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谈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学员姓名:邹琳指导老师:刘虹学员班级:07级汉语言文学谈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姓名:邹琳(2007〃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摘要:青少年是当今社会电视媒体的重要观众群,有关资料显示,少年儿童三分之一的课余活动时间实在与媒体接触中度过的,超过了做功课时间,跃居第一位,他们观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成年人,如今打开电视机,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就会出现在你眼前,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口味。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电视节目真正适合给儿童看的,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却屈指可数,这让孩子们的家长、老师和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们忧心忡忡。
本文阐述可五彩荧屏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如何使这些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小化的措施。
关键词:电视、青少年、负面影响、预防措施自从电视这一强势媒体问世之后,即以不可抗拒之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任何一个新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电视也是同样如此。
事实上,青少年是当今电视媒体的重要观众群,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对全国30多个省市的12418名学龄儿童进行可问卷调查,从做功课、玩耍、看电视听广播、体育锻炼、阅读课外书籍、做家务、少先队活动、电脑游艺等来观察儿童课余生活。
调查表明,做功课、玩耍、看电视是我国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三大活动。
近年来,少年儿童三分之一的课余活动时间实在与媒体接触中度过的,超过了做功课时间,跃居第一位,他们观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成年人。
如今打开电视机,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口味。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电视节目真正适合给儿童看的,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多少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不容乐观,这让孩子们的父母、老师和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们忧心忡忡。
下面我就来谈谈五彩银屏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长期面对动画空间,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对图画产生依赖心理,而对文字却熟视无睹。
据一项旨在研究电子媒体对儿童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儿童每天要在电视机、电子游戏机和电脑面前度过至少两个小时,而阅读书本的时间只有不到四十分钟。
前不久,《晚间新闻》中报道了一个两岁多儿童整天盯着电视屏幕和电脑荧屏来度过儿童生活的事,随后专家指出,常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很少有时间阅读书本或从事室外活动,更少有时间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上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长期盯着屏幕,孩子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也会下降。
这给孩子将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
其次,暴力节目的影响。
6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对电视暴力进行了界定。
在传播学家格伯纳的经典研究《暴力与媒介》中,电视暴力被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表现”。
以这个定义来测量美国1967年和1968年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结果表明:大约80%以上的节目包含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暴力事件。
研究者进一步将娱乐节目分为三类:犯罪.冒险节目.喜剧和卡通,测量后发现:犯罪型节目是包含暴力最多的节目,达96.6%卡通的暴力内容比例也相当高,为93.5%。
由此可见,卡通并不因是儿童节目而成为世外桃源,从儿童节目里也可看到暴力。
国产动画片如《小龙人》.《黑猫警长》等含有暴力行为。
同时,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进口电视节目,《变形金刚》.《圣斗士》等,科幻片如《超人》等均属暴力节目。
据记述,美国的孩子在18岁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20万桩。
所以,他们也回报社会各种自杀.杀人事件。
中国也发生了五花八门的青少年暴力现象,“少豹堂”.“七匹狼”这些青少年黑恶团伙无恶不作,孪生女孩毒杀对她们关爱备至的双亲,“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报告中至少有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进行各种犯罪活动……有一种误解,以为少儿的卡通节目对孩子就比较积极.正面。
其实,西方学者早已研究指出,电视卡通片上的暴力镜头,远超过一般成人观看的电视片。
有好多以暴力对付坏人,假维护正义之名,以及借暴力的英雄式描述来促销广告主的暴力。
第三,某些电视中的剧情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
1,随着电视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电视内容也随之发展,其中涉及到黄赌毒内容也多了起来。
许多未成年人对一些必备的法律常识知之甚少甚至几近法盲。
这样,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便会被黄色文化所吸引。
当他们的欲望因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满足,又不能用理智去调整时,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就是这样在黄色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违反犯罪的最初思想基础。
正如一位中学校长所发出的感叹:“课堂教育有一个钟头,不顶录像厅一个镜头”;“老师苦口婆心讲一天,不如电视中的一句台词。
”2,电视剧中的一些涉及腐败内容与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些电视剧的剧情设计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剧中关于家庭腐败的内容。
一些拥有党政,经济等权利的腐败家庭,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子女的违反犯罪行为表现出包庇,纵容的态度,严重妨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成为子女沦为性犯罪,毒品犯罪和赌博犯罪分子的主要诱因。
