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论文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论文

浅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班级:编导122 姓名:郭辉辉【摘要】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与文学有着各种渊源关系。

电影与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学是电影的基础和源泉,而电影是文学的延续;影视通过多媒体传达,较直观。

与其相比,文化原作则有着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电影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样式,它的轰动又会带来文学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电影艺术视听语言文学语言一、文学是电影创作的基础,是优秀电影创作源泉。

电影以科技为基础,从戏剧脱胎,集成音乐美术,符合现代人直观、轻松的审美需求。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了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

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文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其表现在:①文学作品为电影剧本创作提供了蓝本,即电影对文学的借鉴。

这种借鉴通常呈现为两方面,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

这些作品中既包括了经典作品,也包括了当代的畅销作品,而被改编的主体则更多是叙事性的小说。

如张艺谋改编自海外作家严歌苓小说的新片《金陵十三钗》,姜文拍了4部电影,4部都起源于小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生存》,《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天鹅绒》,而获得“双丰收”的《让子弹飞》则改编自老作家马识途的《盗官记》,众多优秀的小说托起了电影的翅膀,成为了电影成功的基石。

姜文之外,谢晋的《芙蓉镇》改编自古华的同名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脱胎于李碧华同名小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根植于张翎的《余震》,张元的《东宫西宫》依托于王小波同名小说……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

以美国为例,有人作过统计,在奥斯卡80多年的历程中,80多部获得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有将近一半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比如,第45届的《教父》、第48届的《飞越疯人院》、第63届的《与狼共舞》、第64届的《沉默的羔羊》、第66届的《辛德勒的名单》、第67届的《阿甘正传》等等,都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

可以说,年轻的电影正是在古老文学的甘泉滋润下勃发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

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②文学作品中对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的描写以及主题的烘托都对电影的改编起着重要的作用,改编后的风格是否忠实于原著也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例如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改编之后,人们对虎妞这一形象的塑造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失去了原著的本色,另一些人则认为影片中的虎妞是一个立得住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对原著的简单复制。

③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对白,要根据文学原作中人物形象的不同经过加工润色以求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当时的语境。

至于字幕和人物对白当中经常出现的唐诗宋词。

名言警句更是得益于古典文学的精髓。

由此可见,文学是电影创作源泉。

电影离开文学就没有了情节和叙事,也就好比高楼大厦没有了地基,也就称不上是第七艺术。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导演爱拍“傍小说”的电影?这是因为,作家、小说家思考问题往往比较深入,对人生、对社会有独到的见解和剖析。

他们的作品能给导演提供一个有深厚人文精神的好故事,作品巨大的内在能量会拓宽导演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激发导演的灵感,从而扩展导演的拍摄手法。

有了好的故事,再玩宏大、唯美等等新颖别致的现代拍摄技巧,电影才会具有感人的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的胜利应该是文学的胜利。

二、电影依赖其独特魅力和技术带动文学产业发展。

层出不穷的技术革命激发人类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同时也日益局促其生活与想象的空间。

如今镜头模式已凝固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之中,传统叙事再难以提起人们麻木而扭曲的兴趣。

促使影视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

而如今许多文学作品也借助电影媒介的强大影响力而迎来了第二春。

如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不仅创作了《广岛之恋》、《长别离》等优秀的电影剧本,还自编自导了《印度之歌》等一系列影片,其自传体小说《情人》又被法国年轻导演让-雅克·阿诺拍成同名影片而轰动一时。

法国新小说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阿伦·罗勃-格里叶在文学和电影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由他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最明显也是最成功的的例子就是小说《飘》与电影《乱世佳人》。

自电影上映后其原著《飘》又获得一个高销量季。

而在中国作为鲜明第五代导演的代表张艺谋与苏童合作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上映,迅速地苏童一跃成为网络红人,以至于目前包括港台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中国著名导演都和苏童打过交道,并且将他各种小说能拍不能拍的纷纷买去……苏童声名鹊起,很多人关注原作的同时也会关注他的其他小说,包括其早年的先锋写作。

