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井喷事故分析
23日12时
•因机械故障停止起钻操作,用了4个多小时进行检修,在16时20分时检修结束后,没有下 钻进行泥浆充分循环继续起钻作业。
21时55分
•录井员发现泥浆溢流,向司钻报告发生井涌,司钻发出井喷警报,井队采取多种措施未能 控制,22时4分,井喷完全失控,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大量溢出。
•压井成功持续约85小时的井喷失控得到控制
5.
安置善后
稳定灾民情绪、组织群众恢复生产、依理依法赔偿遇难者、实事求
是理赔财物、竭尽全力做好医疗保障。稳定灾民的思想情绪,解除受 灾群众的后顾之忧,在尽力做好灾民思想工作的同时,还出动警力 2000多人,组成8支流动治安巡逻队,设臵54个警戒点,对各个灾 民临时救助点加强安全警戒工作,对群众转移过后的“空场”、“空 街”和公路两边的“空房”进行巡逻,防止不法分子趁火打劫。建立 了严格规范的救灾款物管理和使用规定,将救灾资金纳入财政专户储 存,救灾物资交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确保统一调拨使用。证救灾款 物和捐赠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最大效益,并分阶段将救灾款物使 用情况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经得起任何检验和审查。
1.
接到市安监局关于川东北矿区
发生井喷的报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赓即将此重要情况 通知开县,同时责成开县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抢险队赶赴现 场。开县县委、县政府在简单查明井喷事故的情况下,迅速作 出反映。 立即通知事故发生地的高桥镇党委政府,以最快的速度组织 群众向安全地带疏散转移。 迅速电告附近的正坝镇、麻柳乡,从人力、车辆等方面进行 支援。 副县长王端平率领50多人的先遣抢险队伍立即赶往事故现场。 继续做好县政府的值班工作,及时收集情况,向县政府主要 领导、分管领导汇报,确保信息畅通。 做好启动应急救援系统的各项准备工作。
1、对于“起钻前泥浆循环时间”及“长时间停机检修后没有
下钻充分循环泥浆即行起钻”等操作规范的需确保有效的 落实。 2、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救援体制。企业要制订科学、完 善、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防护急救装备器材, 并认真组织演练,不断检验完善应急预案。 3、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4、可能造成社会灾害的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要开展社会性 的宣传教育,把生产经营过程具有的潜在危险、可能发生 的事故及危害、应急防护常识和避险措施告知社会大众, 使当地人民群众了解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危害后果,掌握应 急防护常识和避险措施。
27日11时
1.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该井场现场管理不严,存在严重的违 章指挥,违章作业问题。 (2)工程设计有缺陷,审查把关不严。未按照有关安全标准标明井 场周围规定区域内居民点等重点项目,没有进行安全评价、审查,对 危险因素缺乏分析论证。 (3)未及时采取放喷管点火,将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焚烧的措施。 造成大量硫化氢喷出扩散,导致人员中毒伤亡。 (4)事故应急预案不完善。井队没有制订针对社会的“事故应急预 案”,没有和所在地政府建立“事故应急联动体系”和紧急状态联系方法, 没有及时向所在地政府报告事故、告知组织群众疏散的方向、距离和 避险措施,致使地方政府事故应急处置工作陷于被动。 (5)高危作业企业没有对社会进行安全告知。
3. 搜救安顿 全力以赴扩大搜救,共调集党员、干部1.2万余名,驻渝部队、公安、 武警和消防官兵1500余人,医护人员1400余人,民兵预备役2800 余人。在实施压井之前共搜救出900多名滞留危险区的群众。 指挥部从全市各大医院抽调16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5支医疗队赶赴 灾区救援;开县从各医院组织医护人员1600余人,在救灾前沿的敦 好、天白、高升、郭家、中和设立5个临时医疗点,将开县人民医院 和中医院作为后方医院。全县各类医院和医疗点收治的因灾伤病人员 达到23515人,其中住院人员2067人,住院病人中有重症病人17人, 其中5人转到重庆市治疗。 为保证灾民有饭吃、不挨饿,开县抽出15名县级领导带领700多名 干部进驻灾民救助点,与灾民同吃同住,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和思想政 治工作。指挥部先后从重庆主城区、万州区和开县周边的一些县,组 织发放85363件衣服、35282床棉被、152吨大米、45.5吨面条、 30.5吨食用油等救灾物资,接纳灾民的乡镇还自行组织了大批食品, 保证了避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
2.
