多悲伤的梦,期待从梦中醒来,有各种各样的奇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如课本上所说的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言语的反常感觉,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
同时,《野草》的文字多现实,直白。
如《希望》中开篇就直接说“我的心分外的寂寞”,《一觉》中更对灵魂这样阐释“魂灵被风沙打击的粗暴,因为这是人得魂灵,我喜欢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
”直面灵魂,不逃避。
更有其中《失掉的好地狱》对人与鬼的阐释,《狗的驳诘》中人与畜的对比,显示作者内心对现实现状的不满,不足,以及不被理解,被大家淹没的社会现实的讽刺,在体现自己本身意见见解的同时侧面描写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但是无论哪一篇文章,最后的主题都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样一个失望却又不放弃希望的有些矛盾的心理。
1918年到1926年的时间,在经济上,一战影响下的工商阶层迅速发展,经济模式西化和革新;在社会上,一战后的中国政府软弱无力,旧制度的腐朽一览无余,旧制度的革新成为必不可少的趋势,制度去向成为当时国人,知识分子探索的焦点;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新文学的产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鲁迅文学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也为救国的政论提供了平台。
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用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呐喊,彷徨!!
其实就小说的形式而言,情节结构模式上是有条理可寻的,小说虽然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语颇错杂无论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艺术形式上直接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但归结到最后,依旧逐渐演化为“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其中,看与被看又分为群众的互看跟先驱者与群众的看。
如《祝福》中乡村老女人看祥林嫂,就是用一种悲悯的眼光,愤激的讽刺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造成反讽。
又如《药》中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都变成了茶客们的谈资,到最后夏瑜死掉,华小栓吃血馒头,象征了启蒙者被启蒙者吃掉,在这里,鲁迅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提出对当时社会浑浊不清,是非不明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抨击,这一点,在《野草》中的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其中的一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其中是非不分的悲哀。
对于第二种归乡模式,对祥林嫂,闰土,吕纬甫,魏连殳的由清醒逐渐浑浊的遭遇,我想这样理解,就像这个世界在不断变
化一样,人也一样,世事变迁,谁也回不去最初,在与社会环境的抗争中,不是你改变环境,就是环境改变你,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一个人的力量抗拒不了社会大幅的愚昧,或因为逃避,或因为被迫,最终都变成自己原来不喜欢的不想成为的样子。
这是属于社会的悲哀,也是属于人类自身精神层面的丧失。
作者通过对这些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清醒的人的遗憾,更从侧面描绘了自己的孤独感,与社会的分离感,隐性的刻上了自己微小的伤感的印记。
从精神层面上看鲁迅,我觉得是最能让人振奋精神的了,当有一天终于勇气看下去,你不会兴奋地大叫或者开心,但是你内心会有一团隐隐的火焰燃烧,你就会发现鲁迅其实是个很朴实的哲学家,他在文字中传达的东西看似很荒诞,但其实很理性,你总能从中得到点什么,想到些什么。
文中它带有很强目的性的选择了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群,意图本身就是想把社会的病苦揭示。
从广大农民自身,还有传统知识者与现代知识者的冲击出发,对人的精神状态,和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开掘,纵向显示了灵魂的深度,直逼人的心底,所以我说他的文字是尖锐的,黑暗的,压抑的,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的另一面,让人们不得不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其意图无非是希望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但同时,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并不是以拷问自身为目的,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更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只是指向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对于人本身,让你必须承认,又必须面对。
例如《狂人日记》中最经典的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从“仁义道德”中看出来的“吃人”,又如文章的最后,“有了四千年的吃人履历的我,当时虽然不知道,现在才明白,难见真的人”但无论前面怎样的否定,最后“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文中对传统文化反对的同时,还存在着对下一代的期望,对新社会的期望,如《故乡》结尾那一轮金黄的圆月,《孤独者》中离开魏连殳的丧礼时“坦然的走在月光下的石路上,月光底下”。
还有对孔乙己空有无用学问的悲哀,对当时社会环境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抨击等等。
在鲁迅的文字中,你找不到虚伪的粉饰太平,每篇文章都在暗沉惨淡的基调中直接面对灵魂的黑暗,社会的弊病,很真实亦很尖锐!正是这种在精神层面上的清醒,和有力的冲击才是能让人警醒,能让人为之一颤的强大力量,在当时众多只顾乐观的粉饰新社会的声音中,这种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和珍惜。
其实文字的特点就在于表达的多样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沉重的社会大背景下,是沉重的,但是当从文学上单纯来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不只是有仇恨,又伤心,更承载了作者想要告诉大家的道理,以及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他所经历的人生景色。
如《一件小事》中,对车夫的描写,不仅稳重的人,就连读者,也不得不说,车夫的形象一瞬间高大了,我想我从中看到的是,谁都不卑微,敢作敢当的人永远是这个社会上不会倒的旗帜。
又如《阿q正传》中第四章的开篇的道理,“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会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
”简言之就是有好的对手,才能证明你有好的实力。
又如单纯从写景的手法和描绘来看,野草中《好的故事》篇中的景色描写就非常的美丽生动,描写细腻,如临其境。
等等。
对于鲁迅作品中的精彩,我想一时半会是说不完的,这其中或苦或甜的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了。
对于鲁迅,我特别赞同孙郁在《夜枭声》中说的“人生存在一个只有死亡才是真是的世界,活着的生灵不过在一个虚拟幻想里。
于是他像骁勇的夜鸟,在那苦难的天地间叫着,告诉着世界自己的存在。
它诞生于黑暗,却不属于黑暗,如此而已。
”同时更觉得,他像一朵盛开在角落的幽兰,无时无刻不散发的令人庆幸的幽香!
对于《呐喊》《彷徨》,其中沉重的鞭打声声声叫嚣着人的内心灵魂,近百年来遥想不绝,不断鞭策着我们前进,当然,我们从小说中能挖掘的不止这么少,但是无论怎样,我们不能否定的是,他在我们心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于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更从根本上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像一盏长明灯,指引迷航的我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