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新型城市化模式探索
摘要:正确的城市化模式,能够确保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同时促进社会经济朝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本文拟根据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云南省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突破口。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城镇上山”;研究城市化是展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有关专家通过相关指标估计,中国城市化增长速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
城市化是解决经济与社会运行中诸多矛盾的关键,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成为2l世纪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选择。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还有巨大潜能可以释放。
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的城市化水平更要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城市化模式的分类
所谓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实践过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定格局和形态,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受到各国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制约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
城市化模式与所在国家和所处时期的历史背景、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等息息相关,因而展现出不同的类型与特征。
城市化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
城市化模式的分类有多种依据,依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可分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根据城市化的空间聚集关系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规模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小城镇化模式、大城市主体模式、中等城市主体模式、多元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城乡双轨制模式及分区域选择模式,这也是中国选择城市化模式时探讨最多的分类方法。
二、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一)区位因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
城市的集聚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
每一地区的区位因素不可能与其他地区完全相同,不同的区位条件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城市化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区位因素。
从世界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区位条件好的地区一般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城市带或城市群,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位条件恶劣的地带一般只是形成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以点状发展为主。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数量与规模,从根本上说,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城市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推力和非农产业发展的拉力双重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数量不断增加是以农业和二、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为基础的。
城市中二、三产业的增加和聚集是城市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扩大自身规模的前提,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又有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化和劳
动分工,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在经济发展不同的阶段,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城市都存在着由特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城市规模和承载力限度。
(三)城市功能定位
由于城市自身不同的条件会形成城市不同的职能,这些职能构成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规模。
通常我们将城市职能分为综合型职能和专业型职能两大类。
综合型职能由于其职能的多样化,有利于发展成较大规模的城市。
而专业职能型城市,由于城市职能单一,产业发展单一,难以多方面拓展,从而城市规模一般不会很大,以中小城市为主。
当然许多单一职能型城市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发展成为综合职能型的城市,这与其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聚集能力、辐射范围等都有着必然联系。
三、云南省城市化现状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云南省城市化进程
上表为2001-2010年全国城市化率和云南省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省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增速基本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近两年来,低于全国水平。
(二)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地区比较
上表数据为部分省市2010年城市化率,可以看出,云南省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有极大差距,当然,这也是经济水平所决定的;与西南省份比较,只略高于贵州,低于四川、重庆和广西。
四、云南省实行“城镇上山”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2011年9月5日,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市召开。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会上强调,立足云南省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云南省城市化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必要性研究
云南省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其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
云南省坝子有近2000个,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以上。
其中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557个,总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面积在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375个,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
从以上数据看,云南省可利用的平地资源相当有限,耕地面积更为狭小。
云南省耕地面积624.39万公顷,坡度在15度以下的陡坡耕地面积280.46万公顷,只占耕地面积的45%,耕地质量明显偏低。
联合国制订的人均耕地警界线为0.053公顷(0.8亩),然而以云南省15度以下的陡坡耕地面积、有人口数4596.6万人来看,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1公顷。
因此,云南省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应考虑如何减少、节约居民居住用地和工矿、交通用地。
此外,中央下达给云南省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任务是: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01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495.4万公顷以上;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98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始终保持在495.4万公顷以上。
而云南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目前已被建设用地占用近30%,如果不及时转变建设用地方式,坝区优质耕地将进一步减少,很难达到目标保有量。
综上,一方面,云南省必须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脚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又非常突出。
因此,“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加强耕地保护、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切实保护坝区农田、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是云南省未来城市化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可行性研究
云南省坝子周边的荒山荒坡很多,且多为丘陵,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景观效果都较为优越。
因此,完全可以推动城镇建设、工业项目、旅游景点尽量向山坡、丘陵地带发展。
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尽最大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既定目标。
五、山地城镇建设的突破口——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建设
在规划山地城镇、山地园区时,如何达到产业集聚的效应是最终成效关键,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山地工业园区建设和特色山地城镇建设同时并进的措施,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区,可以选择工业园区模式,通过城市走廊等形式,与大中城市连通。
工业园区通过把原来散、乱、小的工业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以此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改善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从而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
各类开发区、城市工业园区和金融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充分把握和利用母体城市本身所拥有的各种发展优势,通过各类硬件设施的建设、优良服务的提供和优惠政策措施的配套,可以有效地吸引投资者,并集聚更多的发展资源。
而在远离大中城市的小城镇,开辟山地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块状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山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基础,积极建立并扶植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促进小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此来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镇上山”是云南省在全国首创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我们期待云南省未来城镇发展能真正做到土地资源节约、经济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水.城镇上山、农民进城——保护耕地的云南路径选择[J].创造,2011,(09).
[2] 盛广耀.城市化模式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1,(07).
[3] 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