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期末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xx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B.广大妇女不能参政C.向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公民权D.城邦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2.梭伦的诗句中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A.民主原则B.财产原则C.公平原则D.中庸原则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是A.xx王室为了巩固统治的变法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
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xx、xx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B.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5.“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A.设立及推广县制B.废除xx制C.实行军功爵制度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6.商鞅变法,下令“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
这两条措施①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②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③培植了一批新兴土地所有者④为自耕农私有土地的发展开阔了前景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7.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xx,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8.“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北魏政权实行的这一制度的重大影响在于()A.增强了北魏基层政权的军事力量B.不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C.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D.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10.《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
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11.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A.均田制B.租调制C.俸禄制D.三长制12.《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14.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代表了xx对商业的态度15.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A.提倡努力工作B.宣传新教地位C.简化宗教仪式D.鼓励发财致富16.“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一系列革命的原则”的突出特征是()A.打破宗教束缚,推动信仰自由B.提倡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自由C.打破对神的崇拜,关注人的发展D.反对封建专制,构建理性xx17.列宁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肯定了这场改革A.彻底废除了农奴制度B.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C.激发了社会主义革命D.动摇了xx专制统治18.“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B.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任意处置C.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D.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19.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A.始终由国家主导xx工业化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D.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20.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
这是因为()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D.政府把大部分国有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企业经营21.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
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
”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D.借助中央xx推动经济发展22.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方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A.彻底扭转了xx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B.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C.改变了xx社会发展的方向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23.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是A.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B.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C.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4.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两个凡是”突出反映了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的错误方针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25.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B.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C.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二、材料分析题26.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xx《xx古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米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xx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
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
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
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xx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28.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
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
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
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