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题二十六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题二十六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6课北宋王安石
变法练习题二十六
第1题【单选题】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王安石对某一变法措施的效能进行评价时说,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相关的变法措施应是
A、均输法
B、保甲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
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

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

”他评价的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D、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
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②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④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历史上澶渊之盟签订的双方是
A、辽和北宋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蒙古
D、北宋和金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

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

“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

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

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

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生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首要解决理财的主要目的和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

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特点
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