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阅读:分析标题作用和拟写标题【中考真题链接㈠】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
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试题】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答案】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
)【中考真题链接㈡】也说颜值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
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
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
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
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
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颇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
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
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
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
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
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
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
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
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祢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试题】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4分)A.有“值”不在“颜”高;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C.“颜”外之意【答案】A项:理由:(1)A项: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
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故选AB项: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突出了德才兼备的内容,认为没有“颜”也没关系。
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C项:“颜”外之意。
突出了“颜”的深层含义,缺少“德才”的阿容。
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中考真题链接㈢】__________①“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
艺术在“心”“物”之间。
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
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
即如唱,也要用桑梓,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
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
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
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拜托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
②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
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
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
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再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
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
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
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
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
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③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
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
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
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
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
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
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
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心得心灵里面再发现。
每一件艺术即使一人生。
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
“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
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
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
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
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④天地间有高山大水,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
中国文化精神便要把外面大“自然”和人的内心“德性”天人合一而艺术化,把自己生活投进在艺术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艺术的人生,则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中国人的亭园布置,只在家里庭院的一角落,辟出了一个小天地,一花一草,一亭一阁,莫非艺术境界。
画一幅山水花鸟挂在房间,只是一株垂柳、一双飞燕、一只渔船,也便如这个艺术世界就在身旁。
中国人总要把你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你陶醉,而使你不自觉。
【试题】以上文字选自钱穆的讲稿,请为其选择一个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3分)A.生活艺术化B.机器和艺术【答案】A.本文围绕“生活艺术化”展开论述,从日常生活的讲究、机器和艺术的区别、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等方面,阐述在“机器世界”之外,怎样获得一个“艺术世界”。
以“生活艺术化”为题,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本文的观点。
B.因为本文提出“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通过分析二者的区别,阐述如何做到生活艺术化,以“机器和艺术”为题,能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比较二者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考真题链接㈣】取舍有道周振国①谚语说:“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
”天地万物皆有道,世事有道,取舍有道。
②取舍之道,道义为先。
讲取舍,首先绕不开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纠葛。
人都有逐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张“道义为先”。
孔子讲“见利思义”,还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即符合道义的好处,但取无妨。
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墨子以为“万事莫责于义”,就是说道义高于一切,为了道义,甚至可以拋却生命。
自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先驱英烈,为了百姓和大众的道义、国家和民族的道义,都是这么做的。
当然,普通人难以企及这样的标准,但可以以此为榜样。
③取舍之道,耕耘为本。
钱钟书先生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其父甚喜,取名“钟书”,巧的是钱先生一生与书结缘,被誉为“文化昆仑”。
而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绝不是抓周抓来的,上清华时他便有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想法,人家过年吃酒,他过年闭门“吃书”,还曾把上门拜年的某社会名人拒之门外。
屠呦呦获诺奖后,有好事者为其编了一组山寨版获奖感言,其中“春暖花开骏马版”是这样的:“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匹骏马任你挑选。
”别看山寨,倒也有点意思。
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耕耘,何谈取舍?④取舍之道,格局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