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共想共营 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
模式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学校规模、结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的重要途径。
两年来,我校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
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搭建“项目共研、信
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五个平台,使得利
益相关者从 “共想共营”,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
一、实施背景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产业结构为:“坚持发展数控加工、船舶制
造、汽车零配件及整车制造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
导体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
建筑业管理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突出发展软件
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五大重点
产业”。
扬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
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产教融合的现实要求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面向市场需
求,重点打造与‘三新一网一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契合
度高的专业,着力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服务、土木建筑、
商贸物流、工业设计、旅游服务、化工医药、汽车船舶、现代农业
等十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校
企合作,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
(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校跨越式发展,需要叠加产业发展的内需潜力、企业发展的
创新活力。
多年来,学校与近100家企业进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冠名班、顶岗实习、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引企入校等形式的尝试。
但是,校企合作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深度、广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与企业联盟,向企业要订单;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标准;与政府联结,向政府要支持,逐步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五大平台”即“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目标(如图1),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
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建设过程
(一)成立机构,专家引领
校长为总设计师,招生就业处主要领导为项目负责人。
2013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工程师以及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职教名师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紧密、高效、互惠”校企合作机制,真正体现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二)搭建平台,共建共享
1.信息共享平台
2013年5月,建成江苏光伏职教集团网站,及时发布企业的产
品革新、技术开发成果、人才招聘需求、学校教学改革等信息,定
期举办校企高端论坛、举办专家讲座,校企恳谈会、实现校企信息
共享(如图2)。
2.项目共研平台
2014年3月,招生就业处牵头成立校企课题开发指导委员会,
讨论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校企合作中教育教学
管理及校企产品研发横向课题共4项;校企在技术研发、专业课程
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养以及校企文化互相渗透等深度
合作的举措,确定校企共同研究的方向,成功搭建项目共研平台。
3.基地共建平台
2014年,学校共与扬州德和电子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签订校内
外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如图3)。
一方面保证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就业;另一方面保证专业教
师暑期参与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掌握企业的先
进设备、企业产品的新技术及工艺流程。
4.人才共育平台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按企业的要求培养急需的技
能人才;为企业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
才培训服务,并按照员工的岗位实际确定员工的培训专业,制定培
“
训方案。
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奖教金;为学校提供职业岗位特
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与学校共同制订
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订合作专业培训计划。
5.文化共建平台
学校通过校企师生员工联谊会、引企入校、设立冠名班、订单
培养等多种合作形式,让学生增强企业文化意识;企业通过冠名班
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培养在校生的职业人意识和职业素养,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
兴趣和热情,充分实现校企文
四、条件保障
(一)制度设计是前提
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等职能机构,制定了《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方案》、《校企课题开发管理制度》、《校内实
训基地建设方案》等制度性文件,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二)机制建设是重点
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我校校企合
作基本分为了四个阶段(如图 5):初级阶段,开展订单培养;中级阶
段,选聘兼职教师指导实训课程、顶岗实习;校企一体阶段,通过
共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实现优势互补;共
建共享共赢阶段,通过搭建起多元化平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表 1 新增校内实训基地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第
一生产力。
学校通过“培养途径多元化、教师结构合理化、教师成
长梯次化”策略,建立校企“双师”的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坚持以
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发
展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聘请企业技
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技能指导。
形成了校企人
才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技术研发和联合专业建设的有效
机制,建立了一支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
五、建设成效
(一)扩大了校企合作规模
两年来,学校新增了 6 家校内实训基地、14 家校外实训基地(如
表 1、表 2),形成了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多赢共荣、共同发展的校企协同创新良好局
面。
5
表2新增校外实训基地
(二)提升了技术技能水平
两年来,学生在省市创新大赛中累计36件作品获奖。
(三)促进了更高质量就业
两年来,学校秉承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的理念,立足扬州,辐射周边,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均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稳定率高,发展情况良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得到社会的好评。
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如表3),呈现“出口旺”局面。
表3毕业生就业情况
六、体会与思考
(一)基础能力建设是基石
基础能力建设不仅在于规模要扩张、结构要调整,还在于专业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校企文化融合等
内涵建设。
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不愁没有凤凰来”。
(二)保障利益诉求是动力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职业学校办学是开放办学,需要充分考
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需要校政企多方健全共谋共创的运行培
养机制、共享共赢的运行动力机制、共投共建的运行保障机制,体
现与实现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推进产教融合。
(三)政府支持是保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从共想共营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实践证明,政府的统筹安排与制度设计是发挥企业办学主
体作用的重要保障和坚强后盾,这需要政府进一步深化职能,推进
政校企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