疏散转移
组织当地群众疏散,指挥部针对毒气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扩散的情
况,在对硫化氢的PPM浓度进行科学检测后,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将 气井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群众全部转移。根据地形和交通状 况,决定将受灾群众向四个方向疏散,呈放射性状设臵15个政府集 中救助点,在每个救助点均安排1名县级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所在 乡镇的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各个救助点分设医疗救治、后勤保障、 治安巡逻、信息联络等工作组,每个组在救助点领导指挥下,各自开 展工作。整个撤离过程有序展开,灾区的65632名群众中,32526 人安臵在指挥部设臵的县内的15个政府集中救助点,10228人有序 转移到四川省宣汉县,其余采取在当地县上工作组和基层干部的组织 下,采取了投亲靠友和群众互帮互助等方式进行了安置。
(10)事故地点:罗家16H井。
(11)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夜间大雾、风速为零 (12)事故后果:硫化氢中毒造成243人死亡。
2003年12月23日2时29分钻至井深4049.68m;3时30分至12 时循环起钻过程中顶驱滑轨偏移,导致挂吊卡困难,强行起至安 全井段(井深1948m套管内),灌满泥浆后,开始修顶驱滑轨; 12时至16时20分修顶驱滑轨;16时20分至21时51分起钻至井 深195.31 m,发现溢流1.1 m3,立即放钻具至197.31m;21 时55分抢接回压凡尔、抢接顶驱未成功,发生强烈井喷,钻杆内 气液喷高 5~10 m,钻行2 m左右,大方瓦飞出转盘;21时59 分关万能、半封防喷器,钻杆内液气同喷至二层台以上;22时01 分钻杆被井内压力上顶撞击在顶驱上,撞出火花引发钻杆内喷出 的天然气火;22时03分关全封防喷器,钻杆末被剪断而发生变形, 火虽熄灭,但井口失控,转盘面以上有约14m钻杆倾斜倒向指重 表方向;22时32分向井内注入1.60g/cm3的钻井液,关油罐总 闸,停泵、柴油机和发电机;24时井队人员全部撤离现场,24日 13时30分井口停喷,两条放喷管线放喷,井口压力28MPa,24 日16时点火成功。27日由14名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的前线总指挥 部和75名抢险队员组成的10个抢险施工组共89人进入该井井场, 27日8时至9时36分压井施工准备,3条放喷管线放喷,井口压力 13MPa;9时36分至10时15分用3台压裂车向井内注密度1.85~ 2.0 g/cm3压井泥浆182.9 m3,井口最大施工压力48MPa;10 时15分至10时45分用2台泥浆泵注入浓度10%、密度 1.50 g/cm3桥塞泥浆27 m3;10时45分至11时用1台压裂车向 井内注密度1.85~2.0 g/cm3压井泥浆20 m3,压井成功。
(1)项目投资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
(2)构造位臵:四川盆地温泉井构造带东段罗家寨潜服构造高桥高点附近。 (3)地理位臵: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1组(与罗家2井同井场,距罗家2井井口 3.8m)。 (4)设计井深:垂深3410m,斜深4289m。 (5)井别:开发井。 井型:水平井(水平段长700m)。目的层:飞三、飞一。 (6)开钻时2003年5月23日。 (7)φ244.5mm套管下至井深2479m。 (8)发生事故时的作业方式:起钻作业。 (9)事故时间:2003年12月23日21:55分。
1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重庆市开县高桥 镇罗家寨发生了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罕见 的“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 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 故。事故造成243人死亡(职工2人,当地群众 241人),直接经济损失9262.71万元。事发现 场当时空气中弥漫着像臭鸡蛋一样的硫化氢气味, 事发地方圆5公里内的10万群众被疏散到安全地 带。
4.
首先组织1000余名工作人员,对灾区内所有被毒死的动物进行清理,
灾民返乡
对动物尸体分类进行深埋或焚烧;组织庞大的卫生防疫队伍,对事故 区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的发生;由环保部门以井口为中心,建立 6个流动监测站,对灾区环境、大气、地表水等指标,进行全天候采 集监测;由卫生部门对灾区的粮食、蔬菜、肉食品等进行抽样化验; 将灾后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点注意事项,印制成《灾民返乡须知》, 发放到每一户灾民手中,详细告知灾民返家的八大注意事项。全面实 施后,先组织离事故核心区5公里以外的灾民有序返家,28日,调集 客车125辆,抽派600多名工作人员,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安全 护送2.6万名返家(其中政府集中救助点1.4万人)再组织事故重灾区 内的灾民有序返家,29日,组织486辆客车、760余名工作人员,安 全护送3.9万名灾民返家。
5月23日至12 月23日
•罗家16H井钻进至4049.48米,因需要更换钻具决定起钻。
12月23日2时 52分
•在仅进行了35分钟泥浆循环 (应循环90分钟)的情况下,就开始起钻作业。在起钻作业中总 共提起钻杆120柱,灌注泥浆38次,但是在操作中没有遵守每3柱钻杆灌满泥浆1次的规定 及时灌注泥浆,其中有9次是超过3柱才进行灌浆操作的,最长达提升9柱才进行灌浆。
管理原因
2.
设备原因
违章卸下钻具中防止内喷的回压阀。有关负责人员违反相关作业规定, 违章指挥卸掉回压阀,致使发生井喷时钻杆无法控制,导致井喷失控。
3. 人员原因 (1)起钻前泥浆循环时间严重不足。没有按照规定在起钻前要进行90分钟 泥浆循环,仅35分钟就起钻,没有将井下气体和岩石钻屑全部排出,影响泥 浆液柱的密度和密封效果。 (2)长时间停机检修后没有下钻充分循环泥浆即行起钻。没有排出气侵泥 浆,影响泥浆液柱的密度和密封效果。 (3)起钻过程中没有按规定灌注泥浆。没有遵守每提升3柱钻杆灌满泥浆1 次的规定,其中有9次是超过3柱,最长达9柱才进行灌浆,造成井下没有足 够的泥浆及时填补钻具提升后的空间,减小了泥浆柱的密封作用,不足以克 服提升钻具产生的“拉活塞”作用。 (4)当班人员没有认真观察录井仪,及时发现溢流征兆。