二是剧中关于社会腐败现象的内容。
剧情包括少数腐败官员热衷于公款消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与一般人相比往往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反差现象,对辨识能力,抵抗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是剧中关于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腐败的剧情。
一些信奉“权比法大”的执法者无所顾忌地违法乱纪,处心积虑地规避法律,在侵犯国家,人民利益的同时,又利用其熟知法律,密织关系网的办法逃避惩治。
这样一些剧情存在极易使青少年产生亵渎法律的心理。
3,武侠剧,历史戏说剧的频频露脸,内容离奇且不完整,对未成年人而言,尚很难分辨,更何况思想尚未成熟的孩子。
曲折而又煽情的画面,使儿童分不清戏里戏外,不清楚演员演绎的故事与真实历史的距离有多遥远,严重混淆视听,使孩子对历史的把握出现荒诞的偏差。
历史课上讲到康熙乾隆,同学们第一感觉是康熙称兄道弟的韦小宝,乾隆皇上的风流倜傥在同学们心目中也是根深蒂固。
有道是“知史可以明智“,如此把握历史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可想而知。
第四,电视中的一些广告对孩子语文学习尤其是识字教学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消费产品为了促使消费者更多的购买商品,想尽花招,借用成语,名语,俗语,修改其中的个别字来吸引电视观众的眼球,达到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促使消费的目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少广告中的广告语或或产品名称都带有很多错字,别字。
比如,有一种雪糕的名字叫“随变”,和汉语中的“随便”同音不同字,我在教学这个词的时候,学生会联想到“随变”这个雪糕名,总是把“随便”写成“随变”,也误以为“随便”就是随意变化的意思。
这不仅给语文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让孩子进入了一个识字误区。
最后,电视对青少年追求的影响。
电视的作用使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审美,新潮,时尚,变异以及个性化。
《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上映引起无数青少年的狂热,随之而来的所有副产品从文化衫到时装表,从印花信纸到铅笔橡皮,从儿童拼图到少儿科技模型,都有“泰坦尼克号”的影子,青少年并以此作为消费时尚,让这部雄壮的泰坦尼克号捞足了钱。
由此可见,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电视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还集中表现在当代青少年“酷”的时尚。
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我校4—8年级的360名受访的青少年中对学生怎样理解“酷”展开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25%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这个字眼,19%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毙”这个词,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表示喜欢“酷”的东西。
在调查的数百名青少年中,男女中学生对“酷”的理解有显著差异,女生更乐于认为“气质冷漠,不轻易说话”为“酷”,而男生则将充当电脑黑客当做一件更“酷”的事情。
“酷”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酷”的本质内涵是现代竞争下产生的孤独感,挫折感和焦虑感等痛苦心情的“克隆”,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态,是人类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少年一代不应是冷酷的一代,病态的一代,更不应该将病态的“酷”作为个性的彰显,应做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一代,教育工作者应加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及时纠正这一不良倾向。
总之,电视使儿童变得孤独,冷漠已是不争的事实。
孩子们终日以电视为伴,用于电视的互动代替了与同龄人的沟通,与家长的交流。
因此,这些孩子又被专家称为新世纪的“电视人种”。
现今不少年轻夫妇决定不生孩子,不是担心经济负担,他们所忧虑的是社会大环境,他们认为无论给予孩子多好的教导和训练,只要孩子一接触社会,便难逃社会的污染。
这些夫妇的决定可以理解,但这并非上策,特别是已有小孩或决定要小孩的夫妇更不能坐以待毙。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让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显得尤为重要。
电视媒体以其生动和普及的优势,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正如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文艺处处长葛晨先生所说,“食品是入口的,文艺节目,电视剧是入心的。
”电视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前不久,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在规范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行为和电视剧的思想导向上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目的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国家广电总局表示:应像给孩子选购食品一样制作电视节目,“我们应该像父母给孩子选购食品一样挑剔,一样精心,食品是入口的,文艺节目,电视剧,书是入心的。
电视剧创作,制作和选播人员都要有“为青少年父母”的责任心!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的下发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观众们纷纷表示了对净化荧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举措的支持。
“广电总局的一系列举措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项具体实施,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广播影视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目前,电视荧屏和其他媒体上出现的不少不尽如人意和不适于青少年成长的节目,引起了群众的反响,因此急需改进,完善。
这需从“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和“监察工程”四个方面入手,这样就加强了节目和内容的监管力度。
比如设立少儿频道,未成年人专栏和专题节目,国家广电总局还要求今年内至少三分之一的省级电视台和副省级电视台要开办少儿频道,各电影频道在每周要有固定时段开设“少儿影院”栏目;比如严格控制渲染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的剧目。
还有规定主持人不宜穿着过分暴露和样式怪异的服装,避免佩戴带有明显不良含义表识图案的服饰,发型也不宜古怪夸张和染成五颜六色;广播影视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和规范的汉字,除特殊需要外,节目主持人必须使用普通话,不要以追求时尚为由,在普通话中夹杂外文,不要模仿港台语的表达方式和发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