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回顾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

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扩招,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扩招的速度确实快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05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

2007年,普通高校大概1900多所,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专升上来的,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各方面准备都不足。

”十年间,高考扩招从大受欢迎到引来争议,许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扩招是对了,还是错了?更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

扩招是为了拉大内需吗?说起大学扩招,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

汤敏一度被冠名“扩招之父”,在中国高校大举扩招之前,他曾经以个人的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陈述扩招的五大理由。

无疑,他的谏言提得正是时候。

从那时起,中国高校开始了一轮步伐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轰轰烈烈的十年扩招。

时至今天,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能够一口气说出五个理由: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以扩招拉动内需,可行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插曲。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1999年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回忆当年,他说教育部要北大教科所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交了一个报告,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拉动内需的排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排在第一百零几位上,微乎其微。

既然扩招不是为了拉动内需,那扩招究竟让中国收获了什么?2009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回顾了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他明确指出,今天的高等教育走入了大众时代。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时代,扩招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大众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意味着文化权利,特别是高等文化权利的下移,这表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这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社会极少数人的特权,而且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也正在从精英走向平民,这带来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近年来,一系列‘学术明星’的涌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扩招成败不能简单而论简单地讨论“大学扩招十年”的成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针对扩招及扩招后出现的问题,众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我们用10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步跨得正好是时候,我认为意义特别重大。

将来过几十年回过头看,会更加体会到它的意义。

一个时代的到来,也应该带来一代观念的更新。

纪宝成校长认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对的,生源文化素质下降在大众化进程中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在招生上‘宽进’了,但在毕业上没有真正做到‘严出’。

我们扩大招生,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以后,在教育内部应当有全方位变革的跟进,同时也应该是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社会就业的观念、就业方式、户籍管理制度等等都要进行调整。

”纪宝成校长还指出:“扩招引起了思想的大解放。

钱是用到教育上来了,土地增加了,教育设备更新了等等,没有扩招做不到这一点。

这对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长期发挥作用。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把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风浮躁、教学质量下降、就业难等等,不分青红皂白通通归咎于扩招,是不公平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大学扩招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工作,需要明确很多问题,例如扩招的重点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扩招所需资金是靠提高学费标准,让老百姓买单,还是由政府、社会、老百姓合理分摊?每所学校的扩招计划是由政府作出,还是由学校根据办学条件自主决定?怎样的扩招速度,既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又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有学者主张,对于中国的十年扩招,不能站在问题上看问题,要在发展中看问题,最终方向是一定的,就是要从量变向质变,从外延向内涵发展。

后一个十年,高等教育走向何方?中国学者认为,关键是大学如何从“以外延扩张为主”,走向“以内涵改进为主”;中国大学在长时间的“量变”之后,如何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毕竟,失去了质量这个核心和前提,大学所具有的任何外在繁荣都将失去意义。

大学扩招-背景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0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国内称之为下岗职工)。

其中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为2115万人。

经济方面,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朱镕基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也就是著名的软着陆。

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的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

编辑本段教育情况中国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尽管在逐年增长,但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

编辑本段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

在这份建议书之中,他指出5点扩招的理由: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企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

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

高校有能力接纳扩招的学生,当时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

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

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200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

进入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为5%,同时,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编辑本段大学扩招-影响扩招政策首先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

以北大为例,1999年,扩招导致北大宿舍吃紧,部分学生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2002年,北京市教委对50所高校做过一次调查,发现65%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所以没有能力继续扩招,86%的学校出现了硬件不足和经费短缺的问题。

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以湖南为例,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2.1倍。

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的影响师资水平。

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

2009年,中国将有700万大学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由于2009年中国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严重就业压力,政府开始将一部分大学生安排在基层工作,此外,还采取扩招研究生的办法解决就业压力,但是由于之前扩招的影响,很多人对此政策并不赞同。

就业压力也让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水平一降再降,很多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已经降到了和农民工一样的地步。

很多大学迫于就业率低的压力出现了就业率作假的问题。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热。

结果因为基建规模太大,导致很多学校背上了巨额债务。

截止2007年9月,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到2000多亿人民币。

为了偿还贷款,一些学校不惜提高学费,降低分数录取。

由于债务问题,很多高校的信用评级大幅度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