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


为都市蔓延的关键。此外,郊区大量边缘城市的出 总量上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却远局世界大部
现也顺应并助长了蔓延的发展。
分国家之后,尤其是水资源、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
2.3.2 美国分散型城市化模式的得失
这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约束。首先,我国
分散型城市化模式的优势:
水资源短缺,且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水资源南
生活环境恶化。由于政府职能缺失,城市又无 城市中先进的现代化设施与原始手工作坊、贫民居
限扩张,尤其是贫民窟内居住条件极其恶劣,医疗 住区、被边缘化到城乡结合部的大量贫民窟并存。
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社会矛 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高度集约模式。2005年西欧达
盾尖锐。教育、医疗、娱乐、文化等资源主要被富 到了76%,城镇用地为18.1万平方公里,占其土地总
城市的积累,后来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逐步认
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工业化提供动力,为了提高
识到城乡关系的协调是城市化能够健康运行的基 收入,改善物质条件,西欧国家早期城市化都是以
础,目前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扭转,走向城乡统筹发 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
展的城市化。
模式。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合的现代农场模式,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继
大城市出现大量贫民窟
而引起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与此同时工业化发
大批农民来到城市后,自身职业能力相对较低, 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却跟不上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劳
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收 动力的需求远远小于城市劳动力的数量。而且流入
入水平很低,又得不到住房信贷,不能得到合法的 人口的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大量迁
市的这些移民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许多人 固有的传统文化也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些人逐渐成为城市地区 2.1.3 基本特征
的“边缘群体”和贫困群体,且规模越来越大,城
拉美国家的城市化的动力来源于外部资本,其
市贫困现象成为拉美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基本特征是:
过度城市化造成环境恶化
工业化发展过慢城市化发展过快。到2000
自然环境恶化。由于长期贫困和缺乏就业,穷 年,拉美的城市人口已占地区总人口的78%,但工业
人通常被迫在环境差的地方建立住所,大量居民一 人口的比重却不超过35%。
旦居住下来,必定会加重原本就已十分严重的环境
两极分化严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0%
问题。
以上,其中60%以上居住在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中。
化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美国在1980~199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3个百
都市蔓延和无序扩张。这种状况是在经济高 分点,城市只新增200万人口。
速增长、基础设施的投资高速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下
资源条件方面的差异
形成的。州际高速公路、快速路以及大量的环路成
美国人少地多,资源丰富而我国虽然在资源
化显得极其迅速。美国从19世开始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 空间大幅扩张造成公共设施的高投资和低效益并
会的转变,仅用了30年时间,便成为了世界上城市化 存。④ 郊区化蔓延造成土地、石油等资源的巨大浪
水平较高的国家。
费。
2.3.1 美国分散型城市化的特征
2.3.3 与我国城市化的比较
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
人口方面的差异
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城市化向分散型、郊区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每推进一
化模式转变。
步,就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这对
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农业现 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造成较大压力。按城市化水平提
代化政策农村剩余人口大大增加,给城市化与工业 高1个百分点,全国增加城市居民数达1300多万,而
市化模式的比较
鉴于世界各国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传统及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差 异,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总 的来看,国际上最为典型的城市化模式有三种:拉
美过渡型城市化模式、西欧早期城市化模式、美国 服务和社会福利设施极度短缺。
分散型城市化模式。
社会环境恶化。在一些城市时常出现暴力活动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
摘要: 城市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世界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城市化模 式。最为典型的三种城市化模式是拉美过渡型城市化模式、西欧早期城市化模式、美国分散 型城市化模式。与这些城市化模式相比,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模式又有所不同,各种模式互有 利弊,以长远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城市建筑与规划,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建设可 持续的中小城市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
面积都远远超过我国。这些主要来自于国土构成上
的差异,地势上我国呈现出三大阶梯样式,在地形
地貌方面我国还拥有大量的荒漠,而西欧国家土地
构成以平原为主,可利用率高。
表1 中国与部分西欧国家人口与土地资源比较
城市
化率
(%)
人 口 人 均 1976 1991
人均
密度
农业年耕年耕
土地
国家 ( 人 用 地 地 比 地 比
综合来看,城市化体现了四个方面特征:一、 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 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三、城市的经济、社会、 技术变革的扩散;四、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 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
2 世界典型城市化模式及其与我国城
律。 不同的学科研究城市化的视角不同,人口学把
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 会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 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
(亩
/km2
(亩重 重


/人)(%)(%)
6.2
87.7
75.8
英国 240 ( 19 4.72
75.7 ( 19
.
91)
81)
3.9
89.0
荷兰 381 ( 19 2.05 56.1 52.3 ( 19
91)
93)
14.2
74.0
法国 106 ( 19 8.48 58.5 59.9 ( 19
91)
著差别。
业化的国家,又是最早启动城市化的国家,工业化
与工业化的关系
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这些国家在不到100年的时
与拉美过度 超前的城市化发展 进程形成对 间内使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比,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表现出滞后于工业化的特征,
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城市化进程略显缓慢。
93)
10.9
137.
中国
( 19 1.48
6
91)
13.5 44.9 ( 20 ( 20 07) 07)
部分资料来源:张庭伟(1999) 在面临的全球战略环境方面,我国与西欧存在 巨大差异。西欧的城市化是在工业革命和全球殖民 主义的条件下发展的,其城市化的动力来源于对全
球资源的掠夺,由于其资源来源的广泛性这也导致 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给城市中心产业升级
2.1 拉美过渡型城市化模式及其与我国城市化模式 和各种骚乱事件,社会治安状况差、犯罪行为猖獗
的比较
是拉美国家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具体表现
2.1.2 形成机制
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快速流入城市
从成因来看,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是由诸多因素
拉美国家的移民绝大多数是由农村迁移到城 造成的。首先是农村土地改革的不合理,失误的农
了西欧城市化发展的“浪费”行为,使他们走先污 带来了机遇。“大城市病”有所缓解。
染后治理的不妥道路。
分散型城市化模式的弊端及其带来的负面影
2.3 美国分散型城市化模式及其与我国城市化的 响:
比较

生产性行业外迁导致中心城市空洞化。 收
和西欧漫长的城市化进程相比,美国的城市 入不足引发城市财政危机,城市衰败不振。 城市
及就业岗位比例下降,都市区数量增加以及都市人 同时还存在着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与水资
口比重的上升。
源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的问题
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郊区分散,郊区逐渐
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
况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其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
以期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的。
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部分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 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 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 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违背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响,如何探索并选择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城市 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
化道路就显得相当重要。
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
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三大典型的城市化发展 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
模式与我国城市化模式在人口、资源、工业发展状 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
2.2.2 形成机制
拉美国家城市化是以大城市为中心,我国目
首先,西欧城市化的启动与圈地运动、工业
前走的是以大带小,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革命密切相关。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出
的城市化道路。
来,成为自由可雇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工业革
2.2 西欧早期城市化模式及其与我国城市化模式 命的进行,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前往城市务工,由
式的进步,农民经济地位改善与社会地位仍旧低下
之间的矛盾,商业复兴的出现等都促进了西欧城市
化的进程。
2.2.3 与我国城市化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口数量和土地等资源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