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施方案第一章项目理解与分析第一节基本情况理解深入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这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凸显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XXX市应急管理局成立后,把分散于各有关部门的应急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各种应急资源和力量联合作战;不再是以前的单纯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也不是单一的火灾事故救援,更不是单一的突发事件救援,而是对各类救援队伍进行整合后而进行的综合救援,哪里难就救援到哪里,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努力实现从注重事后救助向注重事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地质灾害应急勘查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队伍来完成。
多年以来,许多专业地质灾害勘查队伍一直服务于各类地质灾害勘查相关工作中,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地质灾害勘查方面具有高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专业队伍,面对XXX市地质灾害应急勘查严峻的形势,地质灾害勘查专业队伍服务于XXX市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节项目实施计划我公司将组建XXX市地质灾害应急勘查项目组24小时随时待命,一旦接到应急勘查任务,首先将明确工作目的和具体任务,首先采取从勘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入手,全面收集以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其次通过地形测量、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与原位测试、现场测试与室内试验等手段,必要时启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查清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诱发因素,评价其稳定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等。
最终查明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发育特征等,通过科学论证、对比,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方案和建议。
第三节项目重点、难点分析根据《XXX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应急工作方案》,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现将该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如下。
一、2020年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测根据市气象局对2020年气象预测,我市5月可能有强降雨;6~11月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多1~2成,有强降雨集中时段。
预测全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存在频发、多发、高发态势,特别是5~10月汛期,强降雨集中时段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也是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要做好局部持续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
对高位边坡、泥石流沟口和隐蔽性较强且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甄别和防范。
二、2020年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重点(一)重点应急区域根据全市地质环境区域差异特征,将全市地质灾害划分为3个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1.龙门山区:主要包括青川县、剑阁西部、利州西部,重点是青川县的房石~关庄~凉水及木鱼~沙洲一带、利州区的三堆~白龙湖环湖区域和剑阁县的清江河等河谷两侧半山地带。
该区域位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周围,岩层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高位边坡滑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一般为中小型,局部为大型。
2.米仓山区:主要包括旺苍、朝天及利州和昭化北部,其中旺苍县的五权镇~英萃~国华~盐河一带和朝天区的东溪河~朝天镇~大滩一带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域,该区域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在山前斜坡、陡坡区域易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地面裂缝等,隐患点的险情为中型和小型。
3.四川盆部地区:主要包括苍溪、剑阁南部、昭化局部,其中剑阁县的江口~木马~白龙~金仙一带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该区域内地质灾害在陡坡垦植及工程切坡处发育,主要为滑坡、崩塌等,隐患点险情多为中型和小型。
4.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主要为青川县、剑阁县、朝天区、利州区西北部,要注意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二)重点应急部位1.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人口较为密集场所潜在威胁大,是重点应急抢险部位。
如集中安置点、学校、医院、场镇村庄、独立工矿企业、旅游景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工地及其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
2.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改变了地形地貌,加剧了地质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高易发区内不科学的开挖切坡、弃土的回填、无序的排水等工程活动,存在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工程活动区域亦是重点应急抢险部位。
第四节野外现场踏勘与调查分析情况通过前期野外现场踏勘并结合相关资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原则,暂将XXX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区,后期将根据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修改完善。
各亚区名称按地理位置+地貌类型进行命名(表1—1)。
表1—1 XXX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一、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该区位于市区北部须家河至白家坡,南部吴家湾至望乡台和西部的覃家梁一带地区。
区内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剥蚀低山地形和构造剥蚀丘陵地形,山脊高程560~960m,切割深度100~500m,地形坡度一般25°以上,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能量转化条件。
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侏罗系的砂岩、泥岩,岩石软硬相间,岩层倾角低缓,节理裂隙较发育。
坡积、崩积等重力堆积层分布较广,主要聚积在斜坡中下部位及坡脚地带。
地质构造简单,年均降雨量941.8mm,7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雨季,日最大降雨量185.9mm,充沛的降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