文学也跟着热闹起来,但任何事物带来“利”的同时,“弊”也接踵而至,文学改编的名利双收,促使很多作家纷纷改弦易辙,纯文学写作的寡人坚守,名篇问世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另外电影文学性即是指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

直接或经常表现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

而它在依托于技术的时代渐渐减弱。

如《特洛伊》这部比较失败的片子,其就是完全在强调技术,比如加入场面特技之类的。

忽视了电影的文学性。

三、电影通过视听语言传达,文学依靠文字传达。

电影通过多种媒体传播消息,电影语言可以借助蒙太奇镜头组接来充分的调动时间空间,是一种画面、声音等多种相结合直接呈现给观众的感官体验。

因而它真实、直观、生动。

例如,它可以从冰天雪地直接转入百花盛开,让观众去感受冬去春来的时空转换。

如金基德的《冬去春来》四个季节的穿插,让观众身临其境,无比真实震撼。

这种形象化的时空过渡是文学难以做到的。

文学主要是依靠文字来述说故事,用一种概括描述性的语言来传达。

读者无法看到具体形象,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延伸。

所以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更具直观性。

如:他的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苍老。

这种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很有感染力但是由于不具备形象性,所以很难直接在画面中展现。

同样,如美国片《世界大战》那种宏大的场面,给人带来的震撼力也是文学作品难以表达的。

其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第二个不同还在于电影语言能够通过造型传达意境,比如《逆光》中有一段对春天的描写:春天踩着湿漉漉的脚步走来了。

这是诗化的文学语言,通过拟人的手法传达春意来的静悄悄。

但是这样很难拍出来,根本就不知道春天的脚步是什么样子。

所以在电影中,导演巧妙的通过造型手段,用镜头代替作家的笔触准确地表现了春天的气息。

其剧本画面内容是这样的:细雨中的轮船,苏州河畔的灯塔,尼龙绳上的水珠,雨水淋湿的地板,一团的雨伞在这里。

形象化的电影语言借助实实在在的造型完成了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化,让观众感受到了情景交融和身临其境,也将春天的到来变得具体生动。

所以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你男人更容纳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声音,音响,人物的活动等。

如电影《红高粱》中颠轿一段,姜文高唱《酒神曲》,热闹的场景和富有冲击力的造型充分展现了山东高密一带的风土人情,也有力烘托出影片的氛围,成为一大亮点。

但是用文学语言却很难感受到其粗犷和热烈的场面。

四、与影视的直观相比,文学原著具有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虽然电影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的传达信息,但是却无法表达文学原著的那种独特的内在意蕴和魅力。

以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来看看文学原著的独特内在视角。

女主人工颂莲是被特别刻画的知识女性,具有多思、敏感的特点。

她在陈府的升沉浮动,以及她从恪守自我精神世界到迫于压力的突然崩溃。

原作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女性心理描写将陈府里阴霾、恐怖、神秘、沉腐乃至死亡的气息,全部由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一呈现。

这是电影语言不能比拟的,这些心理描写张艺谋则将女主人共的主观精神和力量削弱了,以“灯笼”这一个具有观赏性和富有意蕴的表象之物代替,突出其视觉特点。

成功地以“点灯—灭灯—封灯”的仪式将旧中国夫为妻纲,一夫多妻的男性意志决定女性生存的历史规则表现出来。

虽说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但是和原著的女性自觉意识、自省意志不能媲美。

五、结语一门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不可能摆脱其他艺术的渗透和支撑。

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文学语言不能取代电影语言的形象性,电影语言的变现力也以文学为基础,并需要文学语言的配合。

电影具有文学性,但电影不能涵盖文学,因此电影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随之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似锦上添花,构成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

加之第五代导演对于光影的运用,使电影有了新的魅力和认识。

总之,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各有千秋,而二者的巧妙结合,则堪称是“视听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巧妙结合,也因此能构成文学、影视的双赢。

参考文献⒈王伟音声创作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电影研究 2008.12⒉万益杰中国早期电影运动与文学运动的错位福建艺术 2009.04⒊华少君回顾中国电影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01⒋/p-086372250029.《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2月01日第 07 版)⒌《张艺谋的日记》张艺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