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会计电算化三班,组长:号:组员:号:。
号:。
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然而,现在高校学生逃课的现象却非常普遍,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
根据调查收集的各种资料来看,偶尔逃课的学生占71%,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1%,从不逃课的学生只占18%。
可见,逃课在大学生中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逃课的管理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分析
据已有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逃课风”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
2005年9月,对山西某大学的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逃课率呈上升趋势: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大四竟为50.5%。
2.男生的逃课情况较女生更为严重
从全国高校的调查情况来看,经常逃课的男生占16%,偶尔逃课的男生占70%,没有逃过课的男生只占男生总数的14%;女生中没有逃过课的学生占33%,有逃课经历的占67%(其中经常性逃课的占女生总数的4%)。
3.大学生逃课对课程有选择
据2006年3月的《21世纪人才报》报道,大学生逃课时,对逃什么课有比较明确的选择:政治理论课占54.8%,选修课占32.6%,基础课占27.3%,专业课占21.4%。
4.高校的层次与学生逃课比例成反比
重点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5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占6%左右;一般本科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67%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0%左右;而高职高专,逃过课的学生在8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高达15%以上。
5.隐性逃课现象严重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本文除特殊说明外,其他逃课均不包括隐性逃课)。
本科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
毕业班,本科生与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分别达到了89.4%与84.4%,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大学生逃课风”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
1.学生对专业不了解,缺乏专业兴趣。
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时的情况一般是“学生管分数,家长老师填志愿”。
由于近年来专业细致化和各种新兴专业的产生,许多家长、高中老师对
专业并不了解,只是盲目为学生填报热门专业。
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以及与社会的多方面接触,学生越来越能理性地认清自我,一部分学生会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对其缺乏兴趣,于是产生反感甚至厌恶情绪,置身于一种麻木或相抵触的学习状态,“逃学风”也就应然而生。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逃课现象越发严重。
2.学生对“由家庭到学校”环境转变的消极适应。
从中学走人大学,从家庭生活走人集体宿舍,也就是从父母的管束下走入了一片“自由”的天空。
面对这样的转变,学生所要和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
“如何去适应”成了学生在校发展的分水岭,而学生以往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此则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些在较为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学生,便能在大学转变中主动积极的去适应,知道如何去合理地分配上课和课余时间,有序地安排学习和生活;而那些在严厉的家庭管教下长大的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生活的主动意识,在突如其来的“自由”面前显得不知所措。
以前没有的很多东西现在都拥有了,时间、空间、钱,似乎一切都可以由自己来“自由”支配,从“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到“自由”支配上课时间,这种“自由”慢慢地演变成“散漫”,成为一种习惯——“逃课”。
(二)学校因素
自2000年以来,高等院校开始大范围的扩招,而且每年都呈递增趋势。
许多大学在制度和配套设施建设上由于跟不上扩招的速度,使高等教育模式出现了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逃课的现象。
1.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
大学的定位应是教学与研究并重。
但是,现在大学的实际情况却是本在研究,面在教学,研究高于教学。
在大学,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性,教学的质量无法用分数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教师评定职称时依据的仅仅是教学课时的数量,更注重的是科研成果。
课上得好与坏没有太大关系,写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更关键。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质量着实不容乐观,质量上不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逐渐淡化,形成“一次多,二次少,三次寥寥”的课堂到课率,即使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大量出现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隐性逃课”现象。
2.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
长期以来。
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都未能默契配合。
教学管理一条线:部分教师上课满堂灌,只管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则不闻不问;学生管理一条线:学生管理工作者与课堂教学几乎脱钩,只注意让学生多从事社会工作,有的还让学生旷课来协助自己的工作,使学生逃课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三)家庭因素
1.家长对高校现状的理解存有偏差,与学校缺少必要的联系。
高等院校向来是神圣的,在社会的眼里,它是人才的摇篮;在学生眼里,它是自由的天堂;在家长眼里,它是成功的保证。
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子女从高校走人工作岗位是一种必然,于是把子女完全交给高校,对其情况不闻不问,与学校缺少必要的联系。
往往子女在学校出了事家长才会恍然觉悟,但已悔之晚矣。
其实,高校大多实行一个教师管理几百学生的方式,教师的力量有限。
如果缺少家长的配合,便难以做到有效的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稍差的学生就会管不住自己,“逃课风”便成为高校常见的一种群体违纪现象。
2.家庭背景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方便自居,“60分万岁”的思想在头脑里根深蒂固,逃课、上网、睡觉、打牌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另一方面是家庭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只能利用上课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兼职来帮助完成自己的学业。
三、举措与建议
(一)改革专业招生模式
首先,高考招生应“先统后分”。
即,先统分学科类,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分专业。
这样学生在对学科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专业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专业。
其次,提供专业调整空间。
即,在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之后,高校应给一些对本专业毫无兴趣而对其他专业有所成绩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便利通道。
第三,完善第二学位辅修制度,为具有更广泛兴趣和精力的学生以及有相关就业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比如,学习国际导游专业的学生若能辅修得到外语的第二学位,对以后的就业将有莫大帮助。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由于许多大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对于各方面的转变会表现出一定的难适应性。
因此,班主任、辅导员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应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首先,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使之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做到有事有病请假,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其次,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明白大学“60分万岁”已毫无意义,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第三,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与身心健康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单亲家庭与优越型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坚决抵制网吧、录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的诱惑。
第四,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帮助其解决心理压力,克服困难,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社会兼职的关系。
(三)完善学生的教学管理
1.推动分级制教学。
鉴于大学扩招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意愿与水平分开授课。
如,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大一第一学期根据新生的英语入学考试成绩进行分班,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授课方式,学期结束后通过考核再重新分班。
这样,既解决了教师面临的“两难困境”,又让学生学有所得。
2.完善学生考评制度。
鉴于目前大学考试制度的弊端,我们应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综合评分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大学生考评的灵活性。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注重题目的设计,尤其是文史类课程,既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的情况,也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应用。
其次,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口试、上机加笔试、写论文等形式,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突击思想”。
第三,在平时评分时加上学生的考勤分,体现出上课与不上课的区别,以更有效地控制学生逃课的发生。
3.完善学分制,扩大大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
为使学生合理地调整个人发展计划,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针对教学体制的弊端,一方面,应大力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分制:即规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学分与毕业挂钩,使学生以修满学分为标准提前或推迟毕业。
另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