该区地处嘉陵江、南河河谷低山地带,国民经济以自然经济和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密度较小,但分布集中,耕地成片分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强烈,地质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呈发展趋势。
森林植被覆盖率40%左右,25°以上的坡地广为分布,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的固土保水能力急剧下降或丧失,遇暴雨或大量降雨作用,易发生滑坡或溜坍。
区内发育的滑坡主要为松散堆积浅层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砂岩组成的高陡斜坡。
地质灾害已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或不稳定斜坡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中等,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周家坡滑坡、彭家湾滑坡、联盟村一组碾子上不稳定斜坡(危岩)等。
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该区位于嘉陵江、南河河谷两侧丘陵地区。
区内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丘陵地形,高程470—620m,切割深度100 m左右,地形坡度20°以上。
出露地层岩性为侏罗系的砂岩、泥岩,岩石软硬相间,岩层倾角低缓,节理裂隙较发育。
构造简单,岩层倾角较缓,岩石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
充沛的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
由于区内人口稠密,国民经济以工农业经济为主。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森林植被覆盖率一般在20%以上,河谷两侧受人工垦殖破坏,森林植被覆盖率在20%以上,植被固土保水能力较好,雨季,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河谷两侧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的陡坡垦殖地带。
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石材的开采,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开始发生。
区内发育的滑坡主要为松散堆积浅层滑坡和基岩滑坡,崩塌主要为基岩崩塌。
地质灾害已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般,潜在的地质灾害或不稳定斜坡可能造成的危害较大,危害较严重的主要有焦家大坳滑坡。
三、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该区位于嘉陵江、南河河谷平坝地区,即大石、鲁家坝、东坝、南河坝、上西坝、下西坝、袁家坝等地区。
区内地貌类型为侵蚀堆积河谷平坝地形,地形坡度一般小于10°。
地层岩性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粉质粘土、粉土、砂砾卵石层。
地势平缓,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以工业经济为主,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
第五节处理方案我公司一旦接到应急勘查任务,首先将明确工作目的、具体任务、工作方法,从勘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入手,全面收集以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当地气象、水文资料;通过地形测量、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与原位测试、现场测试与室内试验等手段查清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诱发因素,评价其稳定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等。
查明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发育特征等,通过科学论证、对比,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方案和建议。
具体将按照以下两步进行处理。
第一步:勘查方案(勘查设计书)编制;勘查设计书主要包含灾害体描述与评价、威胁对象描述与评价、治理工程(方案)设想、勘查工作的布置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步:勘查报告;主要包含对危害对象进行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对地灾体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特征、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相关图件及附件等。
具体工作方法如下:一、滑坡、不稳定斜坡勘查方法滑坡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滑坡地形地貌特征及宏观地质条件;②查明地层、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③查明滑坡的性质、范围、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形态特征以及危害对象;④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背景(包括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排关系)和工程地质背景;⑤查明滑动面(带)的物理力学参数,为支挡构造物设计提供可靠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⑥根据试验选取合理的岩土参数计算斜坡的稳定性,分析论证失稳机理、破坏模式、发展趋势及可能规模,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工程治理方案。
滑坡勘查工作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该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以地面工程地质测绘结合适当勘探工作。
勘探工作采用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等综合方法、手段,现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16)等有关规范要求确定勘查工作布置如下:(1)勘探线布置:纵勘探线的布设与斜坡的潜在滑移方向一致,长度纵贯整个坡体。
主辅勘探线间距为30—50m,工作开展中发现地质条件异常时,可进行适当加密调整。
(2)勘探点布置:主勘探线勘探点,辅勘探线勘探点。
若由于地质或其他重要原因必须偏离勘探线时,应尽可能控制在10m范围之内。
(3) 钻孔钻探深度应以查明滑动面或可能滑动的潜在滑动面及作为治理工程持力层岩土体的地质情况为原则,故要求一般钻探深度应进入稳定岩土体中3.00~5.00m,控制性钻探深度应进入稳定岩土体中5.00~8.00m。
二、泥石流勘查方法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以及泥石流运动和堆积特征、泥石流危害等。
依据《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等有关规范要求确定勘查方法如下:查明泥石流域特征:沟域特征、沟道特征;查明泥石流危害:泥石危险区范围、泥石流危害现状、泥石流对恢复规划区的危害;查明泥石流灾害史和流体特征:泥石流地震前震后的对比,泥石流沟内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和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量比;雨季支沟泥石流冲出情况;泥石流沟历史暴发造成的损失情况,泥石流性质、规模、大小等;查明泥石流沟物源类型、分布及物源量估计:崩滑堆积物源、坡面侵蚀物源、沟床堆积物源查明泥石流形成机制、引发因素及易发性初步分析: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沟域内地形陡峻,沟谷上游和各支沟纵坡,为水源和泥沙的汇聚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5.12地震后,局部的岸坡滑塌、支沟岸坡崩滑和沟源崩滑,局部水土流失的加剧,支沟泥石流的发育和沟床内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而暴雨则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引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