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格桑拉》教案
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上课!
2.导入:师:在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听音乐猜歌名》,咱们同学如果想到了,就举手回答好不好?
游戏开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音乐世界里,有许多的歌曲是唱给妈妈的,那你们能说说有哪些么?或者唱上一两句?举手回答!
生:.......
师:同学们真棒,知道这么多写给妈妈的音乐作品,大家肯定都很爱自己的妈妈,那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藏族的小朋友是如何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PPT翻页——《妈妈格桑拉》板书1=F 4/4)
3、聆听:师:好,同学们,咱们现在不要打开课本,只需要用心聆听就可以了,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的速度以及情绪是怎么样的?
听......(听后PPT翻页)生:......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下面老师希望你们再次感受歌曲,体会歌曲分为几段?还有“妈妈格桑拉”这就话你认为是什么意思?
听......(ppt翻页)生:.......
师:歌曲很明显分为两段:A/B.A乐段:旋律在中低音区,像是一种倾诉,而 B乐段:旋律高扬,更像是一种呼唤。
师:那你们能不能体会到“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举手回答)(ppt翻页)
4、学唱:师:好了,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祝福学唱一下这首歌曲。
(ppt翻页讲述)
师:a乐段:我们用lu来模唱,我弹一句,你们模唱一句,注意要听琴轻声,如果准备好了就用你们的坐姿告诉我!(逐句模唱,完整模唱,添加歌词)。
b乐段(同上),完整唱。
师:同学你们认为歌曲的两个乐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力度来演唱比较合适呢?生.....师:非常好,之前我们在聆听的时候就说过了,a乐段是倾诉,b乐段是呼唤。
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完整演唱一边。
师:接下来,咱们男生a乐段不要演唱,到b乐段的时候加进来,女生要一直演唱。
(唱)
5、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深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ppt翻页)接下来,我们想象着妈妈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感情,最自然的声音,跟着伴奏将这首歌送给自己的妈妈!(完整演唱)
6、师:真棒!为我们自己的深情演绎鼓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是藏族民歌,接下来,老师为你们播放几段音频,请你们告诉老师,这几段音频分别和哪个少数民族有关?(教师可以展示少数民族舞蹈代表动作给学生提示)(ppt翻页)
生:.......
7、师:同学们,其实我国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民族音乐,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去了解收集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受它们的音乐风格特点,多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今天,我们大家学会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回家之后将这首歌唱给妈妈听好不好?当然,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妈妈的恩情,学会用心,用真诚去回报每一个给予你关爱的人!、
8、师:下课!
学情分析: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西藏地区的文化,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格桑拉是花名,格桑花学名叫“金露梅”,花瓣是黄色的,在藏区素称格桑花,被藏族乡亲视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也是西藏首府拉萨的市花。
它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
格桑花随着季节的变幻,颜色也会转变,到了秋天就成了红色,让高原的色彩一点都不会觉得单调。
它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
《妈妈格
桑拉》这首歌曲把妈妈比作格桑花,象征着母亲朴实无华、勤劳善良的性格,以及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精神,也表示对母亲的敬意。
效果分析:
本课首先通过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创设意境,调动学生情绪,沉醉在对妈妈的爱和依恋之中,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了伏笔。
音乐是听觉艺术,更是美的艺术。
新歌教学应该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师范唱、随琴哼唱等手段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歌曲。
随着旋律的熟悉和口风琴的使用,视唱这一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再鼓励学生自己填词演唱。
情感教育和美育是在学习中逐步渗入的,让学生观看课件了解藏族人民生活在美丽的雪域高原,知道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整堂教学是一节综合的音乐课,课堂结构是通过组织教学——导入——探索新知——表现歌曲——拓展延伸环节来完成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渗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悠扬的民歌》,其中的一首歌曲《妈妈格桑拉。
她是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
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
歌曲的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情深。
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诚挚的情感,同时也是学生最易理解的情感。
学习献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
教学反思:
音乐是审美艺术,本例由于偏重音乐教学的认知目标,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实际,以至使音乐审美目标不能顺利达成。
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应增加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只有注重选择直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才能牢牢把握住音乐审美情感这条主线,提高音乐审美目标达成的实效。
通过反思,围绕着学生年龄特征和音乐感知等特点,重新设立教学目标:“通过对钢琴的直观介绍及有关乐曲欣赏,充分体验钢琴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形象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情绪。
”课堂上,拆开钢琴外套,请学生直观了解钢琴的发音原理,同时通过讨论欣赏、比较欣赏、选择欣赏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惊喜愉悦、课堂气氛活跃。
课标分析:
根据小学音乐的教学课标,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教学。
“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有什么特色?”“如何锦上添花富有创意?”等等,从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指导实践。
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从学科综合的简单组合设计到随机教学设计最后到个性化随机教学设计,层层递进,激发主体兴趣,通过学科综合实现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达到美育的整体效果,并且以艺术化的方式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