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负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七年级上册安排了该内容的深化。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有《生活中的负数》这样的教学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教材都把负数“下放”于小学数学教学了。
这当然是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并将具体目标定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想负数这个内容被“下放”的理由有: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了解负数。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具体意义,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通过对负数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扩展学生对整数的认知范围。
第三,小学阶段对负数知识的了解可以非常有效地为中学时期更好地学习相关数轴等知识做好铺垫。
由此可见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相对较浅。
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情分析所带的班级两个班有学生近70名,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生之间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教学中为了照顾学习吃力的学生,我尽量从生活中找正负数的现象和例子,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有关“负数”的生活经验,只是还未正式提出“负数”的概念,因此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只是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一些模糊的表象,对于负数的读法、写法、意义、作用等都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原有的知识表象逐渐清晰,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明确负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学内容:“负数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材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4、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负数在生活实际应用。
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本课相关课件、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份复印的存折明细记录,引导学生观察明细记录中支出(-),存入(+)。
师问:“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表示()?‘-’表示()?这样的表示方法简洁吗?”2、汇报课前学生收集到2011年1月哈尔滨和广州的平均气温数据。
哈尔滨约为-18°C 广州约为+8°C师问:“你们知道-18°C 和+8°C表示什么意思吗?它们是以多少度为基准?”师再问:“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比较:-18°C()+8°C {填>,<或=}学生答后,师概括:从上面这些例子中我们不然发现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像这种前面带“+”或“-”的数,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本节课开课注意了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生活中正负数现象和例子,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
这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零下16°C”表示什么意思?可以怎样表示?“16°C”又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表示?这两个温度给人的感觉怎样?学生答后,师接着问:“你们认为-16°C和+16°C”的意义相同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师借助温度计,边演示边归纳小结:像-16°C 和+16°C”,它们都是以 0°C为基准,+16°C表示零上16度;-16°C表示零下16度。
+16°C与-16°C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2、教学教材第3页例2。
(1)课件出示例2的存折上的部分明细图。
师: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学生汇报+500元表示存入500元,-500元表示支出500元,它们表示的也是相反的意义。
(2)师:“由上面的一些例子,你们发现了前面带有‘+’和‘-’的数的一些不同吗?能给带有‘+’和‘-’的这些数起个名称吗?”3、小结。
师:“像“-16、-500,…”这样的数叫做负数(板书:负数)读作:负十六、负五百。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
(板书:-16、-500)“+”是正号。
像“+500”是一个正数,读作:正五百。
我们可以在500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500)。
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4、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几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例如:盈利与亏损;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飞机的上升与下降;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运动等。
【设计意图】新授知识过程中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课是概念教学,对概念的建构应体现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意适时的引领。
因此,本节课预设从生活情景引入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接纳负数概念;进一步体验负数的意义;进而引导比较反思归纳等理性辨析活动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丰富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5、教学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5 ℃~-3 ℃北京:-5 ℃~5 ℃深圳:12 ℃~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师: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师: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师: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3)提升认识。
师: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师引导学生明白:“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
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
借助温度计的观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再介绍一下负数的历史。
(1)师: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配音播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
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
’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
’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
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
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2)师: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四)实践运用巩固提高。
1、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题中的数量。
(1)出门向东走300米,向西走300米。
(2)某单位今年盈利50000元,去年亏损50000元。
(3)收入300元,支出200元。
2、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3、表示海拔高度。
(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 )米;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 )米。
4、表示温度。
(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2题)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 )℃,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 )℃。
补充拓展:(课件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
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反思一、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备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负数的教学,它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 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的数。
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
学习的面就广了,学生考虑问题就要全面、周到。
负数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
二、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消除抽象的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感。
在教学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1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气温拉开教学的序幕,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消除抽象的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感,三、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来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